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719的時雨量超過823?真的是這樣嗎?

nwcs wrote:
方法很簡單,就是建...(恕刪)

將人名帶出來他可是不會同意的,現在治水根本沒有單一,是因地制宜,都市治水當然以疏通排水為主,但後續發現不夠最近才加入海綿城市,是因應都市水泥化嚴重,除滯洪池外,將整個都市都變成可吸水的城市,道路可吸附雨水後再轉到下水道再轉滯洪池,排至河川,這是近十幾年來最新的認知,那一些學者其實都在自我進修改變中,基隆河截彎取直其實是最失敗的一個治水工程,因為它改變自然河道造成蓄水量大幅減少,所以後續就沒甚麼人去做這樣的規劃,像山區河川整建就會以生態工法,以減緩河流速度避免沖刷大量土石,還會加上一些平緩坡及模擬一些石頭避免水快速到達下游並有警示功能,最簡而易見的是雲林華山溪整建,是一個離人很近一個河川源頭的整建,都市當然是下水道,疏濬一定是必要的,員子山分洪道是落差大是目前是成功的一個治水工程,高雄地下以前可能是海砂海綿城市這樣做可能土穰流失嚴重,所以各地都會有所不同,但最主要是缺整體規劃,各做一部分都不成
去年0823當天最大平地「時雨量」在高雄大寮區111.5毫米,今年0719最大「時雨量」出現在高雄仁武區126.5毫米。

會不會淹水,是要看時雨量大小,主要不是看日累積雨量。

hu4852 wrote:
將人名帶出來他可是不會同意的
喔,是嗎?歡迎他親臨01指正,必要時我可修改回文.
我只是說一下個人非專業見解,李鴻源在我的定位中就是如此,信我所言,言我所信.

治水本是多重選擇題,雖然每人都會自我精進,就算老狗也要學新把戲,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精所有的工法,因此其能採取的對策其實是有限的,在分門別類時,自然會根據個人判斷有所取捨.

以李為例,道路地下含水排水系統他當然知道,但技術發展到甚麼階段,台灣地質是否適合,單位成本是否划算,台灣鋪路技術是否能施作,我想他還不敢自稱是這門的專家,當然也不會出現在他的防洪治水系統之中,沒有一個水利專家會推薦一個他沒把握的工法來玩玩看的,但蓄洪池和緩衝池本是水庫和多段排水系統的一環,是古老的水利工法之一,李玩起來自然是很有心得.

你說的是海綿城市的概念吧,目前除了實驗性的社區和路段,這部分台灣尚未有成功的縣市案例,因此是否適合台灣環境大規模使用,還有待驗證,例如,你要各大樓社區建置自己的地下蓄洪池,是否能一體適用很難說,尤其台灣一堆斷層和地震帶+山坡地蓋房一堆,你這樣幹會不會造地層下陷,建物倒塌,山坡滑坡都還要再評估.至於DPP或花媽高雄及林佳龍台中的案例,頂多是親水好看,要論排洪或疏洪及蓄洪,可能還有段距離.

還是那一句:治水本是動態的多重選擇題,如何隨時因地制宜,採取最適當的對策,那是專家的責任,也不要想一勞永逸,永遠一向就是個虛幻的名詞.而缺乏整體規劃,很抱歉,這是政治現實,很難達成,就看有哪位總統不想選或不用再選也不用幫下一任鋪路時,直接硬幹,但光一個調查就可能吃掉一個任期,我記得全國國土調查好像也是十年才一次,因此我是覺得這種事全憑良心啦.

因此,人民先搞清楚政府能幹甚麼,做得如何之後,再來討論希望政府如何做或做得好不好,才不會有希望6個月就解決20年淹水問題的虛幻要求,也不會拿台北市77mm排水量來跟高雄60mm排水量,比肩相論的奇怪現象.
Lightwave18 wrote:
823是持續降雨...(恕刪)


一個簡單原理,一次把一個滿滿浴缸的水量,灌進浴缸中,浴缸需要多久才能把所有的水排出?這時浴缸不會淹水嗎?

浴缸裡面是空的,即使你把水龍頭開著持續不斷的流,浴缸也不會淹水,因為排水速度跟水龍頭水流量相當,浴缸也就不會淹水,這點道理你應該懂吧!

這次719高雄最大時雨量126.5毫米,超過高雄排水系統60毫米,等於是高雄排水系統2.1倍的負荷量,理論上是要多花1.1倍時間排水,這次高雄各地區大多在30分鐘內排除所有淹水,這應該是歸功於水溝清淤以及河川清除雜草淤泥,讓大多數排水系統暢通。


ykd521 wrote:
因為排水速度跟水龍頭水流速度相當,浴缸也就不會淹水
路過補充一下
這其實和蓄洪池的問題差不多,只是把道路當蓄洪池來看時,有清淤的是緩衝池,沒清淤的就是個小水庫:
以去年823高雄排水系統現況評估,排水速度<降水速度,因此還是會有倒灌滿溢的問題,但只要雨勢一小,排水速度>=降水速度時,就能有效紓解並停止蓄洪池的水溢出到周邊的情形.
所以蓄洪池的先決條件是,容水量要大於降水量,不然只會越來越慘,而蓄洪池接排水系統當緩衝池時,不必等雨停,只要雨勢變小,就可以開始發揮排洪效果,開始水退的時間和速度當然遠快於沒排水功能的蓄洪池,這種物理和數學問題大概國中生都懂,沒甚麼好爭論的.

高雄蓄洪池概念是對的,但作法太外行又奇怪,只能說再正確的方法,都敵不過人心的扭曲.

補腦:蓄洪池接排水系統當緩衝池時,要能控制給水和排水水門,這樣可以做到智慧分洪和調洪,搞起來錢要花不少,有人懷疑高雄蓄洪池A的就是這部分的錢,因為只要工務和水利單位有介入,公務員的程度還沒低落到連這個道理都不懂,施作時不會滿臉黑人問號.
先不管雨型、排水、地區,只是單就時間單位來說。

個人覺得時間單位拉長,雨停後所需排水時間也相對拉長,前提是已經超出排水系統能負荷的量,以及並無加派排水設備(例如抽水馬達之類)

但看了一些人觀點是

去年823淹好幾天,719沒淹這麼久=清淤有效......

去年823時雨量多少多少,719時雨量高出多少多少+消退速度比823快=清淤有效....

所以個人才提出此納悶。

要如何讓不同大小的水量,透過同樣管徑的排水孔,在同時間內排出去......



asderasd wrote:
其實現在剛好彭啟明...(恕刪)
個人納悶的是這點~

你拿浴缸比很不錯,那如果水龍頭流量高於排水速度一點(不用到兩倍,只要一倍就好),但時間拉長許多,這樣跟水龍頭高出排水2.1倍,但只開3小時,那浴缸排完水所需時間會是一樣的?_?

ykd521 wrote:
一個簡單原理,一次...(恕刪)
ykd521 wrote:
這次719高雄最大時雨量126.5毫米,超過高雄排水系統60毫米,等於是高雄排水系統2.1倍的負荷量,理論上是要多花1.1倍時間排水,這次高雄各地區大多在30分鐘內排除所有淹水,這應該是歸功於水溝清淤以及河川清除雜草淤泥,讓大多數排水系統暢通



鬼扯,高雄7點鐘才退水

台北最高時雨量166mm超約高雄,不到一小時5點前就退水

台北排水系統78mm,這次166也是超過排水量2倍,退水退的比高雄還快


jiahsien wrote:要如何讓不同大小的水量,透過同樣管徑的排水孔,在同時間內排出去......
.其實地下排水道也有分幹線和支線,有大有小,不是都一個口徑
.一般是道路側溝小口徑→匯流到支道小口徑→匯流到幹道大口徑→抽水站或排水站→排到海洋或河流
.要達到你的要求,就有賴智慧或水情監測+人工分流系統,根據各幹道的水量,將小水道或滿流的分流到大水道或還有分流空間的排水道

請參考我上面#186的補腦部分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