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中國大陸和韓國 合拍的紀錄片
第一集中就 有很大的部分 分析亞洲未來的人口組成和經濟成長
其中 有介紹到印度
基本上 主軸還是在 人力密集的產業上
但 以台灣過去不同的是
產品郤是 附加價值高 的東西 而且 研發創新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整個 東協也好、印度也好 目前走的路線是 中國大陸的發展路線
他們也深刻知道 那種 廉價人力廉價產品 與 高污染性工業 會帶給他們沒有希望的未來
因此 中國大陸提的整套 一帶一路發展計劃 帶進去不只是所謂的工業分工體系
更恐怖的是 也把西方世界新的創新產業鍊也帶了進去
吸引了西方創新實業家的加入
再說點實話⋯⋯
1 台灣日本似乎被 故意 邊緣化;但人家日本懂得見風轉舵,該土下座的時候絕對五體趴地⋯⋯
2 台灣的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能跑就快跑吧,四十歲以下的青壯年好好留下"官才本"找好時機奮力一博吧
另外
若這樣的路線發展下去
加上 美國川普的保護主義
耐吉運動鞋 蘋果電腦 的生產線真的都有可能回去美國本土生產
中國大陸領導 的經濟集團 將和 美國這個怪獸 有競合關係
谷歌 臉書⋯⋯等美國跨國企業 已經在做 在地化 的準備
台灣還自己困住自己⋯⋯悲
Joey.M wrote:
要投资印度先读读联...(恕刪)
印度的基礎建設太差,治安不好種族衝突貪污索賄也多,
東南亞各國也或多或少有類似問題。
所謂「新南向」只是隨便喊喊的口號,
半年過去了,「空心菜」漸漸會成為全民共識的。

caraxist wrote:
基本上 主軸還是在 人力密集的產業上
沒先從這邊開始要怎開始,剛開始都缺乏自有資本,先從勞力密集換取資本,不然進20年來那個國家剛發展可以跳過這一個的
caraxist wrote:
把西方世界新的創新產業鍊也帶了進去
剛開始沒有自有資本,所得也還不夠帶動夠大的內需,這是要怎樣發展創新產業?
中國現在敢說創新產業,是中國消費力量提升到一定程度了,國內的需求市場夠大,可以給予創新產業發展空間
創新產業可以看一看創投的狀況,台灣連創新產業和創投都很差了,東南亞現在的狀況又如何
新加坡是東南亞甚至世界上富裕的國家了,創新產業和創投一樣發展的沒辦法很好,創新產業要發展是需要很多條件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TH2004 wrote:
語言能力不足就無法溝通, 溝通是了解對方最好的方式。 台灣缺乏的是完整英語教育環境。 在加上保守的外勞及移民政策, 所以國民所得一直趕不上香港和新加坡。 要南向, 先把溝通的語言教育做好, 企業便有人材可用。 自然南向, 或到全世界就不成問題。 語言要學到能和對方閒話家常, 做朋友, 而不是做做簡報報告, 然後一起用餐時卻聊不起來。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語言其實只是工具而已,重點是心態...
台灣人這幾年太夜郎自大,到處看不起東南亞、南亞國家,現在才在那邊新南向根本太晚...
早些年台灣人還沒這麼自大的時候,一句當地語言、英文也沒多強就一堆人就全世界跑了,還在等語言教育成熟?
還不如想辦法徹底翻轉台灣人的自尊心,不要再看別人不起了...
還有,光印度就有幾十種語言,你光會英文是沒用的....光靠語言是做不成生意的...
economic wrote:
沒先從這邊開始要怎...(恕刪)
根據這部紀錄片⋯⋯
1 人工密集產業 的 質 已經 改變了
主要是在 a技術自主的成份提高了
b東南亞本身即擁有中大型的內需市場
c已經區隔出自己的附加價值高的產品進入西方市場
⋯⋯這三點 剛好就是 中國大陸 和 韓國走的路線
和台灣上世紀六十世代完全不同的 "勞力密集"
經過較久的 "出口擴張" 時期
他們擁有的中大型內需市場馬上就會進上來"進口替代"
加上現在消費產品基期短
研發創新也要快速的銜接上來
就變成需要更多的在地化人才
2 西方創新創投團隊此時就剛好卡位進來
補足他們不夠的在地化人才
⋯⋯
東亞加上南亞 的高經濟成長
與 這麼大的市場需求
創新 製造 消費 的循環 基期非常短
台灣的南向 真的要弄清楚 自己在這中間做什麼角色 才能獲利
不然只是 嘸錄用的口號
像是印度的鑽石切割
台灣的工具機是否能進得去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