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1132 wrote:
預估到了2120年時,其營運成本將約達到33億歐元。
老兄覺得很貴是吧,芬蘭這個最終核廢料儲存設施結構是向地下堅硬的花岡岩盤垂直深度打450公尺,開鑿隧道(搬運車進出)以螺旋方式下降到儲存層,地底隧道總里程40公里,這是什麼概念?雪隧去過吧,長度也只有13公里。
該設執照營運年限100年,總營運成本估計30-40億歐元,包括設施封閉費用2.5億。
芬蘭人原先的計畫是將用過乏燃料棒包上兩層金屬外套,在坑底花岡岩盤上水平打洞,插進乏燃料棒,並以膨潤土填充封死,預計每年處理量40束。配合核電廠淘汰停用,處理量下降到每年15束,並在所有核電廠汰除,乏燃料棒處理完闢後,將設施封閉,炸毀入口,從地圖上抹去。
不過這種掩埋方式會浪費掉乏燃料棒中95%有再利用價值的鈾原料。
國際目前倡議的新處理方式DBD的成本遠低於傳統打地底隧道,原因顯而易見。而像芬蘭這樣的例子,要有淺層的花岡岩或玄武岩盤,又有足夠穩定的地質年代形成條件,在很多國家是很難尋見的。但只要洞打得夠深,總會進入花崗岩盤,地底1500公尺以上基本上都是花崗岩或玄武岩。
想用傳統方式要挖掘隧道到1000公尺以下讓工作人員能進出,財力上難以實現。可是油井鑽探3-5千公尺卻是家常便飯,目前營運中的深井甚至可以超過1萬公尺,成本也低得多。打個洞裝完封起來,要"營運"啥?
給你參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