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部分:
我們想讓你知道…律師質疑,為何要為了方便已婚者騙自己的另一半在外偷情,而把通姦除罪?已婚外遇的性自主權倒底有多了不起?對公共利益有什麼貢獻?
● 歐德生/法律工作者
「自由」不是為了「想跟誰上床就跟誰上床」而設,而是為了「想不跟誰上床就不跟誰上床」及其他更高的目的而設。前者常起因於當事人被慾望轄持,後者則常有道德自制層面,人跟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人類可以選擇後者。
大法官以《憲法》的高度,解放僅動物需求層次的通姦自由,是社會退步的象徵。
針對大法官近日宣告通姦罪違憲,我反對通姦除罪化的理由如下:
1. 大法官五月二十九日的解釋文指出,《刑法》第239條規定:「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姦者亦同。」
對《憲法》第22條所保障性自主權之限制,與《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不符,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司法院秘書長林輝煌表示,通姦罪導致的不利益顯然大於公益,違反比例原則。這是通姦罪違憲的最主要理由。
我的看法:
《憲法》第 22 條:「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憲法》第 23 條:「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憲法》並沒有列舉「性自主」權利。
《憲法》有列舉平等權、宗教自由、遷徙自由、言論自由、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訴訟權等,但並沒有列舉「性自主」權利,因此沒有必要被過度保障,更不應該被無限上綱。通姦行為妨礙家庭、傷害公共利益,破壞社會秩序,依照《憲法》自然可以法律限制,也應該限制。
不結婚是每個人的絕對自由。想維持「性自主權」別結婚就好。全臺灣己結婚的人,幾乎都是在接受通姦罪且期待受通姦罪保障下結婚,現在幾位官派大法官直接介入所有家庭,代替這些夫妻更改他們的婚姻保障,破壞信賴保護原則,卻還自相矛盾的說婚姻不應由公權力介入。
「利大於弊」及「比例原則」的判斷,跟「功利主義」及「成本和利益分析」一樣,要考慮的是社會主客觀因素、條件、本質、因果、影響,需要的是綜合政治、哲學、文化等判斷,屬立法院權責,更要重視婚姻當事人的想法,不該任由幾位官派法官,做出不合情理並違反婚姻當事人期待之法律判決。
大法官的「性自主」理論,是他們「絕對自由主義」思想的自然延伸。「絕對自由主義」推動者向來只強調「自主」,卻不考慮「後果」。依他們的邏輯,自殺、吸毒、三人以上婚姻,皆應該是「身體自主權」的行使。
大法官尚未決定吸食毒品除罪化,尚未主張限定兩人婚姻違憲,卻已決定通姦除罪化。他們有什麼理由認為吸毒比通姦更應該受限制,更應該受《刑法》懲罰?那一件事較讓另一半痛苦?吸毒還是外遇?偷東西還是偷情?若後者較痛苦,為何只有前者受刑罰?
若感情不該有《刑法》當後盾,那感情又為什麼要有《民法》當後盾?還是大法官其實想說「感情被騙活該」?
沒有法律或道德支持,這些大法官把「身體自主權」無限上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