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坑牛肉麵 wrote:"因為裝飾柱與真柱一...(恕刪) 台灣的建築師不懂結構分析和結構設計,不管他再怎麼天花亂墜,天馬行空的設計.最後還是要交給土木技師或結構技師來配筋或者鋼結構設計,然後由現場人員監造施作.否則他的構想永遠只是紙上作業所以建築師的話聽聽就好.還是必須以技師公會所分析的結果為主
這篇文章開宗明義就是自己打自己臉先是把上媒體講話的專家 說未必是專家 在批評因為立場所以留下錯誤的觀點?再來就是自捧自己多麼厲害 對於建築有多麼強大 因為看不下去所以出來發文? 噁建設公司設計有很多的模式,有些案子不只有一個建築師來規劃,可能是一個團隊,可能是外國建築師設計,國內建築師修改...等等,但建築執照上不會把所有的建築師都掛上去,這也是一種借牌,如何禁止?再批判建築投資同業公會沒有自律杜絕一屋建設公司?有無搞錯,這個意思叫做禁止新創公司的成立,一家公司想創業成立公司,要禁止?那不就是要大家都來借牌造假? 到底他是建築師還是名嘴?再來批市政府,這個很明顯可以得知他很無知,建照執照檔案都在建管科,市政府如果沒有掌握,如何得知當初建築師是誰?起造人是誰?負責人是誰?這些人早就被收押了,怎麼還會批評還沒查出來?最噁心的在這裡,他不敢說....結果一直說,好像台灣的建築技術都是從他開始的?有夠噁心。連裝飾柱都講到好像很嚴重,隨便講個所謂裝飾柱的功能--可以讓水電管線跑的空間,就完爆這傢伙的無知。為了不讓水電管跑到柱子裡面,所以如果設計有裝飾柱,就可以收那這些水電管,沒有這些裝飾柱,這些水電管往哪擺?說只有台灣沒有指定筏式基礎及高樓地下開挖最少深度的規定,其實根本就是亂講,只要在結構計算上能夠設計到足夠的建築物承載力,為什麼一定要規定開挖深度?舉個例子,有些軟弱土壤區域的建築物根本就不適合挖深,而是打基樁深入岩盤,在搭配筏式基礎來支撐建築物。規定開挖深度有點太狹隘無法應付不同的地形需求。最終的結論是通篇的廢話只為了偷渡[台北市政府裡就有一隻借牌建築師。是為只准州官放火,不准建築師點燈。可恥!!建築界之恥!!] 這句話。halachung wrote:不得不●說真話:建築...(恕刪)
高坑牛肉麵 wrote:'因為裝飾柱與真柱...(恕刪) 好吧...我又被釣出來了他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柱子旁邊有裝飾柱包著(包成柱外型的牆),這樣會讓地震時,柱子不能夠晃動釋放力量(韌性結構),所以承受側向力的能力會減弱這樣我就問一個問題,新聞不是說屋主把一樓牆面打掉造成柱子承受側向力能力變弱,所以才會從一樓倒(這是真的,學理上的名詞叫弱柱效應)所以?一樓要有牆,二樓以上柱子四周圍就不能有牆?裝飾柱簡單來說糾是包覆在柱外的牆面,所以說....是不是矛盾了混凝土結構在怎樣還是剛性結構,混凝土能承受的位移量是很小的,計算能作韌性計算,實際還是剛性結構,不能有位移的再來就是箍筋,箍筋爆裂是921最後檢討後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後來才會改成135度彎鉤,還在柱箍筋加上"繫筋"請自行GOOGLE,這個上課可以上一節.....因為921發現都是箍筋爆裂造成柱筋還沒拉拔斷就因為沒有水泥支撐而軟倒,這才更改箍筋規定,這樣解釋應該能了解...吧?其他的基本上是對的,地質鑽探不確實拉...借牌拉...簡單來說就是台灣雖然有三級品管的規定,但是流於形式,才是品管效果不彰的原因,但市政府推這麼多年,有沒有對營造業有正面的影響,那是肯定有的,一位你要做資料就代表一定要找到資料吧?所以三級品管還是有用的,需要再去作完善而以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搜尋什麼是三級品管,畢竟開課能上半年...在這要我說清楚就饒了我吧
OracleW wrote:在國外,建築系是排在...(恕刪) 在台灣建築系是設計學院的。建築系的課程中,基本上大多只會碰到基本力學而已。材料力學,結構學,結構動力學,鋼筋混凝土、鋼結構設計、施工學、基礎工程、有限元素分析、地震工程,這些專業是土木系在學的。也就是所謂的結構技師,土木技師。這件事大部分的人好像都不了解。inthesky1211 wrote:好吧...我又被釣出...(恕刪) 在個人的認知中,混凝土基本上也是不能發生位移的。即便說實務上,多少會產生位移。但在個人認知中,它也是屬於剛性結構。他主要應該是想講制度面的問題。技術面,目前看起來還有許多討論的空間。-----危樓這件事本來就不是單用年齡就可以判斷。但要說用年代來區分倒掉的房子,個人覺得還是不太正確。危樓只是增加倒塌的機率。真的倒塌根本還有許多原因。然後在實務上,即便是所謂的裝飾柱,我們都還是會當作正式的結構把力學行為考慮進去。他說的「勁性升高,韌性降低」這件事,應該早在結構設計時就會一併考慮進去。目前的施工和設計狀況,不太會有發生他說的這種,在施工完後,造成原始結構力學行為改變的問題。除非真的是施工不確實或設計不良,那就另當別論了。不管你採用哪種結構,在地震工程中,只要你的結構物頻率對上了地震的頻率,就會產生共振。只要整棟結構物的強度設計,沒有辦法應付超出共振效應帶來的巨大變化。不管是韌性結構還是剛性結構,或是高樓層還是矮樓層,會倒就是會倒。有興趣自己GOOGLE 地震頻率 共振效應。然後要說一下,能夠講出「地震六點四級」這種神奇的用語,這不單只是不懂地震工程而已了。芮氏規模6.4是不含"級"的,地震的震度是由氣象局所定出來的。芮氏規模從0.0~9.9,表示的是距震央100公里處所記錄的最大振幅的對數值。地震震度從0~7級,表示的是觀測站所記錄的最大加速度,最小單位是1,沒有小數點。這是國中地科就有教的事耶!!就不能專業一點嗎。
inthesky1211 wrote:好吧...我又被釣...(恕刪) "因為柱子旁邊有裝飾柱包著(包成柱外型的牆),這樣會讓地震時,柱子不能夠晃動釋放力量(韌性結構),所以承受側向力的能力會減弱"有這種說法 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