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死亡數16639,2022年6月死亡數21033,同期增加4394,
這是疫情超額死亡造成。
那用同樣標準來挑出歷年死亡數同期增加超過三千以上的月份:
2008年2月死亡數12805,2009年2月死亡數15877,同期增加3072,
2013年2月死亡數11838,2014年2月死亡數15349,同期增加3511,
2015年2月死亡數12122,2016年2月死亡數15441,同期增加3319,
2017年1月死亡數12835,2018年1月死亡數16761,同期增加3926,
這些月份又都發生什麼事呢?
如果再看歷年1-6月合計死亡數同期增加較多的狀況:
2010年72807,2011年81412,同期增加8605,
2013年78546,2014年84714,同期增加6168,
2015年83040,2016年90854,同期增加7814,
2021年93649,2022年102177,同期增加8528,
所以,
2021年之外的其他年度,
又都發生什麼事呢?
這種話題,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一次,
請參考刻意壓低死亡人數?內政部和衛福部死亡人數落差太大引爭議的12樓。
簡單講,
死亡數基本上是往上趨勢,
偶爾會有某幾個年度增加幅度較大。
2016到2019年是死亡數增加較緩的幾年,
2019年甚至還減少。
2020年起的死亡數增幅加大,
除了疫情之外,
應該也有前幾年延緩死亡之後,依然不敵疾病及自然壽命的因素。
要把死亡數增幅加大的原因全都歸於疫情,
尤其是挑出單一月份來放大解讀,
並不是一個客觀看待數據的方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