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修太陽能躉購費率;高效模組、北部系統享加成
台灣經濟部能源局召開2017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審定會第2次會,初步決定下修太陽能、地熱兩項再生能源的躉購費率,但提高沼氣(生質能)與離岸風電的收購價。但為鼓勵民眾採用優質太陽能產品,並平衡區域發展,凡採用高效、獲金能獎太陽能模組的系統,或者設置於北部的系統,將可分別享有5%與15%的收購價加成。
2017年,太陽能的躉購費率考量成本變化,調降4~7%,每度電約為新台幣4.34~6.22元。經濟部指出,2017年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之公式與2016年相同,但項目新增水面型太陽能發電系統;考量設置成本較一般地面型高,因此躉購價格設定在每度電新台幣4.7元。
針對太陽能發電,能源局規劃了多項獎勵措施。在躉購費率加成機制方面,凡使用轉換效率在20%以上之高效模組、或金能獎獲獎模組者,躉購費率可依公告上限加成5%;設置於北北基、桃竹苗、宜花等北部地區的太陽能系統,躉購費率享上限加成15%,達每度電4.99~7.2元。2016年的北部躉購加成為12.5%。
2016年對於高效模組的定義是單晶17.5%、多晶16.6%;今年對高效模組的獎勵方式是免競標。能源局表示,對於高效模組的獎勵措施,一方面希望業者能採用更優質的本地產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減少中國大陸低價模組的衝擊。
此外,裝置容量10MW以上的地面型、水面型太陽能設備之完工期限可展延6個月。換句話說,於隔年6月30日前完工者,仍可享有前一年的躉購電價。
在其他再生能源方面,地熱發電反映成本變化,稍微下調,其餘皆有提高。政府另一重點發展對象沼氣(生質能)、離岸風電之躉購費率接調高,以提升誘因。離岸風力發電的階梯式費率將沿用2016年辦法,2017年費率則從現行的每度新台幣5.74元調高到5.98元。
能源局預計在9月20日舉辦聽證會、了解各界意見,再行召開第三次審定會。
--------------------------------------------------------------------------
本來太陽能降幅都有2位數,現在為了增加意願,只降4~7%,還加碼北部及高效太陽能板,沼氣和離岸風機還調升,增加了水上太陽能項目,最後拍板不知道能不能撐住。
美國能源部 2015 年風能技術市場報告,更多更大更便宜每度電 2 美分
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8 月 31 日
美國能源部 2015 年風能技術市場報告(2015 Wind Technologies Market Report)一如往常於 2016 年 8 月出爐,2015 年在產品稅務補貼(Production Tax Credit ,PTC)政策延長下,美國風能蓬勃發展,而風機越來越往高大發展,以及諸多技術進步,加上全球金融寬鬆帶來的低資金成本,讓美國風能採購價進一步下降,較 2014 年的每度電 2.35 美分硬是再砍低至每度電僅有 2 美分上下,加回加回每度電 2.3 美分的 PTC 補貼之後,為每度電 4.3 美分,約相當於新台幣 1.36 元。
風能技術市場報告由美國能源部委託加州大學代為管理的羅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彙整資料而成,資料來源包括美國風能協會(Americ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AWEA)、美國能源資訊局(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FERC)等。
美國 2015 年受惠於 PTC 延長,風能投資額達 145 億美元,新增 8.6 吉瓦(gigawatt)風能發電容量,成長 12%,風能總發電容量來到 74 吉瓦。風能成為美國 2015 年新增發電容量最大來源,佔 41%,遠高於 2014 年的 24%。過去 10 年來,風能佔美國新增發電容量的 31%,在內陸地區更高達 54%,五大湖區也達 48%,在美國西部達 22%、東北部地區達 21%、東南部地區則僅 2%。
2015 年愛荷華州的電力有 31% 來自風能,南達科達州則有 25%,堪薩斯州 24%,美國共有 12 個州風能佔總用電比例達 1 成以上,不過全國而言平均只有 5.6%,遠遠落後歐洲國家,如丹麥的 40%,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也在 20~30% 之間。
美國風能採購價格自 2009 年每度電 7 美分高點快速下降,2014 年已經落到 2.35 美分,2015 年更降到 2 美分左右,不過採購價內含美國 PTC 政策每度電 2.3 美元補貼,加回補貼之後每度電 4.3 美分,合約新台幣 1.36 元。美國風能的超低價格,來自於高容量因數、成本降低,以及歷史新低紀錄的利率。
不過,即使風能價格創新低,市場競爭卻仍然艱鉅,因為 2015 年美國批發電價也大幅下降,這有部分也是風能自己造成的,美國批發電價下跌最多的區域正是風能發展最積極的內陸地區,2014 到 2016 年,風能採購合約價,與美國能源資訊局預期的至 2040 年的燃氣發電燃料成本大體上相當,雙方處於相當激烈的競爭態勢。
風能容量因數提高、成本降低,來自於產業界打造越來越高大、適應低風速的風機,技術精進的同時,單價也逐漸下降,2000 年到 2002 年風機興建成本約為每千瓦(kW)750 美元,之後隨著風機規模提升以及原物料上漲因素,在 2008 年達到每千瓦 1,500 美元的造價高點,之後逐漸下降,目前建造成本已經來到每千瓦 850~1,250 美元之間,風機本身成本下降,也使風能計畫總成本跟著下降2015 年風能計畫安裝成本約為每千瓦 1,690 美元,較 2009 至 2010 年的高點減少 640 美元。
風能國內市場發展有利本土企業
風機大小提升對於容量因數影響相當明顯,2015 年時,於 2014 年所安裝的最新風機,通常也是最高大者,容量因數平均高達 41.2%,相較之下,2004 至 2011 年安裝的風機容量因數則平均為 31.2%,落差達 10% 之多,1998 至 2003 年安裝的風機,容量因數平均則僅為 25.8%。容量因數也受到風場本身地理環境的影響,如風能條件最好的內陸地區,風力穩定,使得容量因數達到 42.7%,不過,控制地理條件因素後,仍可看出風機設計進步對容量因數提升造成的顯著影響。
風機設計上的趨勢,一言以蔽之,就是「更大」,平均名目發電容量在 2015 年達 2 百萬瓦(MW),自 1998 至 1999 年以來增加 180%; 平均風機機艙高度 82 公尺高,自 1998 至 1999 年以來增加 47%; 平均扇葉直徑為 102 公尺,自 1998 至 1999 年以來增加 113%。其中,扇葉直徑成長最為顯著,2008 年以前,沒有風機扇葉直徑超過 100 公尺,2015 年時則有 86% 風積扇葉直徑超過 100 公尺。
由於新風機多半較為針對低風速風場設計,比風功率(Specific Power,名目發電容量除以扇葉掃過面積)則從 1998 至 1999 年的 394 瓦 / 平方公尺,下降為 2015 年的 246 瓦 / 平方公尺,也因此,風機發電容量的增長速度不如扇葉大小的增長速度。低風速設計的風機,如今普遍應用在高風速與低風速風場,以利因應風速變化。
2015 年,美國國內風能市場主要由奇異(GE)與維斯塔斯(Vestas)佔據,奇異市佔率達 40%,維斯塔斯則為 33%,西門子(Siemens)為 14%。全球市場則由金風居首,其後依序為維斯塔斯、奇異、西門子、歌美薩(Gamesa),其中中國廠商金風的市佔主要來自於中國市場。
從奇異在全球與美國的市佔排名變化,可以看出風能國內市場發展有利於本土企業的特性,而除了奇異以外,美國市場前三大的另外兩家──維斯塔斯與西門子,也都有超過一座美國工廠,美國本土風機機艙組裝產能在 2015 年達到 10 吉瓦,扇葉產能達 7 吉瓦,風塔產能達 6 吉瓦。美國市場風機本土組裝比例,機艙超過 85%,風塔 80~85%,扇葉與扇葉總成 50~70%,不過風機機艙內部零組件的自製率則相當低,僅不到 20%。
美國風能快速成長也為國內創造大量就業,2015 年風能產業就業達 8.8 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不過隨著 PTC 將逐步減少至取消,美國未來風能產業擴張產能與就業的速度也將減緩。
美國風機產業出口額在 2007 年僅有 1,600 萬美元,至 2014 年成長到 5.44 億美元,不過到 2015 年降至 1.49 億美元。
綜合來說 2015 年的美國風能趨勢,可說是「更多、更大、更便宜」,安裝容量更多,成為新增發電容量主力;風機發展得越來越大;而發電成本更便宜。未來美國風能產業將面臨 PTC 逐年調降 20% 的政策面不確定性,但隨著風能本身技術進步成本下降,即使 PTC 補助逐漸消失,仍能具有市場競爭力,不易再發生過去產業隨 PTC 政策大幅震盪的現象。
---------------------------------------------------------------------------
美國的風力發電看起來發展的不錯。
黑潮好有力 中山大學實測發電獨步全球
2016年08月31日
黑潮不只帶來大量魚群,還可以發電!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國家實驗研究院及民間慶富造船、萬機鋼鐵合組的洋流能發電團隊,今年7月底在屏東海域建置全球首座深海洋流能測試系統,同時在黑潮主流中完成發電機組測試,得到在1.27m/s的洋流流速下,平均發電功率為26.31千瓦,研發成果獨步全球。團隊樂觀預估發電模組若在2030年在台灣東海岸建置20座,每座發電量達10至12億瓦,可取代核能發電提供全台七成用電,真正做到永續綠能、自給自足無汙染的能源目標。
主持計畫的中山大學副校長陳陽益,今與團隊召開記者會說明這項全球首創的黑潮發電研究,他指出,因台灣東海岸離岸約30公里處就有黑潮洋流經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因黑潮最高流速達1.5m/s,所以團隊7年前開始就開始投入海流發電系統研究,包括核心的渦輪發電機組、深海繫泊系統設計與施工、防污防腐金屬熔射材料、多功能浮式載台等,多方尋找適合實驗海域,在屏東縣政府支持下,終於在上個月底於屏東東南方海域水深900公尺處建置全台首座洋流能測試系統。
陳陽益說,該座系統為50千瓦的單元發電機組,量測結果在1.27m/s的黑潮流速下,平均發電功率為26.31千瓦,甚至在0.45m/s的低流速下推動渦輪機,連續運轉60小時,是全球首次完成的洋流能單元機組發電測試。他說,目前團隊設定先擴充發電模組,希望在2020年完成200萬瓦的發電量測試,2025年選定長40公里、寬30公里的海域打造一座年發電量12億瓦機組,若進度順利,2030年擴充機組在東海岸完成20座,屆時就可提供全台用電量的7成,實現能源自主目標。
至於建置成本,陳陽益說,每座12億瓦機組造價約1000億元,粗估洋流電每度成本約5元,比目前家戶用電略高,但低於離岸風力發電,無汙染且可永續發電。(周昭平/高雄報導)
-----------------------------------------------------------
洋流發電機吔,終於有出現比較大規模測試的實驗機,不過抗爭的漁民應該很快就會出現。
這是上個月(8/7)的消息
太陽能市況嚴峻 廠商減產擴大
這個是今天(9/2)的消息,
太陽能減產 擴至50%
要是真的一片形勢大好,為什麼會減產呢?難道是我眼睛業障重?

viccheng1925 wrote:
洋流發電機吔,終於有出現比較大規模測試的實驗機...(恕刪)
http://mail1.ctsh.mlc.edu.tw/~ctsh_h/cthchem/psweb/newspaper/ocean_current_power.html
中研院院士徐遐生指出,洋流雖然穩定且容易預測,但過度大規模運用可能造成氣候紊亂。若台灣利用黑潮發電,會不會使洋流減弱而造成全球洋流系統的改變?陳發林表示,渦輪機的安置密度須經過嚴密的設計,讓洋流經渦輪機吸收一點後還能恢復原本的流速。每種不同形式的渦輪機,安置的間隔密度都不同,每25平方公里大約放置100台渦輪機。
徐遐生估計,黑潮的總能量大約100GW,台灣可由黑潮取得的最大能量約50GW。但他強調,台灣只能取用其中一小部分,「否則可能會影響日本的氣候和海洋環境」。如技術成熟,一台海流渦輪機的發電裝置容量約100萬瓦,24小時運轉,轉速每分鐘十幾轉,一年可工作300天。
imhung wrote:
再加一點負能量這是...(恕刪)
負能量?
http://finance.technews.tw/2016/09/02/solar/
太陽能矽晶圓報價持續崩跌 國內電池廠第 3 季營收不樂觀
而根據集邦科技的研究預期,未來 9 月份太陽能市況仍將持續維持低迷狀態。而且,在庫存情況嚴重的情況下,價格還有持續下探的壓力。至於,到了 2016 年第 4 季時狀況也不樂觀。因此,矽晶圓和電池報價大幅滑落的情況下,國內太陽能矽晶圓與電池廠在第 3 季營運恐怕並不樂觀。
------------------------------------------------------------------------
太陽能廠商很少會有好消息,有好消息通常也不會超過3個月,己經用HTC及手機做例子了,還不懂,廠商賺不賺錢,不等於產品的市場沒有成長,全球的裝機量在成長,不就印證了這點。
--------------------------------------------------------------
http://prod.semi.org/ch/node/22076
至2016年太陽能安裝量將持續增長但營收卻持平
資料來源:Matt Feinstein,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
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表示,全球太陽能的安裝量仍在持續成長中,而且市場需求也將從歐洲轉移至亞洲和北美地區,但屢屢調降的價格也意味著營收增幅相對較小。
雖然過去數年來政府補貼政策不斷出現取消和削減的情況,讓人覺得太陽能的補貼機制似乎快玩完了,但市場上太陽能的安裝量卻仍然持續攀升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國市場的需求暢旺。然而,隨著製造商降低成本的措施已達到極限,德國的內部需求也將要隨之減少了。因此可預見的是,市場需求勢必轉向亞洲和北美地區,而且這些地區的太陽能市場將會有百萬瓦(megawatts)安裝量的成長幅度,不過由於價格下降的速度遠超過銷量的增長,因此使得營收方面的表現只能持平。
一份來自Lux Research的最新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內太陽能的需求將轉向更廣泛的市場。該報告根據均化發電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LCOE)和內部投資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等評估方法,對156個國家、地方政府和地區進行了分析後發現,日本、中國和印度將出現大幅的成長,而位居第四的美國也會成為一個重量級的市場,因為直到2016年,將會陸續有大量的稅收減免計劃會實施,並且還有無數的州政府級的相應政策也會推出。
其中,市電併聯型(grid-connected)太陽能光電系統將從2010年的15.8 GW,成長到2016年的37.5 GW,年複合增長率為15.5%。但價格的下滑幅度也超過了市場需求量的增長幅度,因此從營收來看,市場是呈現萎縮狀態,從2010年的644億美元,減少至2012年的569億美元,但到了2016年則又能恢復至654億美元的規模。
日商「速力」挑中彰化 投資150億開發太陽能電廠
2016-09-02 17:29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發展綠能產業是民進黨執政、總統蔡英文推動的重大政策之一,風機林立的彰濱工業區具備開發國內綠能產業專區的優勢,陸續吸引歐美國外廠商前來評估設廠。今天,人在日本訪問的縣長魏明谷捎來好消息,亞洲最大的再生能源投資商的日本Equis集團旗下太陽能公司「速力(SOLEQ)」,將在彰化投資新台幣150億,開發太陽能發電廠,為縣內發展綠能產業注入強心劑。
率隊招商訪問日本的彰化縣府和企業團體代表參訪團,今天前往日本茨城縣參訪Equis集團的太陽能電廠,希望雙方能在彰化縣展開長期持續的太陽能發電合作,進而讓該電廠所屬的Equis集團旗下太陽能公司「速力」,成為彰化縣邁向「綠能大縣」的重要參與夥伴。
魏明谷透過新聞稿表示,縣府將在數週內與速力簽訂MOU(備忘錄),以此正式確認雙方合作夥伴關係。
今年,速力在台灣設置2處辦公室,規劃今年在台灣建立首座發電廠等級的太陽光電廠,參訪團參訪Equis集團的太陽能電廠,Equis集團台灣分公司副主任陳必揚、速力公司總經理陳凱亦出面接待,雙方藉由參訪和會談達成共識,速力將在彰化縣發展、建置和營運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廠。
魏明谷表示,彰化縣的海域風場是全世界最優良的,經濟部能源局評定全國36處優良離岸風場,有21個最具潛力風場,集中在彰化外海,因為彰化海域較淺,適合發展風力,縣府配合中央綠能政策,希望在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歡迎國際廠商能到彰化來投資,不僅投資彰化更是投資台灣。
今年6月台電擬投資2000億發展綠能產業的消息曝光後,緊接傳出Google有意購買綠電,彰濱工業區崙尾區頓時成了國內發展綠能的重要據點,國內外廠商紛紛前來投石問路,據了解,最近還有丹麥廠商也有意在彰化投資開發風力能源電廠。
---------------------------------------------------------
又有外商來台搶再生能源的大丙了。台灣真是個奇怪的地方,太陽能板全球出貨第二,結果自己國家用的少,自己的太陽能電池廠到處去別的國家建太陽能發電廠,結果自己國家的號稱首座太陽能發電廠是外商投資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