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終戰」發文惹議 他點出親日史觀讓賴陷「雜質」困境賴清德總統今天在臉書發文,紀念二戰「終戰」八十周年,但未提及「抗戰」一詞。醫師沈政男說,「終戰」是源自日本天皇發表的「終戰詔書」,是美化日本對盟軍「投降」的公告,中華民國官方與教育部國語辭典,並無「終戰」一詞,應以「抗戰勝利」紀念日本投降。沈政男說,賴總統全篇未提「抗戰」,與民進黨蔡英文時代的史觀一致,屬台獨史觀的表現;蔡英文曾使用「抗戰」而非「終戰」,而「終戰」一詞則首次由賴清德使用,源自日本語,非中華民國官方用語。沈政男解釋,「終戰」源於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的「終戰詔書」,本質上是投降文告,但為美化表述,避開「投降」字眼,僅對美、英、中、蘇四國通告接受波茲坦宣言的要求。不只這樣取巧,終戰詔書裡沒有提到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就只是提到對美英宣戰,好像他們的罪惡是從1941才開始。事實上民國34年8月15日,最重要的意義是日本侵華戰爭失敗,日本向中國投降,怎麼會說是「終戰」?最近有一部大陸電影「南京照相館」,描寫南京大屠殺,台灣就不敢播映。有網友質疑「終戰」是小編代筆,但沈政男指出,從賴清德過去的公開發言來看,「終戰」完全是他個人的史觀體現,而非單純文字操作。沈政男說,賴清德使用「終戰」非偶然,而是其台獨史觀的一部分,與他過去談及璦琿條約及「十講」時的立場相符。賴總統對台灣地位未定論、聯合國2758號決議等說法高度認同,並自豪於這套史觀,但由此產生的「雜質說」,讓賴總統落入今天的困境。對於歷史背景的呈現,沈政男指出,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與歐美帝國主義有關,包括黑船事件及甲午戰爭勝利,才使日本形成對外擴張的信心;中國辛亥革命則是抵抗帝國主義的歷史背景之一。從中國史觀來看,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意義在於結束歐美與日本對中國的百年侵略,並非自由民主陣營的勝利。反課綱抗議學生,在馬路上寫字,卻被發現台灣的英文變成「TAIWN」,少一個「A」反課綱抗議學生用粉筆在地上寫下訴求時,將「撤」字寫成了「撒」字。
lordwu007 wrote:bd_player wrote:二戰結束台灣...(恕刪) 連中華民國是戰勝國都不知道,青鳥有腦袋這玩意嗎? 中華民國是二戰的戰勝國沒錯啊,但台灣直到二戰結束時都還未曾一日隸屬於中華民國,所以沒有辦法說是二戰結束時的勝方喔。
bd_player wrote:lordwu...(恕刪) 怎麼不行呢?中國戰勝後直接讓台灣人自己選擇要不要當戰勝國中國的國民然後台灣人毅然選擇了當中國人既然台灣人就是中國人,那當然是戰勝方啦,台灣人自己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