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gar2015 wrote:
你說說一天大陸各港口總共發出多少班航次貨輪貨櫃船
一天運送出多少貨櫃
一條鐵路要運一艘貨櫃輪貨櫃要11000-15000節車廂
你火車頭夠用嗎
十艘貨櫃輪貨櫃就夠叫你 當機
海運是從港口到港口,運達/運離港口還不是要用汽車汽車或火車轉運?如果十艘貨櫃改用火车运输會當機,那麼十艘貨櫃船運到目的港之後,用火車或者汽車轉運,就不會當機嗎?
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貨櫃船容量大約在18000~19000TEU,用火車裝的話,一節車廂可裝2TEU,一艘最大貨輪的運輸量需要9000節車廂。一列現代貨運火車可以拖60/120節車廂,所以拖9000節車廂也就要一百節火車頭而已。
此外,火車速度比船高幾倍(火车速度可以到120km/h,貨輪是30~40km/h,而且貨輪是繞著大陸轉,火車是在大陸上走最短距離),貨船在港口還需用汽車/火車集散,火車運輸是在陸地跑,沿途可多處卸下貨櫃。所以用火車運輸的時間效率比船運高不少。
KJI01 wrote:
機捷固然問題多多,但其實早就蓋好了,
只是不逹標而已。
說20年也有一點誇張,
先別說延伸段施工,
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變更設計,
什麼改地下化,
就算總工期也沒有20年。
機捷那是一個值得檢討案例,
但如果拿大陸建設速度來相比,
我想也太表面化了。
我曾經看過大陸某個捷運工程,
那種混凝土的施作,
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的陸橋(已拆)。
我也不必要把它想成是偷工減料,
抗震耐風的級數不同,
也有不同的成品。...(恕刪)
工期上我是按桃園機場捷運開工日期算的,並沒有按規劃日期算起。後一個日期是開始營運日期,並非完工日期,深圳地鐵也是用這樣的標準,實際的完工日期也在營運日期之前,並沒有不同。
此外說大陸捷運工程如何不好,請拿出實際品質問題的案例來說,並非沒有。光說你“看過”,你“回想起小時候”之類的,並無任何意義。混凝土質量如何,抗震耐風等級如何,我想沒有人能靠肉眼就做出判斷。
gray48816 wrote:
機捷其實早就蓋好...2013就在試車運轉了~
是被拖了4年才通車
那就不清楚了,我是在維基查的資料,其中看到有這樣的說法:
2013年
11月26日,機場捷運延伸中壢車站土建工程由大陸工程公司得標。
2014年
3月中壢車站延伸段動工,由老街溪站址開始施作連續壁工程。
10月24日,闢駛捷運機場線先導公車。在25日馬英九總統視察時,時任交通部長葉匡時保證將於2015年通車[12]。
12月17日,完成靜態測試。
2015年
1月29日,完成動態測試。
7月17日,再度跳票,原因為整合需要9個月,故通車需延至2016年2月。
12月25日,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移交機場捷運臺北車站土建,與三重站(不含)兩站間的高架、地下段土建給高速鐵路工程局,高速鐵路工程局完成軌道,機電工程一併移交給桃園捷運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
2月24日,高速鐵路工程局宣布,機場捷運臺北車站工程已經完工 [13]。
iantsai74 wrote:
海運是從港口到港口..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貨櫃船容量大約在18000~19000TEU,用火車裝的話,一節車廂可裝2TEU,一艘最大貨輪的運輸量需要9000節車廂。一列現代貨運火車可以拖60/120節車廂,所以拖9000節車廂也就要一百節火車頭而已。
此外,火車速度比船高幾倍(火车速度可以到120km/h,貨輪是30~40km/h,而且貨輪是繞著大陸轉,火車是在大陸上走最短距離),貨船在港口還需用汽車/火車集散,火車運輸是在陸地跑,沿途可多處卸下貨櫃。所以用火車運輸的時間效率比船運高不少。.(恕刪)
你在講笑話嗎,貨運火車可以拖60/120節車廂速度可以到120km/h?
9000節車廂有多長,一天全部貨櫃輪的貨櫃會有多長.
一節車廂可裝2TEU,那是20呎,40呎只一個,隧道也容不下2座高度
火車站裝載貨櫃的橋式起重機有幾座,能跟港口數量比嗎?
騙小朋友不懂,一帶一路只是載人跑一趟就18天,
這是120km/h?
全程12451公里,103,8小時/120km/h,4.33天.
18天=432小時,速度=28.8km/h.
漏氣漏很大,載人連速度都跑不到30,載貨能跑20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