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vey norman wrote:
有一個家庭,因為過去資源不夠,只有最大的那個才有機會唸書,他一路從小學唸到大學,都靠家裡的支持。
總是一直有人在造謠重北輕南
十大建設創造的就業機會最多的是高雄
除了十大建設還有前鎮加工出口區、楠梓加工出口區
有人造謠高雄過去是文化沙漠
而在國立演藝廳成立前
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是全國最大的美術館、演藝廳
高雄港曾經是世界第3大港
但是花媽改成港市合一後變成16名
Why?
高雄港周邊腹地都被拿去做什麼?
比如流音、展覽館這個可以蓋在別的地方
為了炒那邊土地
集中蓋在那一區
-----------------------------------
十大建設的具體項目包括:
中山高速公路: 連接臺灣南北的交通要道,促進南北交通運輸。
中正國際機場 (今桃園國際機場): 提升臺灣的國際航空運輸能力。
鐵路電氣化: 改善鐵路系統的運輸效率和速度。
北迴鐵路: 連接臺灣東部,改善東部交通。
臺中港: 擴大臺灣的港口吞吐能力。
蘇澳港: 改善臺灣東部港口建設。
高雄造船廠: 發展臺灣的造船工業。
大煉鋼廠 (中國鋼鐵公司): 建立臺灣的鋼鐵工業基礎。
石油化學工業: 發展臺灣的石化產業。
第一核能發電廠: 解決臺灣的電力供應問題。
高雄航空站
小港機場於1965年時由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接管,改為民用並且擴建成為「高雄航空站」,開辦國內的旅客與貨運運輸的業務。在1969年升格為「高雄國際航空站」,但是正式開辦國際旅客業務則是在1972年。在接下來40年中,高雄國際機場是南臺灣唯一的國際機場,直至2011年臺南機場也開放國際旅客業務。
高雄港
1945年日本戰敗,進入中華民國時代,於12月正式成立高雄港務局管理高雄港業務,同時打撈沉船以清理航道。
民國48年(1959年)後,高雄港展開12年擴建計畫等多項措施,至民國69年(1980年)完成中島商港區,並增加深水碼頭27座,淺水碼頭2座。附設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漁港、臨海工業區、中國鋼鐵公司、臺灣國際造船公司,以及第一、二、三、四貨櫃中心等。民國64年(1975年)第二港口開通,並在民國73年(1984年)完成高雄港過港隧道。第五貨櫃中心,於民國78年(1989年)完成[4]。
由於不斷擴建,高雄港在1960年代起超越港區狹小擴建不易的基隆港,成為臺灣第一大商港,並持續至今[5]。
第二港口空照圖
高雄港於民國88年(1999年)位居世界貨櫃吞吐量第3大港,當年貨櫃進出口量約700萬TEU;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近來由於受到區域內其他港口,包括傳統大港香港、釜山以及新興港口深圳鹽田、上海洋山、浙江寧波、山東青島之競爭挑戰,高雄港排名略有下滑,民國105年(2016年)貨櫃裝卸量約1,046萬TEU[6]。
民國92年(2004年)高雄港總進出港船次為39,045艘次,為歷年高峰;民國99年(2010年)為35,312艘次[7]。高雄港港口貨物吞吐量約占臺灣整體港口貨物吞吐量五成、貨櫃裝卸量則占整體七成左右[1]。高雄港進出港旅客人數排名臺灣第3(僅次於基隆港、臺中港)[1]。民國101年(2012年)3月1日臺灣港務公司成立後,前高雄港務局改制為前述公司屬下的高雄港務分公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