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廖玉蕙:過去65%文言文的教育成功嗎?


Lightwave18 wrote:
廖玉蕙:過去65%文言文的教育成功嗎?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7-08-30 13:59



為甚麼不算成功呢?

在台灣歌壇上,產生了巨大效果,一位華人世界的巨星----張雨生,整個中國13億人也無出其右,

若稍有瞭解背景的人就知道,

聽張雨生的歌,要聽得出歌詞中的味道,還是要有點國文水平,

至於要寫得出那些意味深遠的歌詞,古文的能力斷不可少,張雨生本人至少背得出中庸,

當然啦,只喜歡聽甚伍佰的,張雨生就不符合他們的口味了,雖然張雨生也唱過伍佰的歌。

stanphill wrote:
當然啦,只喜歡聽甚伍佰的,張雨生就不符合他們的口味了,雖然張雨生也唱過伍佰的歌。
...(恕刪)


聽伍佰的都算老了,現在年輕人的品味
是聽911,台灣天團哦!
此留言已刪除,將移至資源回收區,請勿回應。

cckm wrote:
什麼文章才是「全國...(恕刪)

作家廖玉蕙寫的文章!

裡面都會用紅字強調「增加語文能力」,怎麼會有成不成功的疑問?
2/10 - 長腿秀英的生日! 9/22 - 舞后孝淵生日!
此留言已刪除,將移至資源回收區,請勿回應。
廖玉蕙:過去65%文言文的教育成功嗎?

成功啊~沒看到電視新聞裡,法官都在唸文言文嗎?
42195 wrote:
國文程度逐年遞減直接歸因於文言文的比例不會太武斷?
能排除沒有其他影響要因的可能性嗎?

網路的影響勝過於文言文比例的遞增或遞減吧!
縱使今天文言文比例的增加至80%,
學生就腹有詩書?出口成章?
現今主流意識搞笑化、空洞化...
沛然莫之能禦。
白話文當然是要教的,學生可以只是沉浸其中,享受作者營造出的種種效果,老師卻是要教學生看出其中厲害的地方,例如懷念死者,卻沒有出現和"死"有關的字,或是一些象徵譬喻伏筆布局...的技法,文言文教學其實是文化的傳承,台灣做為中華文化的一員,本來就是要教,只是看選了什麼文,如果文言文白話文還是選些和學生當下生活(如打球運動,談情說愛)無關只和愛國(不管哪個國)愛民,教忠教孝有關的吃人禮教無聊文章,學生就算真從其中學了很多文字的意義和寫作技法,還是會覺得自己在學浪費生命的東西,甚至會學到在上位者整天講的愛國愛民忠孝仁義,可能是演戲,演戲的人流的淚是假的,看戲的人被感動而流淚或為戲子流的血是真的,真不值得.

至於過去文言文比較多的國語文教育有沒有比較成功,光是從現在電視上出現錯字,或報紙上的文章出現不通順的文句之類我在20世紀90年代沒看過的現象,就已經告訴我答案了.
但有失敗嗎
Lightwave18 wrote:
廖玉蕙:過去65...(恕刪)
ken5566go wrote:
但有失敗嗎...(恕刪)

一堆人不是感歎年輕人火星文變多了、一堆錯字,一代不如一代?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