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MBOTKIKIKI wrote:日本統一那是比和中國有理多了 我們和日本統一過啊但台灣真正的主人反對阿如大分事件、麻荖漏事件、霞喀羅事件、霧台抗日事件、太魯閣戰爭、薩拉矛事件和霧社事件就連當時的滯台支那人也反對例如北埔事件、苗栗事件和西來庵事件.....不過最後還是成了次等國民有些比較犯賤的支那人後代直到現在還在懷念當個二等皇民呢
提利昂·蘭尼斯特 wrote:我們和日本統一過啊但(恕刪) 和中國比 日本算哪根蔥?台灣俗諺所說的「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滿清統治台灣共211年,在這211年當中,台灣島上民變迭起,動亂頻仍。根據台灣史研究者張菼的統計,台灣在滿清統治下的211年之中,發生大小民變共計116次。而另一研究者劉妮玲的較保守估計,也有73之多。從這樣的記錄來看,顯然台灣俗諺所說的「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還不夠形容其程度。 台灣民變頻仍的原因,誠如連雅堂在《台灣通史》中所說:「夫台灣之變,非民自變也,蓋有激之而變也」。此意甚明,沒有「官逼」,自然就沒有「民反」。而清代台灣官治腐敗,亦有其結構性因素:由於清室統治台灣採不信任態度,派到台灣的官吏任期三年為限,且早期只能單身上任,不得攜眷前往,因此官吏皆視赴台為畏途,來台官吏不存久居之心,視台灣為傳舍,心不在焉,遇事推諉。再加以天高皇帝遠,在台官吏容易苟且貪臧,上下其手。 此外,又因清代任官採「迴避」制度,本地人不得任本地官,派到台灣的官吏都是外地人,因為他們不懂福佬話和客家話,只能起用懂本地話的人做衙吏、做爪牙,所以台灣吏治一直敗壞不堪。即使到了19世紀中葉,一位任台灣兵備道的徐宗幹都不客氣說:「各省吏治之壞,至閩而極,閩中吏治之壞,至台灣而極。」台灣真的成為貪官污吏的集散地。因此清代民間罵官的俗話出了不少,例如:「官不驚(怕) 你散(窮)﹐鬼不驚你瘦」、「一世做官,三世絕」、「一世官,九世牛,三世寡婦」、「三年官,兩年滿」、「交官散(窮),交鬼死,交好額(富人)做乞食(乞丐),交縣差吃了米」等。在腐敗的吏治下,社會的階級對立就更加明顯,誠如台灣俗話說的「作惡作毒,騎馬轆鱷;好心好行,無衫通穿」,那些「無衫通穿」的底層社會的人,到了走投無路時,只好鋌而走險,投入一波波的抗官民變中。
提利昂·蘭尼斯特 wrote:我們和日本統一過啊但(恕刪) 當然和中國屠殺中國人比 日本人連蔥都算不上===========================================================湘軍沖入天京後,隨即展開了一場瘋狂的燒殺、掠、淫的大競賽。「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於湘軍」;致令「秦淮長河,屍首如麻」。燒:湘軍一進城就到處放火。衝到哪裡火就燒到哪裡。及至當時傍晚時分,全城已經變成一片火海,「煙起數十道,屯結空中不散,如火山,紫絳色。」湘軍除用火作為進攻的武器外,還用火作為滅跡的手段。每次當他們搶掠完一處王府或民宅後,便隨即付之一炬。這場大火自天京陷落之日起,此落彼起地一連燒了七、八天,直到27日下了一場大雨才被澆滅。大火過後,南京城內十之八九的房屋被燒掉,各種著名的建築物和文物古蹟幾乎毀壞殆盡。所以現存的不少古建築物,都是後來修建的。殺:這是湘軍入城後的「主要任務」。他們首先要殺害的是在城內仍繼續進行堅決抵抗的太平軍戰士,其次是老百姓。但被殺害的太平軍戰士畢竟有限,因為破城時,天京城內能作戰的太平軍只有三四千人,他們一部分在巷戰中英勇犧牲,一部分在混亂中衝出天京,另一部分千餘人在李秀成帶領下為保護幼天王突圍了,所以被殺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其實,攻陷天京的當天晚上,湘軍就基本上控制了整個城市。雖然有幾個王府仍在進行抵抗,並一直繼續了四五天,但總的說來戰爭狀態已經結束了。可是,這場大屠殺卻一直持續了10餘天。殺人的動機各不相同,但主要是為了達到搶劫財物和姦淫婦女的目的。關於這場屠殺,趙烈文(曾國藩的心腹幕僚)當時在他的日記中曾有過記載。他說,城破5日之後,仍然是「屍骸塞路,臭不可聞」;又說「計破城後,精壯長毛除抗拒時被斬殺外,其餘死者寥寥。大半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後即行縱敵。城上四面縊不老廣賊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情殺死。沿街死者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其亂如此,可為發指。
提利昂·蘭尼斯特 wrote:我們和日本統一過啊但(恕刪) 大家有沒有發現 這段和中國後來宣傳的日本南京大屠殺很像??趙烈文(曾國藩的心腹幕僚)當時在他的日記中曾有過記載。他說,城破5日之後,仍然是「屍骸塞路,臭不可聞」;又說「計破城後,精壯長毛除抗拒時被斬殺外,其餘死者寥寥。大半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後即行縱敵。城上四面縊不老廣賊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情殺死。沿街死者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其亂如此,可為發指。
提利昂·蘭尼斯特 wrote:不過最後還是成了次等國民有些比較犯賤的支那人後代直到現在還在懷念當個二等皇民呢 因為當二等皇民比當一等中國人民好太多了趙烈文(曾國藩的心腹幕僚)當時在他的日記中曾有過記載。他說,城破5日之後,仍然是「屍骸塞路,臭不可聞」;又說「計破城後,精壯長毛除抗拒時被斬殺外,其餘死者寥寥。大半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後即行縱敵。城上四面縊不老廣賊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情殺死。沿街死者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其亂如此,可為發指。
ZAMBOTKIKIKI wrote:和中國比 日本算哪根蔥?台灣俗諺所說的「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那是明鄭後人一開始還有點骨氣會反清但有些支人精子品質比較差或與豬雜交什麼的導致子孫就一代不如一代現在幾十年過了還會很想當次等倭..ZAMBOTKIKIKI wrote:因為當二等皇民比當一等中國人民好太多了 喔,SORRY我並不是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