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大報的社論都在胡說八道,民眾也是樂呵呵的看著。
比方今天早報,就有社論在談農民津貼,當然,這是社會議題,值得談。
但執筆者為了要凸顯農民津貼的惡,居然捏造事實,
說84年開始老農津貼,
"那年起,惡名昭彰的「十八趴」優利存款停止計領。"...."「十八趴」雖已停止實施近廿年,許多軍公教至今都還背負著它的罪名。"
乍聽之下好像對,但事實上18%優利並沒有停止"領",也沒有停止實施,而是停止年資計算,18%制度仍然還在,只要你有84年以前的年資,就算你是明天才退休,一樣可以計、也可以領。比方馬總統70幾年就開始當公務員,假設他三年後退休,他在84年之前的公務員、教授年資,都是可以有18%優利存款額度的。
一個大報,放在頭條的社論,出這種問題,算是很嚴重的缺失。不過這種缺失,每家報社每天都有,或者甲報社報導了某大使向某立委批評某外交官,結果某大使跟某立委都出來否認了,居然還有另外一位立委會出來說真的有這件事。
台灣不太有對新聞控制的能力,人民對於批判性文章也不太有閱讀能力。漫畫、短片、動畫,比較吸引人。
此外,外媒的中文版,不等於外媒。比方BBC中文版,跟BBC官網內容不太有關連,除非是特定重大訊息,否則都是由獨立撰稿人邀稿、約稿寫的,如果有能力,還是看原版比較好,現在有很多即時翻譯軟體可以輔助,看外文(主要是英文)媒體,應該會簡單許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