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520 wrote:台語 客語 粵語 都...(恕刪) 漢滿一樣?豬滿語:阿其那狗滿語:塞思黑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官定标准,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语音,做为官事、教学、媒体等的标准用语,并广为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采用。普通话(Putonghua),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現今,台語教材多到數不清,各自用各自認定的"台語文"來編教材,這些教材背後的編輯小組裡都有台語專家,然後同樣的一句台語詞語,在每一套教材裡使用的文字又有不同,這樣叫台語有文字。我也可以自創一套我認為正統的台語文,然後說市面上的台語都是錯的。
SteveJTY wrote:如何確定你所列的這些都是台語的文字 因為不是官方書面語漢語方言文字少見是正常的。閩南語(泉漳廈潮臺等地)白話文獻有兩種民間歌仔冊七字調主要是戲班在用不少漢字為諧音或訓用,用得多了就成為俗用字教會羅馬字是教會內部使用完整語音紀錄最接近口語。北方話/官話/華語/普通話/標準漢語是宋元以降八百多年從章回小說/演義開始文白混用到如今漫長的標準化過程其間還有數次官方介入訂定。閩南語沒有人家的大市場和政治資源白話文字化當然緩慢(所謂有音無字)。
路過喀 wrote:台語是很古老的語言,很多韓語和日語名詞的發音跟台語的文讀音很相近.可惜太複雜了,好幾百年只靠口耳相傳,無論教育部怎麼弄,弄對也好,弄錯也罷,失傳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這是台灣自己的問題而已閩南語在中國南方,以及東南亞的傳承並沒有任何問題閩南語全世界超過七千萬人在使用閩南語本來就跟其他語言共用漢字,甚至不只漢字↑你讓中國閩南地區的農村老人用閩南語講這段話,沒有任何阻礙的對他們而言,不管正體字或繁體字,甚至東南亞的字,都是閩南語的字只是中國的普通話,以及台灣的國語後來製作了音標(注音),而沒幫閩南語做音標而已這是台灣單方面的誤解與焦慮根本就不用替閩南語去特別搞什麼文字,或音標你只要不去干涉他,他自己就能傳承下去
SteveJTY wrote:在每一套教材裡使用的文字又有不同,這樣叫台語有文字。 台語算是中原古音,用漢字很悠久,普通話用漢字反而歷史短台語用字未必普通話都有,用字比普通話更多,其實可以去參考康熙字典查台語字台語形容動作緩縵,慢吞吞的,會用「趖」這個字,跟普通話的蛇同音「趖」若作動詞,表示爬的意思,台語趖嘛有跤手慢鈍的意思。像講「做代誌毋通趖。」
and50cc wrote:台語是閩南語的轉變,閩南語又源自唐朝的官話,怎能說沒有文字? 如果是你講的這樣,唐朝的官字 和 源自唐朝官話的閩南語 一樣都流傳到現在,我們依然可以完全看得懂聽得懂,也就是說,如果依照你說樣講,閩南語(台語)應該可以無痕的連接上唐朝官字。為什麼唐朝的官字無法做為源自唐朝官話的閩南語的文字,講白一點,為什麼無法直接使用唐朝官字作為台語文字,為什麼很多閩南語(台語)詞語需要某些人挖盡心思去套上文字,費盡唇舌的告訴大家,這幾個文字就是某個台語詞的文字。唐朝的官字,無瑕的匹配源自唐朝官話的閩南語,是不是應該要理所當然?
閩南語可以看成是台語的子集合,台語算是大量擴充的超集合,古代沒有"閩南語"一詞,那是現代人發明的詞彙台語, 臺灣話,閩南語, 河洛話 這些詞的出現點台語稱呼可追朔至台灣清治時期,1852年劉家謀於《海音詩》中提及:「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臺灣話」最早出現的文獻是1874年《李文忠公選集》第一冊/同治十三年/上海探信(三月十二日)(附):『所有東洋興兵打臺灣生番地方之事,連日議論紛紛,頃由長崎信來,知日本派柄川宮(柄川名,宮即親王也)總督其事,李仙德參議。李即去年隨副島來過,本美國人,曾任福建領事,會說臺灣話。』「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1935年5月6日上海《申報》,後來蔣介石帶進台灣,為了去台灣化「河洛話(語)」一詞則是1955年吳槐發表〈河洛語中之唐宋故事〉後所使用所以台灣最古老說法是台語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