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中韓FTA對台灣的影響根本不算嚴重


hn1271n wrote:
現實就是除非你生產出來的是跨時代的驚艷產品
不然品質差不多時,大多數人還是以便宜為優先考量>
為什麼台灣要生產"品質差不多"的產品?
台積電如果抱持生產"品質差不多"的產品的信念,會有今天的成功嗎
台灣早就該放棄低價競爭思維了
如果5%的價格差距就足以決定台灣企業的生死
那南韓現在就可以讓韓元貶值5%消滅台灣企業了


你以為所有台灣企業干願只做差不多等級的東西嗎?
你根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現實世界你根本不知道也不願去了解
我直接講明台灣為什麼這麼多代工廠的原因

1.專利問題 這是主要原因,台灣是1980年代民間才開始有大筆資金投入較需技術性的產業,對台灣這後進者來說,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領先者的技術專利問題 專利問題一直是台灣想進行產業升級最大的難關 這問題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麼簡單,很容易就繞過去的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A 第一代
/ \
B C 第二代
/ \ / \
D E F G 第三代

一項產品或生產技術通常都是有最早先做出來的先期技術,這通常是指上圖中A的位置,之後會因技術發展和設計思路延伸出多種技術路線(本例只用2種 是方便畫圖),發展出次世代的技術,再繼續往下延伸出多種技術路線(有些 到第二步就走不下去到此結束)發展到第三代技術

台灣的問題在於,A的部份己經熟練了,而且A部份的專利早就失效或著便宜隨便賣,到技術想升級到下一級的B或C時才發現,能走或能做的方法早就被人做完,而專利早就申請滿滿的,你想做只有一條路,就是「花錢買授權」 如果用錢就能解決那還好處理,最怕的就是你拿錢出來對方還不肯授權碰到這種,你只有一條路可以做,想辦法把技術跨到DEFG第三代技術,但現實中通常連DEFG這一層級的技術,那些領先企業專利早就佈局完了 你能走的路線也被他們堵死了。

台灣的產業升級問題在於,你技術能走的幾乎所有路線早就被歐美日先進國的大型企業給堵死,你想做第二代產品的人只有一條路,就是花錢買授權,大型企業想投資拉近技術差距會面臨國內市場不夠吃,要去開拓海外市場這會面臨到我說的第二個問題,這之後再說 有讀研究所寫論文的應該最能體會,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是越早進入該領域 發paper上期刊的難度就越低,之後新進的研究生要寫能上期刊的論文,要付 出的心血和勞力就越大,甚至面臨沒題目可做

所以前陣子工研院的院長才會說,台灣只能挑歐美沒興趣的技術路線走 就是這原因,不然會面臨到歐美企業大規模專利攻擊,像聯電的晶圓生產是走西方企業沒興趣的CMOS技術,而且很幸運的CMOS後來爆紅,不然聯電這家台灣最早的晶圓生產公司,大概會消失在台灣產業發展史上

台灣也不是沒有機會擺脫專利問題,前陣子的WiMAX就是一個例子,現在提到的WiMAX很多人都在罵,但當時台灣的網通廠和工研院都押在這技術上,最主要原因是工研院有很多WiMAX技術專利,可以由工研院張開一個技術保護傘給台灣的網通廠,不用怕被歐美企業告 也不用怕被抽大量的授權金..etc問題,所以WiMAX剛推出時,台廠才會 這麼拼了命的在推,韓國也是這原因,所以韓國推WiMAX技術也是不遺餘力 只是最後連Intel也不玩了,就註定這技術打不過LTE

順便提一下國際技術標準是怎麼制定的 通常這類技術標準是會公告開會日期,邀請學界和產業界人士來開會討論這技術標準如何制定,到了開會當天,大學教授和大型企業研究人員就到場提出意見,認為要採 用什麼技術比較好,或者認為對方所提技術有缺點..etc 當然事情不會這麼美好的,到場開會的大學教授有不少是大企業在養的那些企業所屬研究人員和那些教授當然身負使命,什麼使命? 把公司己申請專利的技術塞進標準裡面 所以會場上會炮火四射,因為來開會的人有不少都是想幹這些事,當然會力推自家技術 當然會議不可能一天就開完,所以會分好幾天和開好幾次會議,這中間就是 各家企業代表來黑箱作業的時候了

通常就是討論專利互換的時間 例如有三家企業A B C
A有1 2 3,這三項技術專利
B有4 5,這兩項技術專利(4是關鍵技術專利)
C有6 7 8 9,這四項技術專利

這三家就會開始協調,協調成果就會是這三家企業會合作力推他們的技術 當然私底下,他們早就協調好,拿什麼專利換對方某一項專利,或著用低 價位來買授權..etc

標準如他們所願制定後,以後有人要生產使用該項標準的產品時 就要付錢給他們三家企業,有人不付錢,就三家合力告你,最好的例子就是3G,高通在3G技術上的專利多到每間公司光是付權利金就吃不消

而這就是歐美大企業噁心的地方,用專利擺明設下關口,逼你拿錢出來給他們 所以海盜黨不是只講盜版問題,他們也有提到專利濫用的問題,只是海盜黨現在聲音不夠大,注意的人也不多,注意的人只會看到他們提的盜版議題而 忽略了專利濫用這議題。

有一部漫畫叫「非戰特攻隊」,裡面有一個叫「卡普蘭專利」的東西,歐美日的專利申請有點類似這種玩法,你不怎麼研究都一定會踩到地雷

2.市場規模問題

台灣市場規模不夠大,註定要依賴海外市場 這問題大嗎?很大非常大
後進者要追趕領先者,要花更大心力研發新技術,這就需要大筆的鈔票來燒,企業的研發資金來源就是從市場上取得,如果國內市場不夠支撐,只能轉往開拓海外市場,但這就要面臨該市場佔領者

舉例來說,你的技術母廠來自美國的公司,你去打美國市場的主意 你的技術母廠會怎樣對付你?方法很多 最簡單的就是用第三代技術的產品賣價和你第二代技術產品差不多或只高一些來打壓你,不然就是等你的專利授權到期,直接不給你授權或者調高你的授權金

所以台灣很多時候只能去挑歐美先進國不想去的市場來賺錢,踩到對方地盤或他的底線絕對讓你吃不完兜著走,最好的例子就是BENQ,BENQ當年買下西門子手機部門,想打自有品牌和結合西門子手機技術,第一個面臨的就是moto抽掉給BENQ的手機代工訂單(當時moto給BENQ 的代工單佔了全年的1/2左右),雖然BENQ的失敗和西門子手機部門太爛有關,但BENQ面臨到的問題,是台灣所有代工企業的問題。

只要台灣那家代工企業一想走品牌或走自有技術,給你代工訂單的國外公司會馬 上抽單,讓你研發或行銷資金斷絕。

addfdsf wrote:
你以為所有台灣企業干...(恕刪)


不只價
貿易協定還能牽涉到進口限額的量
如果遇到進口限額做的再便宜品質再好能有多大用處?
我支持樓主,根本沒必要害怕中韓FTA,台灣也不需要ECFA! 只要台灣企業擁有顛覆性創新的能力,關稅10%一樣躺著賺! 就算沒有也沒差,台灣人追求的是小確幸不是大富貴!
hn1271n wrote:
現實就是除非你生產出來的是跨時代的驚艷產品...(恕刪)


很早就有人把兩百多萬份專利進行分析, 結果就是
只有百分之一的專利是劃時代的創新, 百分之九十五的專利都只是一小步的創新,
且和已知的專利強相關.

這意味著人類在創新上的能量, 大概是如此

當然, 韓國三星利用這些特性, 進行了許多有趣的創新開發 (另類的 data mining)
善用 TRIZ, 台灣廠商相對就不願意花這個錢了

劉肯尼 wrote:
只要台灣企業擁有顛覆性創新的能力,關稅10%一樣躺著賺!...(恕刪)


這種心態跟期望自己的股票每天漲停板一樣
你要不要先想一些顛覆性的說詞說服大家?

不在業界只會說空話 研發真有講的這樣簡單 各大先進國不會也這樣做嗎 只有你知道研發很重要 ?

一直迴避問題 真的懂其他人在講什麼嗎 還只是為了反而反 ?
韓元兌美元匯率較去年大漲9%左右,台幣兌美元基本上沒有明顯變化
中韓FTA省下的關稅約5%左右
以使用美元報價來說
中韓FTA的作用只是減少因韓元升值帶給南韓出口的負面沖擊,而不是增加對於台灣出口商的負面衝擊
面板發展只會一年嗎?
再往前看幾年台韓幣值對美元差在哪?
金融海嘯 韓元兌美元 貶到 四成 對嗎
後來升頂多也就那幅度

台幣都升過金融海嘯前高了對嗎?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