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廖玉蕙:過去65%文言文的教育成功嗎?

國中時每周考課文默寫,當然默寫的都是所謂文言文,花了很大功夫背,現在完全沒用,不知意義為何?
還有論語也是每篇都背,真的很浪費青春。

不過重點不是比例,而是如果繼續考死背,繼續只有標準答案沒思考,一樣教育=為了考試、好學生=考高分,那教甚麼應該都沒差吧!
petertw53 wrote:
文言或白話佔課程百分比,跟國文教育成功與否沒有百分之百的關係.
文言文比例如果一直下降,未來影響的是:
1.對歷史文章的理解能力
2.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能力
3.對日常生活的用詞能力


1. 你是說史書嗎?現代大人都讀白話版了,你讀三國也是讀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所以影響不大。更何況兩岸史書內容錯誤也是一堆。
2. 你這是政治學了吧。那請問你,中華文化是以何朝何代為準呀?
3. 古人能創詞,現代人也是會,高大上、直男癌等現代詞是讀古文來的?
這麼討厭中文,這麼討厭中國的一切,不如就干脆廢了中文,

改以英、日文為官方語言,不過我看他們沒這個膽啦。

台灣向後退 wrote:
當然不行呀,斷句影響到文意,本就該由學生自己領悟。你讀後人斷的,你確定你看到的是古人想說的?
2千年前古人都可以不斷句看懂,現代人為何不行?不行,那就要把時數增加到每個高中畢業生都要可以,這才叫學文言文。

以貴派的論點,當然不行,這是西方的東西。還有我大一英文老師教莎士比亞沒用影音設備輔助我們都懂,你是哪個水平的大學生呀,居然不懂,這樣還能上大學,貴校是學店大學嗎?


照你的邏輯,每一科都該由學生自己領悟,英文書、物理學、化學、經濟學都自己看,尤其要看前人所寫的原始論文,你讀教科書,你確定你看到的都是那些論文的本意? 照你的邏輯,台灣的大學跟高中應該都一起廢掉好了,都去自學。

我們都沒用影音設備,所以,你也要規定以後的學生不能用? 你應該是覺青口中跟不上網路時代腳步,不能跟著社會脈動前進的老人吧!

除了你,不管是喜歡文言文或不喜歡文言文的都沒人往這邊推導。

你的邏輯真的有問題,為反而反到自打嘴巴了。

台灣向後退 wrote:
1. 你是說史書嗎?現代大人都讀白話版了,你讀三國也是讀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所以影響不大。更何況兩岸史書內容錯誤也是一堆。


不是現代大人都讀白話版,是看不懂的才只讀白話版,也有很多看原文的。

還有,三國演義是小說,是文學,三國志是正史,是歷史,兩者不相同,兩作者成書目的不同,讀者閱讀兩書的目的也不同,就像沒有人會拿三劍客當歷史一樣。

文學跟歷史不同,懂?
現行文字來自對岸,就廢了吧!現行台語也是,也廢了吧!媽祖也是對岸的,更要廢掉,不是嗎?經濟不會搞,搞兒戲最行,。
我覺得我們以前的中文教育很成功啊。

80年代有-部電影叫做 Somewhere in Time. 台灣翻譯做 "似曾相識"。還有百老匯的音樂劇 Phantom of the Opera. 中文翻作”歌劇魅影“。這就是文化底蘊啊。如果大家都只學白話文就好,那會翻成“以前的某個地方” 還是“劇院裡的鬼” ?

電影Somewhere in Time 大陸人翻作 “時光倒流70年”。聽起來很遜,但是你不能怪人家,人家剛剛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摧殘耶!!

我們現在的綠色文學革命會把大家的中文水準帶到哪裡,明眼人-瞄就知道。就好像65坪的房子大還是30坪的房子大?需要回答嗎?




mobile0134 wrote:
80年代有-部電影叫做 Somewhere in Time. 台灣翻譯做 "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可是文言文啊!這太難了,他們看不懂,也不准以後的學生看懂。


mobile0134 wrote:
80年代有-部電影叫做 Somewhere in Time. 台灣翻譯做 "似曾相識"。還有百老匯的音樂劇 Phantom of the Opera. 中文翻作”歌劇魅影“。這就是文化底蘊啊。如果大家都只學白話文就好,那會翻成“以前的某個地方” 還是“劇院裡的鬼” ...(恕刪)


現在不會翻成歌劇魅影吧,就套一個“第六感什麼什麼“、“神鬼什麼什麼“,

萬用模式一套就可以過關了。
Top gun 好大的一把槍! 真是簡單明瞭啊!

大陸翻譯的電影名稱

以後就換我們翻譯的東西被別人笑了! ! 可能不需要等很久,再過幾年,阿扁教改後的學生入社會開始工作後就會有很多笑話產生. 真是歡樂,大雕你說是嗎?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