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台語」歷史早於「閩南語」


andy0617 wrote:
用唐詩宋詞漢文字來說明臺灣人與福建人讀音不同,所以臺灣人的語言跟唐宋漢無關?...(恕刪)


因有發音、用法差異所以將自己說的語言自創新名稱,
以此邏輯,母語說河洛(或閩南)話的台灣人移居美國,他們的第二代就不是說「台灣話」囉!
因為發音、文法已經多少參雜英語(或稱美語),與台灣當地已經不同,
承繼以前的改名原則,那些人說的話要改為「美語」。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首先,所謂語言本身就是個使用者的集合。再來,偏彰或偏泉都不影響,因為語言分類還要考慮辭彙與語法,不單只看腔調。
還有,歷史上只有彰州話、泉州話、廈門話、福州話、莆田話,從沒有一種話叫閩北話或閩南話。...(恕刪)


維基百科上,參與編輯的兩岸教授,與提供佐證的文獻,似與閣下見解相左。
(點圖可放大)

維基上眾編輯的看法,
閩南語出自閩語,而閩語又出自於古吳語,
古吳語是中國境內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其形成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西洋前1675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8%AF%AD吳語維基


閩語為一大母系,下分閩東語、莆仙語(莆田話)、閩南語、海南語、閩北語(建甌話)、閩中語(永安話)、閩贛語
(邵武話)等七大支系,而非閣下所說的"從沒有一種話叫閩北話或閩南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BD%E5%8C%97%E8%AF%AD閩北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BD%E5%8D%97%E8%AF%AD閩南語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就名詞出現先後順序,"台語"二字是早出現於"閩南語"。但如果你是指語言本身,台語源於閩語,分類是閩語族群是無庸置疑的。
閩語是大集合,台語、彰州話、泉州話、廈門話、福州話、莆田話都是這個大集合下的小集合,這些小集合間彼此也有交集,但沒有一個小集合可以完全包括另一個小集合,這就是目前的現實狀況。...(恕刪)



而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屬於閩南語支系底下的旁支方言腔調,並非各自獨立的語言大支系,
這部分又跟版兄所言不符。

當然,我知道維基的資料僅供參考,鄙人亦非語言專門科系,所知甚微,
但求版兄惠賜資訊文獻來源,以利不才充實見聞。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人文類的文獻我就不提供了,因為很多背後都有主張者的主觀意見。...(恕刪)

不才書念的少,不知何者為真,
閣下既無法提供任何資料佐證,那麼鄙人也僅能將閣下見解持保留態度。
chihung1105 wrote:
母語說河洛(或閩南)話的台灣人移居美國,他們的第二代就不是說「台灣話」囉


我同學說過在LA那都是稱呼為"呆灣話"。
很久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介紹港口城市Iquique的太平天國軍後裔,他們先祖說的是廣東話,但是混血的後代不知道,於是發展出一種以西班牙話為發音主體但是混和廣東話的Iquique方言。

我村裡也有來自印尼的華裔客籍新娘,長的很像台灣人但比我們那的還黑很多,她說的客語就會出現彈舌音。

小弟覺得語言是很神奇的東西,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常常為了溝通,好像讓語言有生命般會自己變化。
像我居住的地方閩客原交雜地區,我沒人教就會很自然的將三種語言都交雜使用。
andy0617 wrote:
閩語為一大母系,下分閩東語、莆仙語(莆田話)、閩南語、海南語、閩北語(建甌話)、閩中語(永安話)、閩贛語
(邵武話)等七大支系,而非閣下所說的"從沒有一種話叫閩北話或閩南話"。


這七大支系的名稱都是近代名詞,是為了學術上分類的集合用的。像你所謂的閩南語,在泉州人身上他們認為是泉州話,但是廈門人可不一定認同。
我大舅前幾年才去福建玩,當地泉州人就說他們說方言的是泉州話。我哥哥當年也在廈門短暫工作,他去福州市玩,剛開始也是聽不懂福州話但是仔細聽他就聽得懂,他發現福州話也有幾分像台語。所以硬分閩北或閩南也說不過去,因為兩者都有部份交集。

至於閩語是否是古吳語這一直都有爭議,在語言學中有是有將閩語與吳語分類為兩支的說法。還有客語源於楚語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也有語言學派認為今日普通話是明季的胡語演變而來,跟兄臺的圖表也不合。基本上,這類爭議大的我是不把Wiki的一回事。

大家討論衷心很歡迎,人文學科類本來就很難如自然科學類般可以輕易的一刀兩斷劃分,各派分類互異並不為過。
人文類的文獻我就不提供了,因為很多背後都有主張者的主觀意見。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那請用你的母語念看看"閩北話、閩南話"三個字


為什麼會笑出來阿? 很順阿?
我唸不出來笑點。

不過我習慣是唸說閩南[語],不是講閩南[話]。

就像國語[打臉],直譯並不合適,台語應該說 [洗面],比較像慣用語吧。

lordkikuko wrote:
傳送門王顥勳三月四...(恕刪)


「閩南語」這個詞完全是中國國民黨發明出來

文化、歷史、國際觀完全沒有~洗腦洗得很乾淨。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cmsaaa wrote:
笑點。
不過我習慣是唸說閩南


笑點就是在"閩南"二字,你應該不是很輪轉所以念不快喔。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這七大支系的名稱都...(恕刪)


這七大支系的名稱都是近代名詞,是為了學術上分類的集合用的。像你所謂的閩南語,在泉州人身上他們認為是泉州話,但是廈門人可不一定認同。
我大舅前幾年才去福建玩,當地泉州人就說他們說方言的是泉州話。我哥哥當年也在廈門短暫工作,他去福州市玩,剛開始也是聽不懂福州話但是仔細聽他就聽得懂,他發現福州話也有幾分像台語。所以硬分閩北或閩南也說不過去,因為兩者都有部份交集。


你这段根本是自己想当然,在福建地区,厦漳泉闽南民系是有族群认同的,出门在外都会说是咱厝人,泉州人绝不会说闽南语只包含泉州话。

福州话、莆田话根本连广义的闽南语都不算,闽南人不会试图用闽南语和福州、莆田人沟通,说硬分闽北闽南说不过去,实际上你对福建根本不了解。莆田话比起福州话更接近闽南话,但闽南人都对莆田没有认同感,虽然莆田以前也是讲闽南话,但现在的莆田话深受福州话影响而自成一体。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笑點就是在"閩南"二...(恕刪)


從小長輩說就跟著學了,閩南音近似[慢男],為什麼會唸不快?


不要懷疑別人輪不輪轉,唸不唸的快。我可以完全只用閩南語交談,比流利你不一定贏我。


tnkk01 wrote:
漢字大約四五千年前出現


哪來四五千年?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

甲骨文、陶文能不能說是「漢字」也沒有定論。

中國書寫系統的來源,學界還有爭論,有一派是這樣看的:

=====
有學者主張,西元前1400年左右,在當時中國的中原地區
突然出現這套「近乎成熟」的書寫系統,與古埃及文字的
出現情形一樣,足以證明這套文字系統是移殖自外來文化


最早銘文是以直行書寫,此方式與西元前1500年以前的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
銘文一樣;中文書寫與兩河流域「以一個符號表示一個口語音節」
的原則相同。

學者認為,有可能這套書寫原則在西元前第二個千禧年的中葉傳入中國。

《文字書寫的歷史》
=====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