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Lin0423 wrote:光電反噬,太陽能源其...(恕刪) 這說法太偏頗,而且有很大的盲點,導致這樣的推論有漏洞首先太陽能板的目的是取得人類可用的能量如果以取得能量、能源的觀點來看:「太陽能板發電量 + 反射的紅外線」對比的不是自然的森林,而是“會拿來發電的樹林”所以,當「相同面積的樹林轉換為人類可以使用的能源過程中,透過燃燒、火力發電產生的溫室氣體、熱」,對地球的溫室效應影響更大(光能利用率是指以單位面積上作物產量燃燒所出的能量(R) ,與作物生長期中單位面積上所接受的太陽輻射 ( 或光合有效輻射 ) 量 (I) 的比值表示; E=R/I 。理論上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約 26~28% ,但實際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實測值僅在 0.5~1.0% 之間)這點,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吧關鍵的重點在於「能源轉換效率」以及「能量密度」目前的太陽能板能源轉換效率大約15~25%如果,把太陽能板發電作為主要的能源供應方法,就會浪費75%的「空間」、「生態」而這75%的空間,如果拿來降低溫室效應而種植植物:1. 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紅色光譜能量用來產生氧氣(光合作用主要吸收可見光譜中的紅色和藍色波段(不吸收綠光,因此呈現綠色),並以此將水和二氧化碳轉換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2. 光合作用可以製造出植物90~95%的乾物質,而這95%的乾物質(植物)可以達到遮陽、降低地表熱度與夜間熱反射3. 植物可以涵養水源、生態,降低氣候對人類的生活影響 - 基本上24小時持續影響,相較於太陽能只有日間才有作用....因此回到關鍵的「能源轉換效率」與「能量密度」太陽能板看似在發電過程中所需承擔的花費最少(忽略製造過程的資源投入與設備建置成本),但是卻浪費了「空間」、「時間」這才是使用太陽能板發電應該要注意並納入考慮的關鍵因素那麼,如果太陽能板設置在人造建築物的範圍內,或者是原本就不是植物合適生長的空間呢?例如:大型建築物樓頂、遮陽鐵皮屋上方....沙漠所以,不考慮設置場所而一昧的投入使用太陽能板。這種濫用的規劃才是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太陽能板本身。
台灣目前遇到的太陽能板問題,大部分爭議都是來自農業、漁業用地設置太陽能的狀況當初陳吉仲為了配合蔡英文的能源政策,放寬了農地、魚塭....設置太陽能板的申請。甚至於要求各地農改場、農試所大量投入農地設置太陽能板與合適作物的搭配研究才造成目前農地、魚塭造成的過度濫用太陽能板的災難只會迎合上意的陳吉仲,根本沒有學者、專業官員的風骨
民進黨設置一大堆太陽能光電板,一部分光能反射回大氣層,等於是二次加熱大氣層,連雲霧都無法成為雨水降到大地,大氣變熱造成的高壓,讓颱風來到臺灣的機率大大的減少,好處是少了風災損害,壞處是臺灣需要的水氣也幾乎沒了,夏季更熱,更加缺水。早期的太陽能板只是用來製造家庭熱水,如今全面替代火力及核能而大肆鋪設,甚至不計成本在各地農地,魚塭,水庫,林地安裝太陽能板,不但破壞生態,長遠下來更是一大隱憂。
KCLin0423 wrote:光電反噬,太陽能源其..水可以吸收一大部分的紅外線.(恕刪) 很遺憾我理工不懂耶,1.太陽能板 溫度越高發電效率越低。所以 太陽能板放入水中 目的降低溫度提高發電效率。2.水可以吸收一大部分的紅外線。所以吸收紅外線的水 會?蒸發 or 延遲 熱的發散相當於 蓄熱能(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