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活動意義都不大,主要都是貴得要死的攤販、醜得要命的裝置藝術,
給人吃吃喝喝、拍拍照,千篇一律的模式,預算一下就用掉了。
長遠的建設?好的建設都要幾年啊,到時政績又不算自己頭上,誰要做!
比方,如果今天是一條10米巷道,
兩旁都蓋滿房子,你要怎麼加人行道?
單面加2.4公尺,代表道路要縮小一個車道,
也就是說,要改成雙向單混合車道。
可行,但,車流?
最大的問題是,做了人行道後,那機車可不可以停人行道?
或者,人行道做下去了,汽機車還能不能開過人行道,停上騎樓?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牽涉到絕大多數台灣透天厝、公寓等,
至少一半以上的國民,不會願意這樣的改變。
歐洲是怎麼做得到的?
這很複雜,首先,歐洲的都市計劃體系大變革,
發生在1900到1950年之間,
同時間,他們有兩件大事,就是一次世界大戰、跟二次世界大戰,
城市被打成稀巴爛,
然後學術理論跟政策又剛好有很多新的理論推行,
所以在重建過程,就開始處理土地跟發展議題。
然後秉持同樣思維,也剛好技術有到,從20世紀初就開始發展包括地下鐵的大眾運輸系統。
台灣的大眾運輸系統基本上是殘缺的,
不是幼年、是殘缺。
最大的缺陷是公共運輸跟私人運輸之間的銜接,
目前台灣幾乎沒有。
前瞻計畫蓋了很多停車場,不是不需要,
需求是剛性一定要有,但問題是停車場蓋好後,是否有效銜接每個個人的使用需求?
接駁車?公車?還是公共腳踏車?或者良好的步行?
這是一個繁複的社會議題,
從空間、制度、甚至,舉例來說,有車廠賣車,主打行動咖啡車,
這,就是問題。行動咖啡車怎麼營業?簡化的說,就是流動攤販。
台灣有在處理攤販的議題嗎?沒有!
所以,這個議題不是哪個縣市,而是全台灣,
但,每兩年要選舉一次,誰願意下這個重手去處理?
要先擬政策、編預算、送法規修正、審預算、發包、執行,
這要弄好,是非常難的。
沒有遇到中國打台灣、或者大地震的條件,
要改,是一件很難的事。
說說很爽,但實際上,很難做。
台北就很好?呵呵!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