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希望有人客觀回答我有關服貿兩件事?

在世界經濟高度發展的年代,經濟體間的貿易往來變得更加競爭,

不同供給經濟體的相同商品﹝如:台灣、韓國的手機﹞在同時進入需求經濟體﹝如:美國﹞,

除了品牌喜好因素以外,價格因素會是決定該商品的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賣不賣得好。

價格因素就會因為定價策略及成本因素影響。

成本因素其中之一就是關稅,

不同經濟體間往往為了互惠因素,會互相簽訂協議,簽訂雙方同意進出口商品項目及互惠關稅減免,

因此一個沒有互惠的經濟體要與有互惠的經濟體在相同條件下是無法競爭的,

循環效益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淘汰的狀況。

當然一個國家若發生出口弱化情形,商業、製造行為自然會移往優勢地區,

失業、蕭條是其結果。

當然台灣與其他經濟體交流上還有一項先天上的不足,就是國際現實,

中國很大,國際上大多數經濟體有一個中國的共識,台灣在逆境中生存真的很不容易,

我所認識許多外國朋友都是發自內心的佩服台灣人,不但毫不畏懼挑戰,更不怕中國的壓力,

中國的壓力非單單只有台灣有,看看日本就知道,國內也會有疑慮中國對台灣統戰的聲音,

這些都很正常,說真的,台灣如果真的要走出去,面對中國是無法避免的,

服貿、貨貿[ECFA]、TPP、RCEP、FTA都好,只是台灣與其他經濟體的互惠協議,

該不該簽大家理性想想就好,

不簽真的會如政府說的那麼嚴重?我個人看法可能會比政府說的更嚴重,

去反對還不如仔細將防火牆設好,監督機制完備,勇敢跟任何經濟體多簽協議,

只要對台灣未來好的,有何畏懼,有何不可。

政治人物如果用良心來看這些事情,將實話說清楚,媒體也給大眾正確資訊,

我想對台灣的未來子孫都會有好處。

現下很多人都在討論簽訂協議後的利弊,似乎沒有看到如果不簽訂協議,

對台灣有何影響,我想這些問題留給大家思考,相信台灣人總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小虎先生 wrote:
受到黨派或統獨立場,...(恕刪)
不與對岸簽服貿貨貿之類,,,其它國就不能跟台灣簽?

當然簽的了
不過要多開放多少農產品跟全民資產呢?
不論任何變化,認真的做好自已最重要。
小虎先生 wrote:

1.為何不與對岸簽服貿,,後面要簽要談的貨貿,,就不能談,,不能簽,,很多國家間只有貨貿不一定有服務貿易協定,,,,,

2.不與對岸簽服貿貨貿之類,,,其它國就不能跟台灣簽?不對吧,,台灣紐西蘭就有簽才有鹿茸這個笑話,,,特別是美國與台灣的tifa,tpp,,,,國民黨說就不能,,也有人說根本無差,,到底何者為真,,,,


1.因為程序上之前就先敲定爭議少的先談,服貿之前就已經有其他協議簽屬並通過,以前有開放部分產業列於早收清單上先行,這次服貿只多加開30多項。
以此相比貨貿單邊有七千多項要談,相形之下自然是簡單許多,服貿能提早上路。
而在雙方已經簽屬情況下,你單方退回再啟協商或另談貨貿,這不用問別人,是你會談嗎?
再來其他國家不是都只有貨貿,而是在整起協議中服貿產業值較小,也沒類似早收讓利等事宜故多採"整體"談判,是將服務業包裹於其中居多如美韓。

2.要衡量現實環境,簽署不是一廂情願的事。
你提紐西蘭或是新加坡及日本,這些請你看看時間表都是與中簽完ECFA之後的事,其中新加坡是已簽屬,但現在還是暫時擱置未實施就是在等。
至於其他經濟體,請你注意各協議加入條件不同,會員國也都可在某程度上表態支持或反對,能實質影響新加入成員審議,而在這些舊有成員中也不是只參加一區經濟體,各國在經濟及政治上都會相互影響與牽制。

說沒差的人...
你請他先去簽看誰會理他,出張嘴你我都很容易。


小虎先生 wrote:
受到黨派或統獨立場,...(恕刪)


就我知道的說一下,有什麼錯誤勿怪:

1、服貿只有八十幾項,而貨貿有幾千項。服貿談了幾年好不容易簽了,結果就因為學生一鬧,就退回了,作為大陸這邊當然會覺得,小小的服貿都過不了,那貨貿有可能過嗎? 既然這樣還費勁跟你談個什麼呢? 要知道,是台灣需要大陸市場,而不是反過來。

2、有人可能覺得台灣又不是只能跟大陸簽協議,完全可以繞過大陸去加入TPP,RCEP之類的談判啊。 首先,服貿協議,台灣的開放度只有百分之六十幾,而TPP,RCEP這類談判開放度至少要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如果說連百分之六十幾的服貿都不能接收,那從邏輯上來說,TPP、RCEP就更不能接受了。 其次,可能有人覺得開放多少不是問題,服貿完全是因為對方是大陸我才反對的。 那麼,對於RCEP來說,大陸是裏面最重要的貿易國,那麼如果台灣想加入RCEP,還是要跟大陸談,而且到時開放度會更高。 而對於TPP來說,大陸雖然不是裏面的成員,但他的影響力依舊,TPP裏面的很多國家也是會看大陸臉色的,大陸那麼大的市場,那個會為了台灣而得罪大陸呢?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大家沒看到的,這些經濟組織有些對原料提供地也有限制,

舉例來說像成衣或皮鞋,越南是成員國,你工廠在越南生產的產品理應享免稅,
但布料跟皮革是在台灣生產,但臺灣非會員國,很抱歉這樣你的產品無法免稅,
結果就是換原料供應商,不然就是原料供應商搬到屬於會員國的地方去生產.

若你是老闆,你會不會搬廠外移? 我想若台灣動作在慢點,過幾年竹科都會外移潮出現.
重複發文~~~~ 刪除~~~~~~
重複發文~~~~ 刪除~~~~~~
重複發文~~~~ 刪除~~~~~~

MD-dennis wrote:
沒有不能談的事,只有...(恕刪)


這論述不對 各國簽訂協定後都必須回國後 經過國會審議通過之後才會成立
如果國會駁回就失效 這本來就是很正常的
國際間有這樣的例子不剩枚舉 跟國與國之間的信用毫無關係
樓主以上的問題很簡單,把那些反對者的聲音轉換過來想,就有答案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