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較不認同以上的第三方支付和信用卡等付款工具的比較討論,充其量這幾種都是支付款項的方式,重點是哪一家可以把各種服務做整合推廣,若在台灣第三方支付廠商只是像歐付寶或PChome只使用在自家商城,哪家銀行或Visa砸大錢做服務整合App像之前提的訂票等服務,我們重視的其實是服務,而不是付款方式,若visa將台灣各種服務都做了很好的整合,我當然是只辦Visa信用卡App,而不會去用台灣什麼都陽春的第三方支付。再說一次,重點是服務不是付款方式。
budinx wrote:我到現在還是想不通...(恕刪) 這樣說吧,中國地大、城市多,許多廠商無法在各城市設據點,也因此網路購物比實體商務盛行。(註一)再加上,中國的移動通訊發展比固網通訊、網路還要發達,許多人在外工作必定申辦的就是手機門號,而不是固定網路。也因此移動通訊的發展相較於台灣,又早、又廣、又深。也因為在外工作的問題,所以唯一可以跟"人"聯繫上的就是手機門號。所以水、電、瓦斯....等等都可以靠手機費用繳納。這相當於在台灣,因為便利商店普及,所以衍生出在便利商店繳費的習慣。而在中國,則因為移動通訊服務點普及,加上事先儲值的制度,所以衍生出靠手機門號繳費的生態。而支付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而產生的行動支付系統。因為支付寶支援的服務夠多,所以固定儲值到支付寶系統就可以降低攜帶現金的問題(過去面額100就算大鈔,但是隨便繳個公司費用就要3000~5000,身上拿一堆100元鈔可是很難拿的...),也可以降低找零後一堆零錢的問題。註一:若是有機會比較台北市、香港、上海(或是蘇州)...等等城市的發展,三者特色就不太一樣。香港的商店重複性很高,常常一條街1km,卻有一大堆屈臣氏或是其他連鎖商店台北市則是在各大路口幾乎都會有7-11、全家...等便利商店,而針對其他的連鎖性質商店幾乎一條街只有1間上海、蘇州、昆山...的狀況又不太一樣,一個區域可能就只有一間同質性的連鎖商店。大多數同性質的商鋪會集中在購物中心類的設施內。也因此,有時候要買個很簡單的日用品,比方說可以釘在牆上掛勾,在中國的城市卻是很難徒步買到....上網買可能更方便一點。
foolish0308 wrote:绑定了身份证和银行...(恕刪) 說真的,芝麻信用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你的消費行為都會被大數據量化,你要借錢系統判定你沒有還款能力想借都借不到只是人是活的系統是死的我借不到,那我找其他高分的借錢然後轉給我就好了,反正欠錢老賴被註記是別人的事情中國現在打擊校園貸就是個好例子,一堆學生根本不知道後果就幫人借錢有些人運氣比較好,身分證件都是假的還是被盜用,這個紀錄一查還可以撤銷有些人運氣還是腦子比較差的,自己借錢然後再轉給其他人,這個就慘了,你欠銀行的絕對要還,至於別人欠你的你自己去想辦法
xericlux wrote:個人較不認同以上的...(恕刪) 前面也有人提到問題就是在於,過去這些銀行在發展時銀行只會考慮到鞏固自己的客群,銀行的沉重身分反而成為推行的了阻力一家銀行整合一部分,就會有另外一家也會去整合另外相同的產業做結合假如A銀行去跟華納威秀簽約,那B銀行就會去找國賓影城簽如果A銀行跟屈臣氏簽,那B銀行就又找了寶雅跟他抗衡那我電影喜歡去威秀看,但寶雅離我家比較近那有整合跟沒整合一樣,這種生態在台灣幾乎已經是根深蒂固了要是銀行自己有入股投資的,更不可能去把生意開給其他人作,這也是為台灣目前第三方支付還是很陽春的關係因為各家銀行之間壁壘分明,你有你的聯名,我有我的特約說好聽點,是兄弟划水各自努力,說白一點,就是各立山頭壁壘分明但是在大陸,我一個支付寶帳戶,我直接把我的儲蓄卡加進去,管他是中國郵政還是海南農村合作社我也不管他是VISA還是JCB還是萬事達,我甚至連信用卡都不用,只要是支付寶所有的優惠我都能享有
FemcAT wrote:說真的,芝麻信用這...(恕刪) 你说的这种不单是芝麻信用的情况,信用卡同样会有这样的现象,关键是在人,而不是工具。信用卡刷了钱借给别人,一样要还。支付宝基本要绑定两张银行卡,然后还有身份证,在这种情况下你借款再转给别人这就是借款人的问题了,和芝麻信用没有任何关系。盗用身份证的现象肯定有,但是微乎其微,如果一张身份证加多张银行卡被盗用都不知道,那也基本不是工具的问题,是智商有问题了。
xericlux wrote:個人較不認同以上的...(恕刪) 其实芝麻信用和信用卡除了多出一张卡片来还有其他大的差别吗?就是看你的信用到底值多少钱,仅此而已。还有这些APP是一个返向定位的问题,我打开之后就可以看到到底有哪些商家支持第三方付费,而不必身体移动到了商家之后再看看是否支持我这种信用卡。另外我发现部分的网友对这个资源的整合看的太轻松了,这方面要烧的钱不是一星半点,鼓励店家开店或者开通支付宝微信等的支付在初期都是花了大量的推广费用的,去年下半年为了让店家在支付宝线下商店注册自己的账户,一户的奖励给到了300元人民币,另外为了培养客户的网上消费习惯,再烧钱补贴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甚至有一元的外卖,不花钱打车各种各样的活动,大陆这么大,烧钱的规模是非常可观的。上中下游,从银行到客户,中间还有提供实体虚拟各种服务的商家,规模非常非常大。我老家是在一个小县城,电子商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真是感受到一天一个变化。去年上半年几乎没有商家支持支付宝,微信,美团,饿了么等APP,到现在为止打开这些APP定位,周边各种各样的商家都已经开通这方面的服务了。甚至本地的超市都可以网上购物,有人打包送到家里面,在家吃个凉皮怕热的话都可以外卖来购买,真是方便很多。但是在我的感觉来说,这方面的服务还差的远,像一些家政,水电及管道维修等等服务都还没有加入进来。另外就是外卖饭店应该点开饭店页面之后可以直接看到商家的厨房视频直播,技术方面早就已经支持了,就看怎么整合进来了,到时候卫生问题直接就能得到解决。
很難苟同以總商品數/人口的數值當作電子商務成熟度的邏輯。假若世界總共有11億種商品,淘寶能提供其中的10億,露天只能提供其中的1億,按總商品數/人口的比值來看,中國遠遠低於台灣,但是事實上淘寶已經能提供世界絕大多數商品了,而露天只能提供不到10%的商品(很多類型商品可能根本沒有涉及到)。難道也能算成熟度高?換句話說,電子商務的用戶面對的其實是整個電子商務所能提供的服務,中國雖然有13億人口,但是每個人都能直接接觸到淘寶10億商品的服務,台灣雖然只有2300萬人,但是只能接觸到露天1億商品的服務。電子商務是一個人面對整個服務體系,怎麼能用除法來計算呢? 更別提用這種數據來代表成熟度! 完全的邏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