Panchrotal wrote:
蔡英文根本沒交論文才會造成你說的結果吧
就像你找的313本Not Yet Received
如果一開始就沒收到313本論文
圖書館根本不知道交書這件事
應該根本不知道要為它編書目
可是書目是存在的
可見圖書館有一份畢業生論文清單
然後才知道誰的論文有送來誰沒送來
完全沒紀錄的話代表根本不在清單中
麻煩去把我那篇發文看清楚一點再來。
SHL主管的回信說得很清楚,
not yet received的紀錄,
是2000年到2005年電腦化 + 2009年館藏政策改變過渡期的產物,
電腦化之後,每個月月底,
高階學位辦公室都會傳送一份電腦檔案到圖書館的電腦館藏系統,
論文則是稍後才會送達。
但館藏政策改變的過渡期間,
有些論文不再送往SHL,
因此圖書館的電腦館藏系統收到電腦檔案後,就會建立論文的館藏條目,
但論文卻一直都沒送達,因此留下了not yet received的紀錄。
但1984年根本還沒有電腦館藏系統這東西,
高階學位辦公室把圖書館製作館藏條目所需的論文資料,製作成一張張紙本,
附在每一本論文上一起送到圖書館,
圖書館收到這份資料後,才能開始手工製作館藏條目。
所以,
如果論文遺失了,附在論文上的那張紙本資料也就一起遺失了,
也就不會有館藏條目,
圖書館甚至連有這本論文的存在都不會知道。
因此,
是不是有論文,
最初及最終的依據,還是高階學位辦公室的檔案資料,
而非依據高階學位辦公室部分資料製作的SHL館藏條目。
turtlins wrote:
完全看不懂你這些東西是要怎麼推翻「倫敦大學證實他們遺失了蔡英文博論」。
更不用說,
你還是沒回答「圖書館學大辭典對於條碼系統的說法和你不一樣」這個問題喔,
條碼化的盤點會有紀錄
退一萬步說即便更早時代純手工登錄
圖書館也是每五年盤點一次(你查到的唷)
照時間35年來該盤點6~8次
結果倫敦大學對蔡論文啥紀錄都沒?
圖書館條碼從1971
到現在已經更新過很多代
你網路查到的條碼解釋
書目電腦檔、手持式條碼機拿到書架上是最近20年產品
50年前早期條碼機跟冰箱一樣大能搬到書架上去?
清點的實施週期,可分為定期與不定期舉行二種。小型圖書館宜每年舉行一次,大型圖書館至少每五年應將藏書全面清點一次。實施時機,一般多選擇休館日或閉館日,學校則多利用寒暑假時進行,或照常閱覽流通,或全面或部分暫停閱覽流通。實施範圍,或全館所有的藏書,或分區、分類、分室(庫)、分架,或依資料類型等來進行。實施方式,傳統上多以人工方式來核對書卡,圖書館自動化以後,書目資料建入電腦檔,藏書加貼條碼,清點工作是以條碼閱讀機,直接到書架上讀取每冊圖書上的條碼,交由電腦加以核對整理,將各種情況,列註於有關報表上,使得藏書清點工作較昔日節省了相當的人力、財力,縮短了所需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Panchrotal wrote:
條碼化的盤點會有紀錄
退一萬步說即便更早時代純手工登錄
圖書館也是每五年盤點一次(你查到的唷)
照時間35年來該盤點6~8次
結果倫敦大學對蔡論文啥紀錄都沒?
你底下貼了一堆條碼、盤點什麼的,
但這和倫敦大學承認是圖書館遺失了蔡英文博論,
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前面一再說過,
遺失有很多種情況,
在高階學位辦公室轉送到SHL的途中,
SHL收到但尚未製作館藏條目前,
因為2000年到2005年開始的電腦化,所有紙本館藏條目通通要以人工方式重新輸入電腦系統的過程中,
2009年之後開始把SHL原本館藏的論文處分一本、送回一本到各學院的過程中,
這些都是可能遺失論文的時間點,
可能論文沒送達,館藏條目也就無從製作,
可能論文送達後遺失,館藏條目一樣無從製作,
可能論文遺失而館藏條目仍在,
可能論文在但條目遺漏,
也可能兩者都遺漏,
這些都不是你「獨想」的什麼條碼系統可以解決、解釋的。
但無論是哪一種遺失狀況,
高階學位辦公室的蔡英文博論及學位檔案還在,
可以證實蔡英文當年有繳交論文、有通過口試、有獲頒學位,
而且這些檔案紀錄在1984年、1987年由教育部、考選部、駐英外館兩度查證確認過,
也由1981年到85年的五本IALS論文索引刊物及1989年大英圖書館一套三冊的論文索引證實,
你光憑你的「獨想」條碼,就要推翻這所有學術、公務機構的認證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