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國產車自製率的陰謀乎?

要求逐年提昇自製率

這是合理政策

但是沒有寬限期

又是溯及既往

這就有很大的政治意味
jerry_liu426

chengjer不要把自己個人見解強加在別人身上,這種做法很記者,也很政客

2024-09-03 11:15
emeryville

那為啥自製率只針對中國車?

2024-09-03 22:02
民進黨執政八年還不清楚嗎?
綠能你不能,各種薛刮民脂民膏
吃像真的很難看,但你又拿政府沒轍
就有40%沒判斷力的支持很無奈
正義119

總是有清醒的人

2024-09-03 9:32
chengjer

把台電的錢全部搬給綠有有企業

2024-09-03 9:54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
自製率沒意見 各國都有類似手法

但 朔及既往 這有點故意為之了
Motor123 wrote:
自製率沒意見 各國都有類似手法

但 朔及既往 這有點故意為之了


民進黨真該學學了XD
外星來的人 wrote:
民進黨真該學學了XD.

這是中共學民進黨的,中共禁止特斯拉充電算什麼,民進黨禁止BYD進口來台灣賣.
外星來的人 wrote:
裕隆汽車,裕隆日產,中華汽車,台灣三菱汽車,台灣FUSO都是裕隆集團。

中國國民黨藉由反攻大陸在台灣五,六十年實施戒嚴,一個政令扶植國產車,在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幾十年只能買裕隆牌小型汽車。

結果裕隆日產,中華汽車,台灣三菱汽車都走上裕隆牌汽車後塵


又是個人云亦云沒有獨立思考甚至更不會google的人。
同時期成立的車廠可不只裕隆體系,30年前賣最好的是六和的福特,近30年是和泰的豐田,如果這點小知是都沒就別幫別人說謊造謠。

下文提到的1970年代禁止進口車是因為美、日等大國與我國斷交,當時經濟部採行的反制措施,但因為國內汽車產業不成熟,因此過幾年後又開放進口。

-------------------
一、國內汽車產業的濫觴

台灣的汽車工業,始於50年代。當時馬路上已有少數汽車行駛,但只有達官顯要才有辦法負擔得起。1953年,政府核准嚴慶齡創辦「裕隆機器工廠」,是現今裕隆集團的前身,但初期裕隆只生產柴油發電機和汽車零件,直到1956年才與美國Willys車廠(Jeep的前身)合作生產吉普車,並於1957年環島路試成功,為當時戰後百業待舉的台灣帶來不少希望。

裕隆更在1957年和Nissan簽訂了技術合作計畫,隨後於1960年生產青鳥1200c.c.小客車,讓台灣正式跨入能夠自己組裝生產小汽車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還同時有三陽電機廠(三陽工業前身)和國產汽車(台灣首家汽車銷售商,初期為裕隆汽車總經銷)等公司的成立,為國內汽車產業的開端打下基礎。



▲裕隆汽車廠的成立,在當時起了帶頭作用,讓台灣諸多產業的發展得以加快腳步。

60年代全球汽車產業仍以西歐和美國為主角,日系車則是從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才開始崛起。當時台灣的汽車生產規模和技術,只算是「幼幼班」,而政府為了扶植相關產業發展,祭出了多項法令──像是1961年的「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1964年的「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一直到1972年的「促進汽車工業經營方案」等等,都是以法律明文限制或是利用關稅制度來保護國內汽車產業,甚至在70年代還曾一度停止開放小客車的進口,讓大家有錢也買不到進口車,造就了國產車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的景況。等到1977年政府再次開放歐美小客車進口時,這時的國產車腳步已跟不上進口車水準,品質落差也相當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現存或是曾在台灣汽車工業史上舉足輕重的汽車業者,都是於60年代所成立,包括1965年的太子汽車、1966年的三富汽車及1969年的中華汽車。此外,在1968年政府正式開放小客車進口後,隔年中華賓士就成立並取得Mercedes-Benz的台灣代理權,另汎德公司也在1970年設立,讓台灣汽車市場正式進入有進口車可買的年代。



▲圖中的W108是現行S-Class的老祖宗,中華賓士首波導入車型中就有它。

二、進口車加入競爭行列

在70年代初期,即便市面上已有不少西德生產的新車可供選擇,但一部M.Benz少說要價30萬元,相當於一間台北市精華地段的三房公寓,因此多數消費者(這些人的口袋其實也必須有點深度)仍會選擇國產品牌,像是裕隆速利、福特跑天下等,便是當時最熱銷的車款。1977年,三陽汽車將銷售多年的富貴600小轎車停產,改生產初代Civic,受到中產階級買家的熱烈歡迎,也開啟了叱吒國內車壇三十年的「喜美」傳奇之路。



▲此為日規版初代Civic,初期曾少量引進,但1977年後則由三陽汽車國產化生產。

你知道最早將歐系車國產化的車廠是哪家嗎?答案是「羽田」。羽田機械早在1964年成立,但初期只生產機車零件和車身,直到1976年才和Peugeot簽約合作,1979年開始生產504,隨後更陸續將505、305、405等車國產化,在八○年代可說是相當風光。不僅如此,羽田的觸角還伸及日系車,在1982年和Daihatsu簽訂合作計畫,隨後更與三信商事合作生產祥瑞小轎車,在當時也是造成一股轟動。


為了讓國產車能再次振作,政府於1979年公佈了「促進汽車工業發展方案」,也就是俗稱的大汽車廠案;簡單來說,這是個由經濟部主導、中鋼負責、協請日本Toyota原廠提供技術支援的政策,目的是為了籌備一個年產量可達20萬部的小型車生產工廠。但可惜最後因技術移轉問題終究無法達成共識,在1984年宣告失敗。隔年,政府祭出一連串新政策,包括調降進口車關稅、降低國產車零件自製率門檻,並放寬整車裝配廠的設立標準,從這時開始,台灣汽車市場可說是正式邁入自由化競爭時代。

三、國產、進口共榮的黃金年代

台灣汽車市場最為蓬勃發展的年代,當屬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這將近十年的期間。此時國內汽車廠陸續有大慶(生產Subaru)、國產(生產Citroen商車)、太子(生產Suzuki Escudo)和慶眾(生產VW T4)等加入陣容,各家業者更陸續推出自主研發的新車型,像是裕隆飛羚101/102、大發銀翼/新象、大慶金美滿等車款,提供了十分多元的購車選項。



▲飛羚101在1986年上市,算是台灣第一款由國人參與研發的車型。

如果預算較為充足的消費者,想買一些平價進口車,在九○年代初期更是多到讓你眼花撩亂。喜歡英國車的,有Rover、MG可選;喜歡法系車的,Peugeot、Citroen和Renault全員到齊,部分車款還同時提供進口與國產選項(如Peugeot 505);此外還有來自西班牙的Seat、義大利的Fiat/Lancia/Alfa Romeo,甚至連俄羅斯的Lada都曾來參上一腳。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別忘了還有美國車!在經濟起飛的80年代,當時Cadillac的地位可是和雙B平起平坐,也帶動了GM旗下其他品牌聲勢的水漲船高。


除了Oldsmobile、Pontiac、Chevrolet、Buick之外,資深讀者應該還記得曇花一現的Saturn和Geo,以及Ford旗下的Mercury、Chrysler集團的Dodge等等。只可惜這些車買的時候挺划算,修起來可不得了,再加上妥善率不及德國車,且不少是由水貨商所引進,買沒多久就變成孤兒,不只中古車商視為洪水猛獸,二手價格更是讓車主吐血,沒幾年就成為馬路上的稀有款,連帶讓品牌形象跌至谷底。因此即便後來部分品牌有代理商願意接手重起爐灶,無奈消費者心裡多半仍有芥蒂,結局並不美好;目前只剩法系的Peugeot和Citroen有總代理支援,對比二十多年前的輝煌盛況,不禁讓人唏噓。

---------------------
福特六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福特六和,是臺灣一家汽車製造公司,以紡織業起家的六和集團與美國福特汽車轉投資的加拿大商FLH控股公司(Canada FLH Holding Company)在1972年合資成立,專門製造生產福特旗下車款;另以往因福特對日本馬自達的持股關係,該公司也曾生產馬自達車系。除了就地供應臺灣本土市場,近年來更整車外銷至加拿大、日本、澳洲、紐西蘭、俄羅斯、越南、南非等地的市場[5]。

淵源

福特六和總部
由宗祿堂、宗圭璋、宗仁卿三兄弟創辦的六和紡織公司於1969年3月4日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成立「六和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透過中間人牽線與日本豐田汽車簽署合作協議,1970年2月起在臺灣生產美力士(豐田MiniAce(日語:トヨタ・ミニエース))輕型卡車、可樂娜(豐田Corona)轎車等兩種車款,但銷售業務交由和泰商行(現稱和泰汽車)負責[6]。1972年9月29日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在中華民國政府的壓力之下,六和汽車在1973年4月跟豐田汽車合約屆滿之後不再續約[7]。

而美國福特汽車自1970年代初期起便有意來臺投資,經中華民國政府協調下,雙方於1972年11月20日在美國密西根州福特汽車總部正式簽署合資協定,六和汽車工業公司於同年12月1日正式改組更名為「福特六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福特汽車對於此項投資案極度重視,時任董事長亨利·福特二世和總裁李·艾科卡均親自來台參加簽約儀式。值得一提的是,福特六和是全球唯一不單單以「Ford」為名:不論是中文的「福特六和」或英文的「Ford Lio Ho」,都保留了「六和」之名[7]。

有趣的是,以六和紡織、六和機械為首的六和集團跟豐田汽車的關係反而更加緊密。從1992年進軍中國大陸汽車市場起,六和集團陸續成立「豐田工業(崑山)有限公司」、「豐田工業汽車配件(崑山)有限公司」等汽車零組件製造廠。除供應給廣汽豐田和天津一汽豐田外,另也供應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等汽車製造廠。
----------------------------------
1947年9月,黃烈火以新臺幣81萬元為資本創設「和泰商行」。1948年8月,和泰商行取得豐田汽車與橫濱輪胎的臺灣地區總代理權。1952年,和泰商行取得日野汽車臺灣地區總代理權。1955年4月25日,和泰商行改組為和泰貿易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10月,和泰貿易新莊工廠動工。1968年1月,和泰貿易更名為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開始進口、與六和之關係
1969年4月,和泰按中央信託局專案代理進口第一批豐田車輛產品,乃第二、三代可樂娜與第三代皇冠,三種車款共計803台,當時市場佔有率達31%。1970年2月,豐田汽車與六和汽車工業技術合作生產美力士(MiniAce)輕型卡車、可樂娜(Corona)轎車等兩種車款,但銷售業務交由和泰處理。此段合作關係維持至1972年2月結束,而六和汽車工業則因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在中華民國經濟部壓力下1973年4月與豐田汽車合約屆滿後不再續約。

政策影響
1974年5月,中華民國經濟部宣布全面禁止進口日本轎車,和泰只能進口豐田中小型卡車與日野大型貨車。1977年4月,經濟部全面禁止日本車輛進口,和泰縮編裁員。1982年1月,和泰代理銷售三富汽車製造之速霸陸小貨車。1983年6月,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通過豐田汽車設廠投資案。1984年4月9日,和泰、中華開發信託公司、日野汽車與三井物產合資成立國瑞汽車;同年5月,第一輛日野巴士底盤車RK-174上市;9月,行政院會議通過終止豐田汽車設廠投資案。

產銷結合、引入高級車系

和泰汽車大樓1樓大門右側懸掛的和泰汽車銘板
1985年4月,和泰結束代理三富汽車之業務。1986年1月,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通過豐田汽車投資國瑞汽車。1988年9月,國產化之豐田瑞獅(Zace,即第3代豐田Kijang)商用貨車上市。1989年5月,國產化之豐田可樂娜(Corona,即第9代豐田Corona)轎車上市。1994年,年銷售量達10萬輛。1997年2月25日,股票上市,豐田汽車入股10%[2];9月,引進豐田旗下高級品牌凌志車系,引進車種為LS400 GS300。 2001年1月,開始經營豐田中古車買賣。2004年10月,獲得行政院頒發國家品質獎。2005年,年銷售量達15萬輛。2008年3月,該公司對國瑞汽車之持股由14.22%增至30%。2010年3月21日,創辦人黃烈火過世;6月,調整經營階層,蘇燕輝改任和泰集團總裁,董事長由黃烈火之子黃南光接任,副董事長為豐田汽車之代表平光敬和,總經理為蘇燕輝之子蘇純興。和泰汽車有四大股東,包括黃烈火、蘇燕輝、柯王家、張家等家族[2]。
根本不可能做到?等著看MG做不做得到!
emeryville

我看電車是GG了,這也是和泰的主要目標。

2024-09-03 22:04
台灣市場光是靠著MG HS、ZS兩台車就達到5%的市佔率
能不被針對嗎?
只是苦了消費者只能繼續買規格比歐日差一截、配備擠牙膏的車
WTO 已經禁止所謂自製率
風機自製率就被告了

哪有甚麼自製率合理這回事?
要不就退出 WTO 那就很合理!

我們看看一台油車,台灣能自製甚麼?
車體? 除了納智傑外,多數是外國母廠設計的,台灣做多能做的就是開模沖壓焊接吧!
在這個領域要求自製率有意義嘛? (開模與自動化都要求要有量,而且也不是一台車的關鍵)
引擎? 沒辦法,做了連台灣人都不買
變速箱? 沒辦法!
各類傳動軸承,油管氣管與螺絲?!

所以,台灣想要保護的汽車相關產業是?
開模,焊接,各類傳動螺絲五金 與 油氣管? 還有車室內部裝潢?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