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放設立與升級以前,文憑幫老闆選才的作用比較大。在此之後,大學入學考試已經不是真正的考試。人民畢業後才有真正的"考試",那是在「面試->試用三個月」之時。考試依然在、淘汰率依舊,換個主辦單位與場合實施而已。如果要問這前後兩者有何差別?差別很大,老闆的考試民粹不會抗議;而國家的考試,許多人民會說"笨孩子就沒權力讀書嗎?就該被放棄嗎?"...這類"很有道理"的話。絕大多數人民,是不會站在"如何經營國家?如何教育與分配全國人力資源才對國家最有利?"這種角度去思考問題的。但他們手中握有選票。任何政治團隊想執政,就得服膺多數人民的意見,只可惜,不是每件國事、每種政策都是"人多就比較正確"。民主制度發展初期,人民總認為"凡事順從百姓意見的,就是好政府",但他們忘記一件很要緊的事--->百姓中,有多少比率的人具備經營一個國家的遠見與見識?反映高等教育有被壟斷之嫌是可以討論的見解,但矯枉過正、以為全面開放"人人有書念"最公平,卻看不到全面開放對國家的害處。開放大學設立,是最典型"順應民意"的政策。而現在,我們正在"享受"它所帶來的成果,包含投資浪費與國家人力資源布局失衡所引起的連鎖效應。(比如勞力密集產業必須依靠外勞維持、中等技術工廠缺人,但卻很多人找不到理想工作...等等)如果從這政策始末的教訓,人民能學到"民粹的恐怖"的體認,從而提升人民對民主政治真義的認知,代價雖然大,那也還算值得。可惜連這麼微小的作用我都看不到。
潛出水面 wrote:剛剛看到新聞:錄取4...(恕刪) 所以說企業主寧願用高職生也不想用大學生啊~高職生有所學~且許多與工作層面有相關~但大學許多科系是學了也不見得會跟工作有關~另外很多大學生畢業所找的工作也不見得跟所學有關~所以錄取率高不高其實沒什麼影響~只是多了很多認為我是大學生而不肯屈就的人而已~~~~
我那個年代,工科二類組錄取率可是只有26.x%,那時後考上大學回學校走路都有風上過大學後才知學海無涯,所謂教授不懂的地方也一堆,上課還有台大物理博士班畢業的老師黑體輻射講錯,從此不再把教授當神,也瞧不起頂著大學教授騙吃騙喝的學棍。在我那個年代,進去難畢業也難,大一時本校當年有大四學長因為談戀愛分手結果導致1/2跳樓亡。什麼叫碩士不如大學,問我們這一代的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