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供給經濟體的相同商品﹝如:台灣、韓國的手機﹞在同時進入需求經濟體﹝如:美國﹞,
除了品牌喜好因素以外,價格因素會是決定該商品的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賣不賣得好。
價格因素就會因為定價策略及成本因素影響。
成本因素其中之一就是關稅,
不同經濟體間往往為了互惠因素,會互相簽訂協議,簽訂雙方同意進出口商品項目及互惠關稅減免,
因此一個沒有互惠的經濟體要與有互惠的經濟體在相同條件下是無法競爭的,
循環效益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淘汰的狀況。
當然一個國家若發生出口弱化情形,商業、製造行為自然會移往優勢地區,
失業、蕭條是其結果。
當然台灣與其他經濟體交流上還有一項先天上的不足,就是國際現實,
中國很大,國際上大多數經濟體有一個中國的共識,台灣在逆境中生存真的很不容易,
我所認識許多外國朋友都是發自內心的佩服台灣人,不但毫不畏懼挑戰,更不怕中國的壓力,
中國的壓力非單單只有台灣有,看看日本就知道,國內也會有疑慮中國對台灣統戰的聲音,
這些都很正常,說真的,台灣如果真的要走出去,面對中國是無法避免的,
服貿、貨貿[ECFA]、TPP、RCEP、FTA都好,只是台灣與其他經濟體的互惠協議,
該不該簽大家理性想想就好,
不簽真的會如政府說的那麼嚴重?我個人看法可能會比政府說的更嚴重,
去反對還不如仔細將防火牆設好,監督機制完備,勇敢跟任何經濟體多簽協議,
只要對台灣未來好的,有何畏懼,有何不可。
政治人物如果用良心來看這些事情,將實話說清楚,媒體也給大眾正確資訊,
我想對台灣的未來子孫都會有好處。
現下很多人都在討論簽訂協議後的利弊,似乎沒有看到如果不簽訂協議,
對台灣有何影響,我想這些問題留給大家思考,相信台灣人總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小虎先生 wrote:
受到黨派或統獨立場,...(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