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台灣人祖先 多從哪裡來呢?多數來自福建

鐵牛CEO wrote:
現在都2021年了 目前台灣是中華民國政府管轄

該醒醒囉~


你還是錯了
目前台灣是三腳仔政權管轄

該醒醒的是你
29x5x5x2 wrote:
臺灣總督府從1895(恕刪)


台灣大學歷史學報 第37期

日據時期的高等法院院長高野孟矩如是稱呼台灣人為支那人:

或云台灣土人(包括支那人種)到底不是能施之以仁德為基本之政的人種。論者之意在於只有以殺伐才能治理台灣土人……軍夫等下等日本人胡亂翻弄戰勝者之威勢,沒有來由地凌虐支那人,理不順則毆打之,或掠奪財物、家畜,或姦淫婦女

兒玉總督如是稱呼台灣人為支那人:

2月25日,兒玉總督再度出息眾議院委員會,說明台灣統治的目標是使新領土的人民「浴於皇化,成為真的忠義之民」但「這裡是有近三百萬支那民族之地,他們移居此地至少已經三百年...」


陸奧宗光:第一要威壓島民。第二要由台島攘逐減少支那民族。第三要獎勵我國民的移往

熟蕃乃蕃人之中,其進化達到與支那人種〔土人)同一程度,在普通行政區域內,事實上行「威撫兼用」的「理蕃」政策——持地六三郎〈有關蕃政問題的意見書〉(1902年)

台灣之住民,今稱有三類,曰支那人、曰熟蕃、曰生蕃。其中,支那人固為後世移殖之民,御之不難。獨熟生二蕃,必先完遂其形而上下之研究,次講治教之道——伊能嘉矩手稿

1902 年,台灣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針對台灣原住民行政向總督府提出〈復命意見書〉,將台灣人民分為幾類:將漢人(按:原文為「支那人種」)稱為「土人」

且漸漸地把同化他們的方法變得更容易,讓他們繁殖支那人種——《重新解讀日治初期日本封殖民地台灣統治的帝國意識》〈木畑洋一 1998 ;北川勝彥,平田雅博 1999 〉

反而,那些耀武揚威,漫罵台灣平民百姓是畜牲、支那人、清國奴的日本人警察官卻躱藏了起來
而在稱本島人之前,則被日本人蔑稱為「支那人」或台灣的「土人」。——戴國煇〈戰後台日關係與我〉

台灣的肝病之父、台灣消化內視鏡之父宋瑞樓回憶過去曾眼見台灣人常被日本人咒罵為「支那奴」、「清國奴」,屢次遭受不平等的對待。

預定將「支那人」和其他如台灣生番等七種人種以活人展出的規劃經新聞披露後…李新.中華民國史 第一編 全一卷

將居住於台灣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後裔稱為『台灣土人』,是來自於支那的『支那人種』

日本人學生仗着統治者心態, 時常欺負台灣人學生, 動口就罵台灣人學生是「 支那人」、 「 清國奴」( chankoro) , 如果打架, 不分青紅皂白, 一定痛痛地修理台灣人一番。——《夏潮》

但台人學生受盡日人師生的欺侮,嘗盡「清國奴」「支那人」的苦痛。一位日本評論家訪問一位日本人校長,問及日台共學的學生關係,日人校長說...「吵架打架是把台灣人當做對等的人看待才會發生的,我們這裡是把台灣人當做人「以下」的東西看待——《潮流》

因為日本殖民者從來沒有把殖民地的原住民視為自己的同胞,而是視為自己的奴隸,當支那年在台灣親歷殖民教育的陳慶雄說:「支那,支那人,是平常的稱呼。有的甚至於罵『清國奴』,我記得在十三歲時,有十幾個日本學生罵我們『清國奴』 陳慶雄:《日本統治下之台灣教育》,《教育雜誌》第18卷,第10號,本文第3~4頁

有「台灣第一才子」美譽的呂赫若,於1935年在其第一篇日文小說〈牛車〉寫到主角楊添丁因違反規定,而被警察責罵「支那豬」

這個法西斯的日本人老師於是就氣急敗壞地向我身上拳打腳踢,並且一邊大聲罵道:『支那人,回去支那!』——吳克泰《一條曲折前進的認同之路》

1895年4月17日滿清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時事新報》於20日對尚未進佔新領土的統治方針的社論提到「...要把從敵國所得到的新土地加入並成為日本永久的版圖,有兩個方案。唯有取其地,豐富其地的資源,不用太在意當地人民的去留,去留就順其自然,同時催促我國民移居,讓多數的日本人居住至此,建立純然的新日本國;不僅把從以前就居住於此的支那人同化為日本人,且漸漸地把同化他們的方法變得更容易,讓他們繁殖支那人種,政府只要掌握地方政治的權柄」

台灣著名作家楊逵在1932年的短篇小說〈送報伕〉里描述台灣日治時期日本製糖公司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土地,警部補大吼道:對於這種「非國民」我是決不寬恕的。主人公父親表示不滿卻被咆哮:「拖去!這個支那豬!」把他父親拖到警察分所去了。

六條通居民:(日本人)大聲咆哮,對女生毛手毛腳動不動就說支那支那的,在日本人眼中,台灣人就是支那人

zhina人為日本人對清朝—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以及華人帶貶義的稱呼(包括已經併入日本的台灣地區漢人),另日本官方文書從未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為支那人

日本人是只將台灣閩南人與客家人視為「支那民族」,因為祖先是從「支那」(中國大陸)過來的,台灣原住民則不被視為支那民族,而是高砂族

支那人,日語中廣義上對華人的泛稱。在1946年日本戰敗後,日本盟國最高司令部政治顧問團對「支那」稱謂進行了調查,並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不再在公文和公開場合中使用該詞。該詞在1946年前則被日本官方/民間用來稱呼/羞辱中國大陸人士(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大陸移居台灣的人)、「蕃人」(台灣原住民)以外的台灣本島人(「台灣土人」)、海外華人種族。


二戰期間,日本政府亦在文本中將香港華人列為支那人,例如將帕西華人混血兒羅旭龢列為“英支混血兒”, 將當地華人菁英如金融界和法律界的專業人士列入《香港在住支那人有力者調查表》中
29x5x5x2 wrote:
章太炎先生在日本流亡...(恕刪)

以後大家叫你呆丸人就好
還是日本發音最標準
chang.d1210 wrote:
台語叫外國人「阿肚仔」



關於「阿啄(tok)仔」的辭源共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因為白人的鼻子高挺,所以用“啄”(tok)來代稱白人族群。

另一說法則是來自同、光年間的在台英國商人約翰·陶德,據
已故歷史學者林衡道考證,陶德為清末北台灣外商領袖,又在
西仔反之役時,親歷法軍的封鎖,協助醫治受傷的清軍,戰後
受清廷表揚,台灣人多尊稱其為“獨先生” (Mr.Dodd之臺語
音) 。後來來台的外國商人漸多,台灣人便習慣地以陶德的姓
來稱呼他們為“阿獨(to̍k)仔”。
-wiki
六藝君子 wrote:
台灣大學歷史學報 第37...(恕刪)


使用「支那」稱呼中囯的習慣於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
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囯的普遍的暱稱,並無任何貶義。

在明治維新之後,該用語由日本傳回中囯,中囯知識份子、革命黨人
重新使用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

章太炎、宋教仁、孫文、梁啟超...等人,都愛用。

康有為之女康同璧有「我是支那第一人」的詩句傳世,獲毛澤東贊賞。

「支那」本來就是中性用詞,但連兩百年前的文明(*)都不學的中囯人,為了裝可憐,
開始把「支那」「自我感覺不良」為貶詞。

如此而已。

如果「支那」是蔑稱,那,「China」也是蔑稱。

(*)
兩百年前的文明---拿破崙法典:
●人權思想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所有權不可侵犯
●信仰自由
六藝君子 wrote:
台灣大學歷史學報 第37...(恕刪)


其實支那是美稱,不是蔑稱

不信你聽一下李香蘭的 "支那之夜"

支那是多麼的美好,令人難忘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29x5x5x2 wrote:
祖先幾千幾萬代,到底是問哪一代的祖先? 要追溯到非洲嗎?


你要認非洲黑人為祖先, 也不會有人阻攔你
skistosais wrote:
使用「支那」稱呼中囯的習慣於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
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囯的普遍的暱稱,並無任何貶義。


1946年日本戰敗後,日本盟國最高司令部政治顧問團對「支那」稱謂進行了調查,並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不再在公文和公開場合中使用該詞

你要公然違反盟軍的命令 ?
六藝君子 wrote:
你要認非洲黑人為祖先, 也不會有人阻攔你


起源非洲,那是目前科學上最有力的說法

至於你的祖先是不是從石頭迸出,你認為對也可以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人類遷徙路徑:
https://external-preview.redd.it/BAn9LUjM3Cp74XJt6LNuvf8oncVcR-BelGVVxS_CrTs.jpg?auto=webp&s=16e5e930ada595012905e4dc1b4ad7c9c2d435dd

M174 這條人類遷徙路徑,5萬年前,經台灣再到中囯北部。

M122 這條人類遷徙路徑,1萬年前,經中南半島北部再到中囯中土。


台灣比中囯更早有人的意思。
  • 3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