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沒有人談的一套台語系統,留個紀錄

一般台灣用的拼音就兩套系統

國語用注音符號方式,台語用台羅方式





用注音寫普通話
ho520 wrote:
台語 客語 粵語 都...(恕刪)

漢滿一樣?

滿語:阿其那


滿語:塞思黑

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官定标准,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语音,做为官事、教学、媒体等的标准用语,并广为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采用。
普通话(Putonghua),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aqazwsxz

他就一個假日本人,能懂啥[笑到噴淚]

2024-03-02 18:45
Andrew_J

1450 : 中央廚房是這樣說的 我也不清楚

2024-03-03 7:42
現今,台語教材多到數不清,各自用各自認定的"台語文"來編教材,這些教材背後的編輯小組裡都有台語專家,然後同樣的一句台語詞語,在每一套教材裡使用的文字又有不同,這樣叫台語有文字。

我也可以自創一套我認為正統的台語文,然後說市面上的台語都是錯的。
jjmane

沒黨證 你真的敢???

2024-03-02 18:46
Skyward0989

我高中時的國文老師曾分別用台語跟客語唸赤壁賦給我們聽,他說,台語/客語/北平話,在幾百年前本就都是方言,只有文字是一致的

2024-03-02 18:49
SteveJTY wrote:
如何確定你所列的這些都是台語的文字

因為不是官方書面語
漢語方言文字少見是正常的。
閩南語(泉漳廈潮臺等地)白話文獻有兩種
民間歌仔冊七字調主要是戲班在用
不少漢字為諧音或訓用,
用得多了就成為俗用字
教會羅馬字是教會內部使用
完整語音紀錄最接近口語。
北方話/官話/華語/普通話/標準漢語
是宋元以降八百多年從章回小說/演義開始
文白混用到如今漫長的標準化過程
其間還有數次官方介入訂定。
閩南語沒有人家的大市場和政治資源
白話文字化當然緩慢(所謂有音無字)。
路過喀 wrote:
台語是很古老的語言,很多韓語和日語名詞的發音跟台語的文讀音很相近.
可惜太複雜了,好幾百年只靠口耳相傳,無論教育部怎麼弄,
弄對也好,弄錯也罷,失傳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這是台灣自己的問題而已
閩南語在中國南方,以及東南亞的傳承並沒有任何問題
閩南語全世界超過七千萬人在使用

閩南語本來就跟其他語言共用漢字,甚至不只漢字
↑你讓中國閩南地區的農村老人用閩南語講這段話,沒有任何阻礙的
對他們而言,不管正體字或繁體字,甚至東南亞的字,都是閩南語的字
只是中國的普通話,以及台灣的國語後來製作了音標(注音),而沒幫閩南語做音標而已

這是台灣單方面的誤解與焦慮
根本就不用替閩南語去特別搞什麼文字,或音標
你只要不去干涉他,他自己就能傳承下去
jjmane

有人以為布袋戲 能用台語吟詩 就認為台語 與眾不同.......

2024-03-02 18:50
SteveJTY wrote:
在每一套教材裡使用的文字又有不同,這樣叫台語有文字。

台語算是中原古音,用漢字很悠久,普通話用漢字反而歷史短

台語用字未必普通話都有,用字比普通話更多,其實可以去參考康熙字典查台語字

台語形容動作緩縵,慢吞吞的,會用「趖」這個字,跟普通話的蛇同音

「趖」若作動詞,表示爬的意思,台語趖嘛有跤手慢鈍的意思。像講「做代誌毋通趖。」



ho520 wrote:
一般台灣用的拼音就兩...(恕刪)

用注音寫國語或普通話,是看得懂的
但用台羅拼音寫的,不對照中文字,你確定看得懂?
jjmane

跟那種會自製歷史的人 是講不通的......

2024-03-02 18:54
and50cc wrote:
台語是閩南語的轉變,閩南語又源自唐朝的官話,怎能說沒有文字?


如果是你講的這樣,
唐朝的官字 和 源自唐朝官話的閩南語 一樣都流傳到現在,我們依然可以完全看得懂聽得懂,也就是說,如果依照你說樣講,閩南語(台語)應該可以無痕的連接上唐朝官字。

為什麼唐朝的官字無法做為源自唐朝官話的閩南語的文字,
講白一點,為什麼無法直接使用唐朝官字作為台語文字,為什麼很多閩南語(台語)詞語需要某些人挖盡心思去套上文字,費盡唇舌的告訴大家,這幾個文字就是某個台語詞的文字。

唐朝的官字,無瑕的匹配源自唐朝官話的閩南語,是不是應該要理所當然?
怨念聚合體 wrote:
用注音寫國語或普通話,是看得懂的
但用台羅拼音寫的,不對照中文字,你確定看得懂?


注音 台羅 不對照漢字,我都看得懂

你看不懂是因為沒學習,導致缺乏這方面能力
閩南語可以看成是台語的子集合,台語算是大量擴充的超集合,古代沒有"閩南語"一詞,那是現代人發明的詞彙

台語, 臺灣話,閩南語, 河洛話 這些詞的出現點

台語稱呼可追朔至台灣清治時期,1852年劉家謀於《海音詩》中提及:「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


「臺灣話」最早出現的文獻是1874年《李文忠公選集》第一冊/同治十三年/上海探信(三月十二日)
(附):『所有東洋興兵打臺灣生番地方之事,連日議論紛紛,頃由長崎信來,知日本派柄川宮(柄川名,宮即親王也)總督其事,李仙德參議。李即去年隨副島來過,本美國人,曾任福建領事,會說臺灣話。』


「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1935年5月6日上海《申報》,後來蔣介石帶進台灣,為了去台灣化

「河洛話(語)」一詞則是1955年吳槐發表〈河洛語中之唐宋故事〉後所使用


所以台灣最古老說法是台語無誤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