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林媽利:台灣人、中國漢人逐漸成為不同民族


angelo2813 wrote:
疑?我以為早期漢人跟...(恕刪)


莫忘番膏啊!
既然林媽利說台灣人、中國漢人將逐漸成為不同民族
所以日後解放軍若占領台灣
台灣人通通遷往內地去通婚

這不就解決了嗎??
.......
allen_yeh wrote:
可是 另外有研究論文指出
南島民族的根在馬祖亮島
這樣不是搞得更靠近大陸了
...(恕刪)

這完全是錯的
目前中國大陸南方, 找不到任何南島語族。甚至於北越也沒有, 也必須到越南的南方海岸, 才有南島語族。
亮島人最近的血源就是台灣原住民
阿美族及泰雅族的樣本, 完全包圍亮島人

亮島人來自何處?
亮島人1號之粒線體DNA,結果判定為E-E1單倍群, 亮島人2號之粒線體DNA,則判定為R9單倍群。
亮島人之E單倍群,E之根譜系,經新突變率計算,距今9280年(8150-11137)。
E單倍群主要分布在台灣原住民族、菲律賓、印尼、關島、馬達加斯加及近大洋洲等南島民族地區,目前在中國大陸皆未見,也未見於傣、苗或南亞等民族? 即, 亮島人和現有居住於中國大陸上的人無關?

亮島人2號之粒線體DNA,則判定為R9單倍群。比較接近距離遙遠的大陸西南方和中南半島部分原住民。反而和地理上較近的對岸,現有居住於中國大陸福建閩江口地區無關?

看看亮島人的遺傳基因樹
Am J Hum Genet. 2014 Mar 6; 94(3): 426–436.
它是屬於 E 這個單倍群
它位於 E 和E1 之間
和它最接近的基因組成(標紅星的) 都是台灣的原住民(標黑圓圈的)
E1a下方那個紅星是Ami阿美族樣本 , 以及 E1a1下方的紅星是來自Atayal 泰雅族的一個樣本

圖中下方有黑點的就是台灣的樣本
亮島人包圍在 E ,E1 ,E2 之間, 能完全包圍它的樣本,就是台灣原住民的樣本
亮島人的祖代E和 M(印度/巴基斯坦/西藏) 是早就分家了 !
和M(印度/巴基斯坦/西藏)下游的 O(漢人) ? 更是完全沒有關係!

Southern China中國東南部的基因, 是 M9a 那一群 ,早在它上方的M9, 就已經和E這一群分道揚鏢, 分家了!
它又由M9分出, 自成一族M9a,更別說更下游的O? 和亮島人沒有直接關係

而E這個單倍群形成的時間, 約1萬6000-3萬9000年前,來源是冰河期尚未陸沉的巽它古陸

在2萬年前亞洲大陸的東南 , 包含目前的馬來半島+印尼爪哇+南海, 這一大塊就是巽它古陸。
2萬-1年5千年前的地圖, 和現在的比較

當時還是冰河期, 亞洲大陸很多地方還是冰封的
而過去的台灣就是亞洲大陸, 不是海島 , 台灣海峽是水草豐盛的大草原,住很多人(海峽人/澎湖人),只是現在被淹沒。而以前的台灣是在古南海的出口, 古南海內的人要出海, 自然會經過台灣,是在人類移動的路徑上 ,台灣走路到亮島是可能的。

當時的黑潮改道, 內陸仍然相當寒冷, 積有厚冰雪, 但台灣的東岸有黑潮通過,帶著南方溫暖的洋流往北

這一篇報告, 指出 E單倍群
mtDNA haplogroup E in Southeast Asia
Mol Biol Evol. 2008 Mar 21

Modern humans have been living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ISEA) for at least 50,000 years. Large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studies, however, which have a shallow time depth, the attention of archaeologists and geneticists has usually been focused on the last 6000 years - in particular, on a proposed Neolithic dispersal from China and Taiwan. Here we us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genome sequencing to spotlight some earlier processes that clearly had a major role in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the region but have hitherto been unrecognised. We show that haplogroup 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tDNA diversity in the region, evolved in situ over the last 35,000 years and expanded dramatically throughout ISEA around the beginning of the Holocene, at the time when the ancient continent of Sundaland was being broken up into the present-day archipelago by rising sea levels. It reached Taiwan and Near Oceania more recently, within the last approximately 8000 years. This suggests that global warming and sea-level rises at the end of the Ice Age, 15,000-7000 years ago, were the main forces shaping modern human diversity in the region.

M9則是 3萬9000年前
而M9的來源, 推測是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西藏 (西藏人M9的比例最高)

M9就是一種鹼基對 的變化, 稱之為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單一核苷酸多型性「DNA序列中的單一鹼基對(base pair)的變異」
舉例來說
父代 A A G C C T A -變異 → 子代A A G T C T A → 孫代 A A G T C T A
------ T T C G G A T ------→------ T T C A G A T ------→ T T C A G A T
變異就是以T(thymin)取代C(cytosine)
父代的 C-G 對應發生變異,被子代的 T-A 對應所取代, 而且這個變異繼續遺傳給孫代
在子代所改變之 T-A 對應, 就是一個基因的記號, 稱之為 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

所謂的漢族 , 主要的 父系Y-DNA SNPs 是 O-M122
O單倍群的上游SNPs是 M單倍群
漢族(子代)這個 O3-M122記號改變, 發生於距今3萬年前
而它的上游(父代)O-M175(發生於距今3萬9千年), 就會和下游(孫代)的 O3a1c-JST002611 不同了

以父系的 Y-Chromosome DNA,(SNP or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來看
由非洲分家至中東的Y-DNA haplogroup K-M9 , 大約是 4萬7千年前。


M單倍群(4萬7千年前)在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南部海岸區域具有較高的頻率,而且在印度具有最大的多樣性,顯示這裡是M單倍群的突變可能發生地點。
M單倍群 演變為經印度, 中南半島的Haplogroup O-M175(3萬9千年-2萬8千年),才再演變為下游約3萬年前的單倍群O-M122(Haplogroup O-M122)。
漢族中擁有單倍群O3-M122的比例 ,超過50% 。
O-M122再演化為 下游單倍群包括O3a1c-JST002611、O3-M134、O3-M117、O-M7等,
其中漢族主要由JST002611、M134、M177三個支系組成, 都屬於 O3。

全世界的絕大多數科學研究, 都指向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
在台灣找到非常多的證據
1.語言
語言愈紛歧的地方,表示它時代的縱深愈長。。絕大多數國際南島語言學者 都相信這種說法。 台灣南島語正是最紛歧的區域
語言學上的證據。根據Blust研究,南島語系的1,200 種語言,可以分為十大支系。可是令人驚奇的是,其中的九大支系只包括了台灣所有平地和山地原住民 的26種語言,而其他所有分布在台灣以外的1,176種南島語,全部都是屬於第十大支系。會造成這種現 象的一種合理假設,就是最早期的南島民族(Proto-Austronesians),因為長期在台灣居留,而發展出 十種南島語言的支系。後來,其中一個支系的人民,開始移民到台灣以外的島嶼。由於崇尚海洋探險的 民族性,驅使新生一代的南島人繼續不斷的向外移民,最終將南島民族拓展到所有大洋洲上(除了新幾 內亞以外)的島嶼上。
由語言的變化,可以推論出,由 台灣→菲律賓→印尼→附近的美拉尼西亞→屬波利尼西亞 的遷徙路徑

2.考古學上的證據。
根據考古學的研究,玻里尼西亞島群所有的島嶼原來都是無人島。在距今一千到三千年前,許多島嶼上突然出現了一種農業社會的繩紋陶文化(Lapita pots)。繩紋陶 文化出現以後,考古學家就沒有在島上再發現有任何其他人種移出或是移進的遺跡。所以合理的推測 是,既然島上現在的居民都是南島民族,那麼當年帶來繩紋陶文化的一定就是南島民族的先祖。然而, 相似的農業社會繩紋陶文化的遺蹟,只有在今天中國的南部和台灣被發現。由於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任何南島民族的蹤跡,所以,台灣就成為南島民族最有可能的起源地。
「古南島民族可能是居住在沿海或島嶼上,而不太可能住在內陸地區。」「季節風」、「下雨風」、「向內陸」、「向海邊」、「海邊打來的碎浪」等詞,可以推想他們原來居住在沿海或島嶼上,而不太可能住在內陸或者是高山地區。

3.人類航海史上的證據。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南島民族第三個證據是人類航海史上的證據。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南島民族在台灣至少停留了千年以 上的時間才開始向外移民。而抵達玻里尼西亞的西端之後,也停留了一千年的時間,才再度向玻里尼 西亞的東端推進。造成這兩次千年停滯的原因,根據Blust的推測,應該是因為航海技術不足的緣故。
Blust指出,南島民族當年所用的簡單航具,應該沒有辦法用來渡過台灣和菲律賓之間375公里的海洋。於是南島民族只得在台灣停留了超過千年的時間,一直等到發明了有舷外支架的木舟 (outrigger canoe),南島民族才擁有了適合遠征菲律賓與印尼的船隻。
這兩項航海技術大突破的年代,都恰恰與南島 民族在海上拓展領域的進度相符合,這就更證明了台灣原鄉論的可信度。

4.樹皮布文化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
不同於亞洲大陸, 台灣缺乏織品的纖維,原始的衣服是以樹皮製成

由構樹剝下的樹皮,就是樹皮布的原料
構樹俗稱「鹿仔樹」,英文名為paper mulberry,台灣遍地都是構樹, 構樹葉也是梅花鹿愛吃的食物
日治時期學者鹿野忠雄,是第一個開啟臺灣樹皮布文化研究的先鋒,他指出阿美族語彙tapas、tapal、tarip,都與樹皮布文化密切相關,現今樹皮布也被稱為tapa。此外,1960年學者凌曼立撰寫的〈臺灣與環太平洋的樹皮布文化〉研究報告指出,從語言學資料看來,似乎可以推論臺灣和太平洋其他地區之間的類緣關係。

以台大學者鍾國芳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透過台灣隨處可見的「構樹」與大洋洲收集的604樣本進行分析比對,找出台灣特有的序號CP-17基因單型,明確指出這些構樹原產於台灣,間接支持「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的假設。這份研究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審稿通過,月初發表於PNAS期刊。

台灣的構樹都是結種子再生,但太平洋的構樹只有一種性別,都以樹根種植,無法自然繁衍而須由人類種植。鍾國芳在復活節島演講時放構樹開花、結實的照片,讓當地人原住民嚇一跳,不知道原來構樹會開花;而這些條件保持了太平洋構樹遷徙的遺傳訊息

台灣的構樹都是結種子再生,但太平洋的構樹只有一種性別,都以樹根種植,無法自然繁衍而須由人類種植。
台灣特有 CP-17基因單型成釐清關鍵
http://e-info.org.tw/node/110713
除太平洋島嶼外,CP-17僅分布在台灣南部。
由於CP-17是衍生自CP-16,CP-16是衍生自CP-9,而CP-9與CP-16都是台灣特有的基因單型,因此CP-17絕對是原生於台灣。因此可以證明太平洋帶有CP-17的構樹都是源於台灣。

南島語族人離開台灣時帶走的構樹身上帶著CP-17基因單型,才能追溯出來自台灣

菲律賓沒有帶著CP-17的構樹呢?文獻及標本館資料都顯示,菲律賓不是構樹的原生地。
由於CP-17是衍生自CP-16,CP-16是衍生自CP-9,而CP-9與CP-16都是台灣特有的基因單型,因此CP-17絕對是原生於台灣。因此可以證明太平洋帶有CP-17的構樹都是源於台灣。
在近大洋洲如印尼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遠大洋洲如東加、斐濟、薩摩亞、美屬薩摩亞、紐埃(Niue)、南方群島(Austral Islands)、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皮特凱恩群島(Pitcairn)、復活節島(Rapa Nui)、夏威夷等,絕大多數的構樹都攜帶有CP-17的基因單型,其中包括1899 年採集自Niue的個體(由美國史密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提供的材料)。
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2&id=788

美國語言學家白樂思(Blust)提及樹皮布這樣的語言僅存在於東部南島語中,東部南島語的區域並未發展出與織布相關的語言(如織布、織布機與梭棒等),反而呈現出特殊的樹皮布文化。
澳洲考古學家貝爾伍德(Bellwood)曾就樹皮布文化的意義指出樹皮布打棒(tapa beater)常見於亞洲東南方的島嶼及其接近大陸邊緣地帶,特別是在南島語族分佈的地理範圍內。

台灣西部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之間大坌坑遺址,出土許多石製的樹皮布打棒(tapa beater),過去國內的學者不知其用途, 只稱為"有溝石拍",一直到外國文獻披露,才知其為製作樹皮布的工具。
而大陸地區的遺址則發掘出紡輪而非樹皮布打棒,這些都反映了樹皮布文化對南島語族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在臺灣、印尼以及太平洋等地區現在仍在製作使用樹皮布的族群,都屬於南島語族,且多以構樹為主要的製作原料。
二、樹皮布的現有語言學上的證據,全限於華萊士線東部語言裡面。白樂思提及樹皮布這樣語言僅存在於東部南島語中,東部南島語的區域並未發展出與織布相關的語言(如織布、織布機與梭棒等),反而呈現出特殊的樹皮布文化。
三、從考古學的證據來看,澳洲的考古學家貝爾伍德曾就樹皮布文化的意義指出樹皮布打棒(tapa beater)常見於亞洲東南方的島嶼及其接近大陸邊緣地帶,特別是在南島語族分布的地理範圍內。

5.幽門桿菌的演化證據
現代人離開東非時, 胃內已經帶著"幽門桿菌", 依地域,演化出非洲、歐洲、亞洲等不同型別 .
幽門桿菌有一五五○個基因,不同亞型的基因差別可高達六%。
所有台灣原住民絕大多數是毛利型,這是和紐西蘭毛利人完全相同的型別
而現在存在於亞洲大陸上的"幽門桿菌"是「東亞型」,和台灣演化出的"毛利型"並不相

6.基因的證據
母系血源mtDNA
B4a1a阿美族-> B4a1a1新幾內亞 ->B4a1a1a毛利人, 一步一步的演變, 就能看出前後親屬關係
大洋洲這一群(底色天藍)都源自於台灣這個B4a1a, 台灣阿美族也源自於這個基因
看分枝樹就很清楚

底下那個紅字 Amis 就是阿美族 , Atayal泰雅族, Tao達悟族 ,Paiwan排灣族,全都是台灣的原住民族

阿美族是 台灣最大的原住民族, 有20萬人
平埔族也是南島語族, 不是只有一族叫平埔族, 分類上至少有7族以上, 有些分類到10族
小小的台灣島, 卻擠入 20 種以上的民族, 彼此的語言,服裝, 又都差異很大
過去的殖民者為了便於管理, 自行區分為 生番,熟番 , 高山族/平埔族
其實許多高山族彼此血統迴異,完全不同,卻分在一起, 有些被區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的人 ,過去卻可能是同一族


父系血源
這一篇2014年 澳洲雪黎大學 的學者發表的
Taiwan Y-chromosomal DNA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sland Southeast Asia
提到台灣的父系 Y-DNA O1a2-M50和O2a1-M95 和南島語族的關係
過去都是以 Y-DNA 的SNPs 來比較, 這篇改以Y-STR(短重複序列變異型微衛星)來研究
運用O2a1-M95 / M88 MJ網絡(Median-joining (MJ) network)的Y-STR(短重複序列變異型DNA short tandem repeat)單倍型,(microsatellites微衛星(Y-STRs)來比對南島語族。

由父系(Y-STRs)的重複性,可以觀察到 和研究母系 mtDNA時所見, 相同的基因移動路徑
台灣→菲律賓→印尼東部的島嶼→新幾內亞的東北海岸→所羅門群島(往西達東非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
O1a2-M50和O2a1-M95 / M88的MJ網絡提供了由馬達加斯加和所羅門島民之間,有共同祖先遺傳來自台灣的明確證據。

這篇論文還提及台灣一些特別的 SNPs
出現於台灣漢人O1a2-M50 O2a1-M88在福建漢族的樣本是沒有的
O2a1-M95 福建漢族的樣本只有 1.82 , 比台灣漢族的4.26還低, 但是在印尼/大馬/泰國樣本都有20幾%的比例, 台灣的O2a1-M95這個基因, 由東南亞(巽他古陸Sundaland)移入的機率還比較高。
這是推論平埔族融入台灣漢族的一項證據

台灣的樣本還有福建沒有的R1a , 台灣漢族還出現有Q(M242), R1-M173, R1a1a-M17?這些SNPs
R1的起源是東歐洲大草原?
R1a 是出現於22,000 – 25,000年前,黑海與裏海之北的蘇聯大草原, 分支的 R1a1 大約為1萬-2萬年前,下游R1a1a(M17,M198), 再下游的R1a1a1(M417)出現於距今5800年前 的中歐及東歐
一直都是歐洲/中亞的 SNPs
阿美族,布農族還測到P-M45 表示是非常多樣性的, 來源一定不是單一, 而是多方,多次來到台灣 。

R1a1a-M17 在370個平埔族的樣本當中 ,達 0.54 %, 比台灣漢人0.28%更高 ?由中亞經由東南亞傳入台灣的機率是比較高的
或是在荷屬時期, 荷蘭人和平埔族通婚流下來的血脈
其實, 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來台的士兵, 不一定是荷蘭人, 荷蘭總督揆一是瑞典人, 還有很多是德國人
台灣平埔族是母系社會, 父系的Y-DNA 常常是招贅, 就算有祖譜,招贅是寫在母親這一方的祖譜, 比較難知道真正父系的來源
因為荷蘭時期設有婚姻登錄制,在《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中,出現少數平埔族女性和荷蘭人(或歐洲人)的婚約。

中國的人口也是由南部亞洲起源
再依據雲南大學的中國學者, 發表在AJH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的論文
Y-Chromosome Evidence of Southern Origin of the East Asian–Specific Haplogroup O3-M122
也是這樣表示 ,
關於東亞特定單倍群O3-M122的數據, 表明O3-M122譜系的南部起源,支持了東亞現代人類的起源於南部的假設。最初的史前北移估計發生在25,000-30,000年前。
南方人群可能是祖代的人群。來自其他兩個主要的東亞特定單倍群(O1-M119和O2-M95)的數據也支持北部人口的南部起源論
由當時的地理也可以得知, 當時處於冰河期, 北方都是冰封之中,謀生不易, 由南方起源的可能當然高。

herblee wrote:
這完全是錯的.(恕刪)

原始文章為:
投入演化人類學研究的葛應欽講座教授從人類遺傳基因研究「亮島人」,結合古DNA與現代DNA分析以重建遺傳系譜有突破性發現,他提出的學術論觀點歸納有:

1.推翻台灣或東南亞島嶼是早期南島民族發源地。
2.証實早期南島民族約8000年前起源於福建沿海地區包括馬祖。
3.早期南島民族與漢藏語族約一萬年前同源,分離而來。
4.約6000年前移入台灣可能性最高,且由台灣北部移入,很快再往中南部遷移,並分化成十語支。
5.在台灣分化一支約4000年前移入菲律賓,再擴散至東南亞島嶼及太平洋各地。

為探究馬祖亮島遺址出土的「亮島人」人種學,榮獲徐有庠科技講座獎的葛應欽講座教授由妻子捐出該獎金兩萬美金,偕中研院亮島考古學者陳仲玉教授親自攜帶骨骸前往德國國家馬普研究院粹取DNA分析,萃取完整粒線體成功,經解序歸為E單倍群,E之根譜系,經新突變率計算,距今9280年(8150-11137)。E單倍群主要分布在台灣原住民族、菲律賓、印尼、關島、馬達加斯加及近大洋洲等南島民族地區,目前在中國大陸皆未見,也未見於傣、苗或南亞等民族(此單指亮島人一號,但亮島人二號為 R9)

榮獲促進原住民社會發展有功人士獎的葛應欽講座教授解述,由遺傳譜系分析E單倍群發生數,與各南島民族有完整粒線體基因組(全長16569鹼基)比較,顯示亮島人與台灣原住民族單倍型變異點距離最近的只有4點,且具E單倍群之次根譜系,如Ela,Elal,與印尼或菲律賓距離至少5點以上。亮島或福建沿海地理位置距離台灣,可順洋流及海風進入北台灣,賽夏族在北台灣,基因多少元化最高,也可佐證。

葛應欽講座教授愉悅的說,此研究結果提供確定證據釐清早期南島民族之起源可上推至8000多年前。亮島人是否講南島語不得而知,由演化基因觀點,亮島人為現已知之最古老南島民族,與現代南島民族有共同母系祖先關係。


“亮島人”1號的粒線體DNA取得未受污染的100%完整的16569個鹼基(basic pair)序列,判定為E單倍群,“亮島人”2號的粒線體DNA判定為R9單倍群。

陳仲玉說,所謂E單倍群與R9單倍群,都是現代台灣原住民與東南亞若干島嶼族群共有的遺傳血緣,“亮島人”的母系血源與現在的台灣、菲律賓等地的南島語族最為接近,可以推論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可能是近1萬年以來“原南島語族”的祖居地之一。

註:B、M7、F、R 四類單倍群為中國南方的特徵單倍群。
从分子人类学看中国人祖先的起源与迁徙
而在南方,壮侗和南岛语系同时具有高频率的M7,南亚语系的F单倍型频率也比其它语系高出许多。壮侗群体中,频率最高的单倍群是B4a、F1a、M7b1、B5a、M7b*、M*、R9a、R9b,这些单倍群的频率总和占到了约一半。苗瑶族群与壮侗族群相似,单倍群B5a、B4a、M*、M7b*、C、B4b1、M7b1、F1a、B4*、R9b也能占到一半;而南亚群体中,频率较高的有F1a、M*、D*、F1b、N*、C、M7b*、M7b1、F1a1a,前三种占到50.8%,与壮侗和苗瑶略有不同。单倍群B、M7、F、R的总频率在台湾原住民中能占到70%,在壮侗中也达到了66.4%,比苗瑶的58.9%和南亚的48.9%更高,而越往北的类群这一数值就越小,例如占汉族40.8%,占藏缅族群的37.5%,而仅占到阿尔泰族群的16.3%。由此可见,B、M7、F、R这四类单倍群是可以代表中国南方的特征单倍群。图示4:mtDNA揭示的人类起源和迁徙时间和路线。

科博館訊340期有提過不同的看法,文章名稱為:從粒線體基因組系譜看亮島1號的來源
此篇的結論為:針對研究人員亮島人1號進行分子考古學分析,得出亮島人是最古老南島民族的推論。然而此推論有方法論上的缺陷,正確解讀僅限於亮島人1號與極少部分的現代南島語族有共祖關係。

herblee wrote:
樹皮布文化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恕刪)

樹皮文化涵蓋中南半島(越南、寮國、泰國)、印尼群島、馬來半島、大洋洲、中美洲地區、南美洲地區、東北亞以及中國大陸華中、華北、東部沿海、海南島及臺灣等地區

關於這點,您轉貼的文章並沒有提到鍾國芳教授原文內的一段話
我們團隊在分析了臺灣、中國、中南半島、日本、菲律賓、印尼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及大洋洲島嶼合計超過600個構樹樣本,發現在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及遠大洋洲等島嶼上南島語族以根部萌櫱無性繁殖的構樹都帶有與南臺灣構樹相同的葉綠體基因單型(haplotype),證實臺灣是「太平洋構樹」的原鄉。此外,根據北臺灣構樹的遺傳多樣性、地質孢粉、以及樹皮布製作工具「石拍打棒」的出土年代,我們推論臺灣北部帶有與福建相同基因單型的構樹有可能並非原生植物,而有可能是最早隨南島語族「先祖」「出南中國」由福建被帶入臺灣。由於中國大陸現在已無說南島語的民族,因此我以「先祖」來描述這批最早的移民。
本研究是第一個以民族植物學的角度佐證南島語族「出臺灣說」,藉由最常見的本土樹種見證了臺灣在南島研究上的重要性。

這個研究結論是支持南島語族出台灣說,並非南島語族的起源

herblee wrote:
父系血源(恕刪)


這個台灣有人研究過了《臺灣地區各族群Y染色體DNA STR 基因父系血緣關係之研究》
結論為台灣的閩南人、客傢人、大陸人有共同的父系起源。

大陸方面:1991年由《中国遗传学报》所做的中国人种基因比对,发现中国閩南人(廈門、汕頭)、客家人(梅州)的血型主體都是南方的原住民越族(佔75%至90%以上的基因),與東南亞人最接近;廣州人(特別在廣州最早長居的廣府人)的北方血統比梅州人(即客家人)更低。

herblee wrote:
幽門桿菌的演化證據(恕刪)

至於幽門桿菌這點,您貼的文章一樣有被人修改過,將高山原住民改為台灣原住民
陳耀昌近日出版《島嶼DNA》一書,結合醫學專業和歷史考據,找到許多有趣的線索,例如從胃幽門桿菌顯示高山原住民為南島語族祖先;高於一般亞洲人及傳統漢人的僵直性脊椎炎基因,則代表源自荷蘭的西北歐血統。而比例不低的鼻咽癌患者則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百越人祖先。


後人只能靠挖掘出來的遺跡殘骸來推論,南島語族的出處自然有不同的因果論衍生而出,各有各的信徒,誰對誰錯,除非有時光機,不然根本無法證明,畢竟樣本數太少,時間斷層太大。

指出亮島人與大陸無關的文章,都是指亮島一號,故意不提亮島二號。至於南島語族出台灣說並沒有太大的爭議性,目前看來最可笑的是,這些祖先來自大陸百越族的台灣人,拚了命的想把自己歸類為高山原住民與南島語族,這也是為何平埔族正名一波多折,被人稱為充滿政治考量的原因


至於與您的文章類似的PO文,其實 01 之前也被某人貼過了,您自己不是也參與討論了嗎?
傳說解密了:紐西蘭毛利人的家鄉,是來自於台灣!


台湾原本很多原住民啊,蒋公带过去这么多大陆人,又这么多年混血,基因和现在大陆有区别正常的不能再正常。。。大陆还有很多犹太人后裔呢。。
做漢族人有什麽不好,非要做台灣族人,歷史上漢族人數次稱霸世界,台灣族人數次被別國殖民。歷史只會循環往復,是做漢族人实现民族复兴還是做台灣人被漢族人殖民?
herblee wrote:
這完全是錯的目前中...(恕刪)

厲害了!原來台灣原住民不但是南島語系的祖先,當初出海時每個拼板舟上還種著一顆構樹,簡直是海賊王來了。

這研究說台灣人又是南島各民族祖宗、又有日本人共同基因、又有歐洲高貴血統...
在我看來就是研究取樣太過鬆散,所以驗甚麼有什麼。
人類跟黑猩猩有98%基因相同,一樣方法,如果拿黑猩猩基因來比對,搞不好還可以證明台灣人是黑猩猩的祖先。
難怪林市長會說人類文明起源於台中,的確是有「嚴謹」的科學研究支持啊。

oldchang1205 wrote:
有了不同的母系血統...(恕刪)


期待你對他人專業的打臉,
好歹我也學過這方面的專業,
驗證機制真有這麼簡單??
如果這麼簡單的話....
那醫生應該路人甲乙丙就能當了不是??

無論我在怎討厭藍綠,
但是至少我願意尊重專業,
即使有瑕疵。

PS:
只會嘴巴說說的人真的看太多了,
我身邊大約有5本書會對你研究這方面有幫助,
需要那些書籍?
雖然已經過了快10年長滿灰塵。
淡紫小草 wrote:
期待你對他人專業的打臉,
好歹我也學過這方面的專業,
驗證機制真有這麼簡單??
如果這麼簡單的話....
那醫生應該路人甲乙丙就能當了不是??
無論我在怎討厭藍綠,
但是至少我願意尊重專業,
即使有瑕疵。
PS:
只會嘴巴說說的人真的看太多了,
我身邊大約有5本書會對你研究這方面有幫助,
需要那些書籍?
雖然已經過了快10年長滿灰塵。

您也真好笑,我文章短短兩行就寫明了,如果我是該專業我就來打臉林媽利了...
我當然不是專業,但一點基本學術常識還是有的...
林媽利的研究說難聽點,就是把數據做他想要的結果分析,至於事實是不是如此她根本也沒管...
這點有很多學者早已撰文打臉,而林媽利的回文也是避重就輕,這些你都google的到...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