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睛~ wrote:
我認為應當先把量補齊了,再去深究補助的問題。...(恕刪)
量不會補齊的,這是我們要先知道的一個點
怎樣的公幼數算是足夠量?
要等到量補齊了,你認為需要多少年
查過以目前學費來說,公私立學費收費金額差不多都在18000左右
只是公立不需要再繳月費
私立的則有每月月費5000~8000不等(這也視區域不同有不同的收費標準)
老實說
若學齡前兒童每月補助2500(以台北市生育補助的標準來說,5歲前的幼兒每月2500)
那家長每月負擔的月費約2500~5500左右
當然,有不少北部(中部或南部我不太清楚)的幼稚園所每月收費會高過8000這樣的標準
但是這樣的條件更全面
比所謂的廣設私幼在執行面上能更快解決家長的問題
不用場地、招募、規劃教學內容等等一大堆的程序
另外補助方式採用實報實銷,由教育部及各園所註冊學童資料,經幼稚園所提報後進行補助
(這與目前實施的大班幼兒免學費的做法一致,私立好像是補助15000)
完全不經過家長的手
另外每年公告私立幼兒園收費標準,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學齡前教育
為什麼公私立大學每年都可以訂立標準,學齡前的教育就不列入?
能做到這樣的條件,再配合清寒補助與優先登記公幼的實施作法
還需要廣設公幼嗎?
要的,在偏鄉與資源缺乏的地區有必要
但是一般都會區應該沒有太多公幼再增設的條件了吧

我不是反對增設公幼
而是盲目的去增加公機關所產生的問題,不是三年五年會看到利弊
國家這樣的機器,應該要減少公機關的數字,增加私營企業的成長
才能逐漸減少公機關的人事成本,為私人企業增加營收才是正向循環
不要說我不知人間疾苦
我一個兒子念小學要升二年級,另一個女兒明年要上幼稚園
我是在公私幼當中拔河的那個家長
公幼的限制條件多到嚇人,私幼的教學也沒像那些所謂希望孩子快樂學習的那麼不快樂
把選擇權交給家長,讓家長做決定的時候可以少一些金錢上的權衡
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正面、積極、有助益的
有些孩子天生就適合大量學習
我兒子的閱讀量一年累積100多本,現在可以閱讀無注音符號的書籍了
我女兒大概就四本.......完了
真正的多元在於選擇任何路線都能負擔的未來
而不是要求孩子只能在有限制的條件下發展
這是我不太喜歡台灣教育環境的原因
法令限制與齊頭的平等教育
我每年都會回南部幾趟,我發現南部有很多幼兒園
園所佔地好大,園內設施好棒
但是...空再那了
你們會第一時間想到甚麼?
對,少子化
我是想到,若這些有熱忱辦學的私幼能有許多小朋友
這樣的環境若有熱忱的師資,較低一點的學費與政府的補助
那肯定會有不錯的成績
公幼的數量有必要再增加嗎?
再想想吧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學習的機會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學學費輕鬆負擔
這想法很好
但是輕鬆負擔的家長,其實是得到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享利者
當然這些家長沒有錯,錯的是政策
P.S.這上面沒提到公幼的補助方式

就每學期只需繳交餐費的部分就可以了
這應該夠前瞻了吧,為什麼那些搞前瞻的不來找我入閣咧
我保證可以搞到前瞻又有錢賺的程度

一年25萬學齡前兒童來說好了,一年補助4-6歲共75萬學齡前兒童,每人每月2500的月費
大約一年225億,8800億可以補助40年左右
遠大的計畫,很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