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eepseek.com/
台電鉅額虧損除受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影響外,內部管理不彰與結構性問題是關鍵因素。根據監察院調查報告、財務數據及專家分析,主要內部問題如下:
一、成本管控機制失靈
台電缺乏標準成本制度
台灣現行85%住宅用戶電價低於台電所提供之成本(2025年售電成本每度3.9元,住宅均價2.77元),監察院明確指出台電未建立標準成本制,無法透過差異分析追蹤成本超支根源。導致燃料成本暴增時(如2022年燃料支出達6,166億元,較前年翻倍),難以即時提出對策。
採購策略僵化
燃料採購長約占比達70%,缺乏彈性運用現貨市場低價時機。對比日韓電廠現貨採購占比30%-40%,台電錯失節省成本機會。
二、財務結構惡化
指標 現況 風險
負債比率 2025年預估97.25% 逼近破產臨界點
利息負擔 年支出205億元 每度電成本增加0.08元
資產活化 閒置土地未有效開發 年潛在收益流失20億元
三、組織效率問題
政策任務與商業目標衝突
依法需「力求有盈無虧」,但實際承擔離島用電補貼(年耗百億)、凍漲電價等政策成本,2023年台灣民生電價每度補貼達1元。
人力結構失衡
基層不滿虧損導致人才流失,2025年逾百名員工另組工會抗議,反映內部士氣與專業技術傳承危機。
四、再生能源整合困境
綠電轉售機制僵化
台電以高價躉購再生能源(如離岸風電6.59元/度),卻僅能低價轉售,價差由公司吸收。2023年再生能源購電支出589億元,雖非虧損主因,但缺乏彈性定價權加劇財務壓力。
電網升級遲滯
再生能源併網需智慧電網支援,但台電輸配電投資優先級低,導致間歇性供電問題無法根本解決,間接推升備轉容量成本。
五、改革建議
短期
建立燃料採購即時監控系統,提升現貨採購比例至40%
拆分政策負擔與商業帳目(如離島補貼改列特別預算)
中長期
推動《電業法》修法,開放綠電直供減少台電轉售損失
導入AI需量預測系統,降低尖峰備載成本10%
成立資產開發公司活化土地(如複製台北EAT大樓模式)
關鍵結論:台電虧損是「政策性負擔+管理效能不彰」的複合性危機。唯有同步改革電價機制、精實採購策略、活化資產,並釐清政策任務與企業經營界線,方能終結累虧惡性循環
===================================================================
連對岸的AI都看出台電有政策性負擔+管理效能不彰的問題,賴總統還一直講要用錢來補貼台電,真的不是明智的作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