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719的時雨量超過823?真的是這樣嗎?

有花錢並不代表有把事情做好,驗收單位才是最大的問題,5000多個坑洞,高雄在陳菊的施政下,跟中央要了很多錢,但是有沒有真正的去落實這些預算,這應該是眾所皆知的事情,也只是因為韓國瑜現在是高雄市長,才會出現這麼多抨擊的聲音,不管是好的壞的,就目前而言大多數的綠營都希望搞臭他,我也不懂把會做事的人弄走,留一堆沒用的人到底對地方國家有什麼幫助,柯P 4年過了,大巨蛋還放在那邊生鏽,如果綠營不能解決問題,就解決有問題的人,看來也就這樣了,一個政黨的高度就只有這樣。

蜂巢蛋糕 wrote:
很多資料稍為上網找...(恕刪)


我不懂
即便韓國瑜時雨量騙你
即便韓國瑜清淤你說沒用
即便中天時雨量資料錯誤
即便你們罵的都是事實
即便你們罵得很爽
你們罵完韓國瑜後,你們有要去檢討真正的問題是治水治了20年卻一點成效都沒有的市府嗎?
治水這個問題可是困擾人類好幾千年的一個大問題,所以說一般老百姓不要把挖水溝跟鋪道路當政績,當成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做不好的變更差的就是要淘汰他,不當政績是因為他是必須條件,像這種三四十年前就傳下來的選舉話語(每逢選舉必鋪路清水溝),讓他正常化,固定預算去執行做好監督,不因政黨更替而有所改變,將心力放到其他地方去發展
去年下多久今年下多久....
數據都在那邊,用點頭腦分析一下不難
skymagic2 wrote:
去年下多久今年下多久....
數據都在那邊,用點頭腦分析一下不難...(恕刪)


去年水多久退去--好幾天沒退光,今年水多久退去--3個小時全部退光

數據都在那邊,用點頭腦分析一下不難

厄,基本上排水系統當初規劃怎樣,就已經是成定局。

清淤是維護預計的排水速度而已,但清淤是基本功,不做只是死更難看,做了只是剛好。

這也就是為何一堆人說這種雨量放到任何地方都會淹大水....

至於淹水要多久才能消退? 這關係到雨到底下多少。(更複雜的還包含面積等等)

所以簡單來看不能單純只看時雨量而已

簡單的算術好了

排水系統每小時可以排60,時雨量100下,那怎看都是淹水吧?!這大家認同吧?

那請問下了6小時的100,跟下了24小時的100,那水退的所需要的時間會是一樣?
(100-60=40,40*6=240 vs 40*24=480 雙方都以60去排,所需時間是一樣?!)
再來,同樣的,時雨量雖然是70,但持續下了7天7夜,跟時雨量100,但下了7小時,所以雙方退水所需要的時間也是一樣?
(100-60=40,40*7=280 vs 70-60=10,10*7*24=1680 所以雙方都以60去排,所需時間是一樣?!)


不是偏袒誰,而是................有哪個專業人士可以跟我說明開導一下?

要如何讓累積雨量完全不同層級,要求在同時間內水消退!?


真正要解決淹大水問題,不是"只"靠清淤,而是要想辦法增加排水速度......

清淤只是維持當初設計的排水狀況。

nwcs wrote:
我記錯了,馬英九的...(恕刪)
jiahsien wrote:
厄,基本上排水系統...(恕刪)


其實現在剛好彭啟明在YAHOO有直播,剛剛之前稍微提一下。

自認為「半專業」人士回覆你一下,應該稱不上開導。

簡單來說降雨到淹水到最後的排水,當然不是那麼簡單幾個部分就可以完全比較的。

但一般民眾都會截取部分片段認知來作為比較,是很常見的。


回答第一個疑惑
要如何讓累積雨量完全不同層級,要求在同時間內水消退!?

累積雨量這種太廣汎了,時雨量也是累積雨量,一般在業界把你要講的大致稱為「雨型」
簡單回覆就是,就算是同一種雨型,也不一定會在同時間內水消退。
因為雨型是2D的,實務上還要考慮區域排水(上下游,降雨區域範圍等等)

我個人並非偏袒誰,但講句自認公道話

1.除非前面已經有一段峰值開始已經負荷不了,只要當點的時雨量比較大,當下時間來看淹的比較深是"必然的"。
以去年823比今年719,最高時雨量卻時比較低一點。同一地點,不同時雨量在當下時間點"一定"淹比去年高。

所以在那邊講說以前沒淹,今年淹就怪市府,個人意見是表示"不正確"的。

2.再來清淤是這樣,清淤當然是每個縣市都會持續做的。清淤會導致"排水速度"的快慢。
以今年719來說,因為持續峰值不久,所以較難考驗排水速度是否正常,因為單看數字,頂多也只是在快的時候20~30分鐘退去
跟1小時(以50%正常率來說)退去的差別。

所以高雄市府拿排水速度來表示有好好治水,老實講只能"存疑",不是說沒有用,是沒有被"考驗"

但實務來說,公部門一定會找一個來講,因為民眾多半的意見都是很"單一"而且很"感覺"的,竟然做了一定要強調有效,通常也是無可後非。

補充:823的雨型為多段峰值,且降雨範圍較廣,區域排水順暢更受到考驗。


真正要解決淹大水問題,不是"只"靠清淤,而是要想辦法增加排水速度這個部分

高雄至少在10年內,99%不可能做,因為花費過大,不符合成本。
台北想做,但是講了4~5年,也還未執行,能夠把它的78mm保持順暢,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建議大家以後還是要保持這種淹水(719),會越來越常事實(指的是淹水結果,不是降雨)而且這種降雨很難預測,大概頂多前30~60分鐘知道而已。

asderasd wrote:
以今年719來說,因為持續峰值不久,所以較難考驗排水速度是否正常,因為單看數字,頂多也只是在快的時候20~30分鐘退去
跟1小時(以50%正常率來說)退去的差別。
所以高雄市府拿排水速度來表示有好好治水,老實講只能"存疑",不是說沒有用,是沒有被"考驗"


所謂排水,基本上就是想辦法把落在地上的雨水最終送到海裡面去
這期間會經過 側溝->下水道->河流->海
目前清淤的部分是只著重在前兩個階段
而檢視這兩個階段的清淤是否有成效,事實上719的雨型是最適合檢驗的
原因是他範圍不大,主要集中在下游,且時間較短
因此比較不會因為河流的承載問題而造成下水道無法派入河流的情況發生
能否順利排水就只要單純看設計容量與清淤的效果
如果823也是這種類型,那麼兩者互相比較就可以了解兩者的下水道排水效果的差距有多少

目前麻煩的是823的類型較為複雜, 淹水不退除非是有更廣泛的資料來源
否則比較難以釐清是排水不良堵塞還是河水水位過高無法排入所造成

p.s. 有時候下水道淤積減損的排水量不是只有4,50%的程度,
如之前的直播屬實,下水道某部位的淤積達90%的話,
那麼該段下水道上游的排水功效可能就會只剩10%,
這時候退水速度就不會是半小時與1~2小時的差距了

asderasd wrote:
真正要解決淹大水問題,不是"只"靠清淤,而是要想辦法增加排水速度這個部分
...(恕刪)


當然解決淹水問題不是只靠清淤,重點是如果連清淤這種基本工作都沒做好,即使增加排水速度設計又如何?
所以要比的是這兩次雨停後的排水速度.
令人不爽的是民進黨一直在媒體強調大雨積水誤導非當地居民,以前只有電視新聞可以如此帶風向
幸好現在有不同的資訊管道可以反駁





jiahsien wrote:
有哪個專業人士可以跟我說明開導一下?
要如何讓累積雨量完全不同層級,要求在同時間內水消退!?
方法很簡單,就是建置更高標準的防洪設施,50年太短.100年不夠用,那就用200年防洪標準好了.看看南北的差距吧!



至於方式,樓上有幾位說明了,我雖然稱不上專業,但試著補腦一下:
目前台灣針對這個問題,提出2個方案,剛好分別被藍綠所採用,效果如何,大家自行評斷,但要說明的是,沒所謂好壞,只有適不適合,治水不是單一是非題而是多重選擇題:
.海綿城市,親水公園:這是城市園藝化的思維,在不動現有建設之下,增加城市本身的蓄水容量,代表設施:蓄洪池,城市地下集水庫(以東京為師),社區區域蓄水池,道路集水系統,這個好處是不蓋堤防,親水蓄水而不防水(這也可解釋,為何清淤在DPP得不到關愛的眼神),可以有好看的市容,也不用動到現有道路及系統,可以減少民怨,DPP很喜歡搞這個,高雄.台中市是代表.
.傳統堤防+排水:這算是比較傳統的土木水利工法思維,以不淹水為最高指導原則,代表設施:蓄洪池,堤防,擴大下水道排水功能(增設+擴大管徑+清淤),智慧防洪和排水系統(自動分流和啟動排水),河川整治,防水閘門.李鴻源是代表人物,KMT比較相信這個,雙北是代表城市,最有名的是:台北市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員子山分洪道+社子島行水區+捷運防洪閘門系統,新北市的地下水道管徑擴大及抽水站設備更新工程+二重.三重疏洪道+五股親水行水區.

補腦2:平平都是蓄洪池:
DPP:以桃園埤塘化為範本,是拿來當水庫,不接排水系統,只要不滿出來就沒事,但萬一滿出來....去年823你知道的.
KMT是拿來當排水系統的緩衝池,滿出來照淹,但因有接排水系統,要滿出來的機率大減,而水也退得比較快,居民可以早日回復活動.

另外也有公衛在討論,南北對蓄洪池的使用思維不同,會不會也是登革熱疫情南北不同的原因之一.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