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單樁正成為海上風電的重大風險環節!
來自美國加州的GCube Insurance Services公司專門從事可再生能源項目的保險,其
業務遍及風電、光伏、水電、生物燃料發電、波浪潮汐發電等。根據該公司提供的數據,
在海上風電項目的索賠事件中,單樁基礎相關問題占到了35%。其中絕大多數都發生在
深水海域。
公司核保人Robert Bates認為,這是因為開發商在建設過程中過於自信,為了降低單樁
基礎的成本而忽視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Robert Bates說:“十多年前公司剛剛涉足海上風電項目保險業務,當時專家們告訴我們,
單樁基礎最多適用於30m水深。現在,淺水海域資源已經很難找到了,開發商不得不向
深海進軍,但他們仍然使用單樁基礎。”
單樁基礎相關的索賠事件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Robert Bates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在更適合使用導管架或其他基礎型式的海域,開發商選擇使用單樁基礎;
第二,開發商為了降低建設成本,在單樁生產製造過程中,省去了一些工藝環節,比如
我們最近可以看到一些單樁使用很薄的鋼材製成的,於是單樁發生彎曲、凹陷的可能性
提高了,也增加了出現故障或者事故的機率。
“許多單樁來自歐洲以外的供應商,而他們的產品沒有經過足夠的測試和認證,從我們
接觸到的案例來看,這些單樁發生問題的比例比較高。而一旦發生問題,要維修、維護,
就會產生很高的費用,費用主要來自於租用船隻。如果它是大型基礎,要用到重型船隻,
30萬英鎊。根據我們統計,海上風電索賠中,船隻相關的費用占到了三分之二。”

所以,海上風電保險公司提醒您:降本不規範,事後兩行淚!
(幸好台灣多使用套筒式基座)
清水建設、洋上風力建造船に500億円設備投資
清水建設は24日、約500億円を投じて洋上風力発電用の風車を建設する専用船「SEP船」
を造ると発表した。総トン数は2万8000トンで世界最大級となる予定. 8月にも着工、
2022年10月の完成を目指す。完成後、年間500億円の洋上風力関連の工事受注を目指す.
日本大型建設公司清水建設宣布,將投資約500億日元(約合4.63億美元)訂造1座全球最大的
自升式作業平台,專門用於海上風電場風力渦輪機的施工作業.
清水建設稱這座自升式作業平台長142米,寬50米,總噸位為28000噸,將由日本造船
聯合(JMU)建造,預計在今年8月開工,目標是在2022年10月完工交付. 在完工之後,
清水建設有望每年獲得500億日元的海上風電相關施工作業合同.
代表日本離岸風電2023年開始施工,噸位跟下面這艘差不多...

清水建設、洋上風力建造船に500億円設備投資
清水建設は24日、約500億円を投じて洋上風力発電用の風車を建設する専用船「SEP船」
を造ると発表した。総トン数は2万8000トンで世界最大級となる予定. 8月にも着工、
2022年10月の完成を目指す。完成後、年間500億円の洋上風力関連の工事受注を目指す.
日本大型建設公司清水建設宣布,將投資約500億日元(約合4.63億美元)訂造1座全球最大的
自升式作業平台,專門用於海上風電場風力渦輪機的施工作業.
清水建設稱這座自升式作業平台長142米,寬50米,總噸位為28000噸,將由日本造船
聯合(JMU)建造,預計在今年8月開工,目標是在2022年10月完工交付. 在完工之後,
清水建設有望每年獲得500億日元的海上風電相關施工作業合同.
代表日本離岸風電2023年開始施工,噸位跟下面這艘差不多...

清水建設、洋上風力建造船に500億円設備投資
清水建設は24日、約500億円を投じて洋上風力発電用の風車を建設する専用船
「SEP船」を造ると発表した。総トン数は2万8000トンで世界最大級となる予定.
8月にも着工、2022年10月の完成を目指す。完成後、年間500億円の洋上風力
関連の工事受注を目指す.
日本大型建設公司清水建設宣布,將投資約500億日元訂造1座全球最大的自升式
作業平台,專門用於海上風電場風力渦輪機的施工作業.
清水建設稱這座自升式作業平台長142米,寬50米,總噸位為28000噸,將由日本造船
聯合(JMU)建造,預計在今年8月開工,目標是在2022年10月完工交付. 在完工之後,
清水建設有望每年獲得500億日元的海上風電相關施工作業合同.
代表日本離岸風電2023年開始施工,噸位跟下面這艘差不多...

新巨頭開發商有意加入,離岸風電第3階段的「區塊開發」初稿將趕在本月底出爐。
官員透露,法、日、荷、德均有新開發商有意加入,正與經濟部討論、了解規則及
如何設計;相當多是該國數一數二的電網、電力公司,自傳統電業及電網業轉型,
希望來台灣練兵。
經濟部官員透露,已與現有及新進開發商進行約2輪討論,但新舊開發商想法差異
很大,對規則應何時公布也有不同看法。
官員分析,目前「區塊開發」的5GW風場環評,多握在現有開發商手上,這些
開發商大都願繼續開發,主因是已投入不少先期環評成本;但其考量與要求和
新開發商有巨大分歧,未來規則如何同時納入兩者想法,將是考驗。
官員透露,現有開發商希望「穩紮穩打」,區塊開發規則不用太早釋出;部分
新開發商則盼規則儘速出爐、也有些認為應明年釋出,已充分準備。
至於風場已通過環評者是否可加權?是否逐年釋出5GW、或一次釋出?國產化
如何認定與計算等?現有開發商多希望環評能加權、一次釋出,但逐年提交
國產化項目;新開發商比較希望逐年釋出。
區塊開發進度也與國內供應鏈能量是否能延續有關。官員表示,若早一點啟動,
供應鏈看到未來發展藍圖及需求,投入國產化意願就會比較高,也可解決目前
有些供應鏈因量能不足、有退場壓力等問題。
但有開發商認為,目前本土供應鏈的能量還不足,得先上手做出實績,開發商
才可能進行下一輪投資;區塊開發在要納入國產化情況下,分階段釋出較適合。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