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次的反服貿學運,台灣贏了什麼? 輸了什麼?


tzulinhsieh wrote:
台灣現在的經濟問題,...(恕刪)


實在不懂到現在還再以企業獲利當出發點做啥,開放在經濟上是效益或福利的角度,賺錢不是經濟學上的政策出發點,經濟學又不是企業管理,沒再追求利潤的
說經濟結構那是需要調整,但台灣人民根本文化上和發展經濟抵觸極大,大陸也有類似現象,如果要從賺錢的角度和出發點來看,經濟一定爛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ofreemand wrote:
1)立法院硬體被破壞...(恕刪)


您真的太專業了,希望這篇文能打醒一些人,好好看清中天這種類似誤導有關財務損失部分的新聞
了解
我扯太多了
開放確實是最有效率的經濟活動

GreedIsland wrote:
經濟部是負責經濟發展...(恕刪)


經濟部是負責經濟發展的基礎與規劃

理工專家最少還懂得做事
嘴砲專家除了嘴砲啥也不會

例如我們的總統是直接民選的,但法律沒有規定必須得先經過那些必要的歷練才能參選總統,直接民選的缺點在這裡很明顯,因為有領袖魅力的人未必擁有足夠的執政能力,也就是很可能當總統的都是些武力1智力1魅力10的人物

因此,為非二帝只要符合基本參選資格他們也是可以參選正副總統的,不管你放不放心,只要有效同意票夠多,他們就可以當選正副總統,但最少這是經過法律授權的正當行為,而且背後也遴選出一群合適的執政團隊輔佐其不足之處

但太陽餅的這群學生現在搞哪齣?搞一群職業學生就想組建新政府?

兩點請問您:

1.鑒諸于台灣去年的經濟表現,所以您認為工學博士的經濟部長上任以來這一年來做事做得還可以?是合適的執政團隊成員?

2.『搞一群職業學生想組建新政府』,請問你有消息來源嗎?


你貼的那幾篇起碼我覺得公正性很差,都是以對方進來比我們強當出發點,只因為對方規模比較大,而實際運作上會這樣?那是用推論、猜測的,以台灣目前運行的實際狀況,要切進來難度非常高的,那跟我們要打入對方通路一樣,不是只要有錢就會有通路,那不是現實面
已開放過的產業來看,台灣市場太小,競爭太過激烈,除非指標性的犧牲,不然連進來的都不會太高比較貼近實際面
------------------------------------------------


我認為『以對方進來比我們強當出發點,只因為對方規模比較大』,這個假設,有很強的依據,面對規模經濟的鯨吞威脅,這不是現實面,什麼是現實面?

例:去翻翻壹周刊介紹的『順豐物流』(已進入台灣),政府還要輔導它合法轉型。中資藉由『外資』『港資』進入台灣的例子,壹周刊也有介紹。

另外,我所貼出的網址,電信業與醫療業的擔憂,都是這倆行業的專家出來表達意見,最後一篇,則是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做的總體評估,我想,服貿協議無論是否簽訂,我們應該傾聽各行業的聲音,畢竟,我們不是各行業的專家。
只談自由貿易不談市場經濟? 兩者可以分開談?

只談福利和效率?經濟學還有談公平<或者說分配>。

只要開放不需產業評估? 因為開放後自然會競爭?但這無關市場經濟?

規模和競爭力無關? 競爭力的核心是很多,但你知道規模經濟是什麼嗎?

經濟學在很多限制下求解答,但現實面可以排除這些影響?

服貿是經濟也是政治議題,不可能單獨來看。

這種命題就像是:

如果把所有不利於服貿的因素排除後,請問服貿對我們是有利的嗎?

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tzulinhsieh wrote:
我欣賞你這句
隨時反省自己的思路

這真的很不容易,人很少去思考自己過去
更難得是否定自己過去的所推崇的人生目標


感謝

人隨著年記增長以及歷練所限,固有觀念會不斷加深,

總有一天就變成老頑固了,

所以我解決的方式就是對話,大量閱讀及反省。

其實常常啊,很多很多事沒那麼黑白分明,看事情的角度我儘量宏觀,

就想股票價格一樣,很多人看價格只有漲跌,

可我們如果放大週期來看,股票還有其實還有盤整這件事。

這也就是我在這一版不斷強調的觀念及主軸-整體,全面。



sean1972 wrote:
只談自由貿易不談市場經濟? 兩者可以分開談?


這本來就是兩件事好嗎?
自由貿易是貨物和勞務可以自由移動,純市場經濟是資源的所有權和分配權由市場決定分配,那是兩件事
北歐偏向社會主義的體制是,自由貿易讓貨物和勞務可以自由進出,但內部條件是稅相當高,沒有進口關稅(FTA),但企業消費稅和消費所得稅很高,個人所得稅也很高,政府收進來的稅(資源)由政府依據運作體制進行分配
例子大家看,不是看書,那簡單多了,弄懂原理原則沒那樣容易的


sean1972 wrote:
只談福利和效率?經濟學還有談公平<或者說分配>。


FTA的理論是HO四理論、甚至出發點是比較利益法則,那是效益和福利總體更大的考聊
公平或分配是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由市場分配,社會主義由政府分配
現在世界談的自由貿易都是關稅而已,進來後遵守當地法令稅制,由上面北歐例子看理論,有現實案例可以看不是嗎?


sean1972 wrote:
只要開放不需產業評估? 因為開放後自然會競爭?但這無關市場經濟?


本來就是開放自由競爭,開放又補貼?補貼就能轉變成有競爭力?實務上比例低到可憐,台灣加入WTO後農業也補貼了阿,還補貼非常多年,台灣農業在國際上整體具備競爭力?起碼實際上只有非常少比例具備競爭力,那這補貼又拿納稅人的錢,那不是減低了效益或福利


sean1972 wrote:
這種命題就像是:

如果把所有不利於服貿的因素排除後,請問服貿對我們是有利的嗎?

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我上面回答你三個問題,理論和實際我都寫出來,我的命題有沒有問題給看的人自己判斷
補貼政策需要落日才是我的主張
至於評估我覺得沒有必要,沒競爭力就如同突然面對失業,先領失業救濟金(補助),但不能領一輩子,失業救濟金很難評估誰會失業的好嗎(拿失業救濟金當例子可能沒很恰當,但大概就是這樣在現實面執行)

還要拿政治觀點我就不奉陪,要拿政策怎處理我才奉陪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blockquotelephant in the roomic wrote:
這本來就是兩件事好嗎...(恕刪)

你的立場我理解了,大概就是想將問題侷限在你的經濟層次上,那麼,即然談的範圍不同,也就可以結束這段對話了。

不過,同樣是學經濟的,我想對這件事作個總結,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接不接受你自己評量。

首先,我對於學經濟這件事是非常愉快的,愉快的原因不是在鑽研各學派,去談模型,我不走學術,那離我的世界太遠,我所獲益的,是經濟學的思考方法,不是吊書袋的賣弄學問,去比較誰在這方面比較行,就像我前面說的,書念的多又怎樣?比賺錢,郭台銘中國海專畢業而已不是嗎?

我以為,一個理想的,不只是從事學術的人,都要用各種面向去討論一個議題,而不是只在自己的圈圈打轉,正面的,反面的,微觀的,巨觀的都要去了解,當然,這其中有些資訊我們要去過濾,而過濾完之後有了你的看法,並勇於提出你的看法,當然,這中間可能會有許多人來挑戰你,好一點質疑你的想法,你可以反思自己的理論,差一點的,就只會漫罵揶揄,這也是我在此板遇到的處境。


回到正題,我覺得一篇好的論述,應該要由各種方向去貫穿你的主題,

譬如說以下這篇,他藉由糧食,技術°°等等的自主化喪失,來說明現在台灣問題不是不夠自由化,而是不當自由化的結果,其中,也小小提到了比較利益法則,

取其中一段
“上述衡量國家經濟自主性的指標,反過來不也說明台灣經濟的高度開放程度?顯然台灣今日的經濟轉型失敗絕非因為開放不夠,而是不當開放的結果。姑且不論歷史因素,統治菁英誤用經濟學理以及貧乏的現代化想像是釀成國家經濟失敗的主因之一。經建官僚動輒引用「比較利益」原則來強調產業集中化與自由貿易的益處,殊不知比較利益只是國家間相對成本結構的差異,台灣高科技業的成本優勢很大部分來自政府在融資、土地、環保、稅收與人才的惡性補貼。這些惡性補貼造成整體資源往特定產業傾斜,表面上形塑出高科技榮景,實際上扭曲的資源配置導致嚴重的無效率。經濟學理中的「貿易移轉效果」,明確指出扭曲的比較利益很可能讓國際經濟整合成為一場「弊大於利」的經濟災難。迄今台灣參與國際經貿的結果,很不幸地驗證這項理論的預言。


作者是倫敦大學的經濟博士,全文連結:
大國操弄下的經濟


再譬如以下這篇,彭明輝先生整理吳建輝博士(國際法)的文章裡面則提到

“   最典型的爭議就是一邊有新自由主義對自由貿易的高度擁護,另一邊有諾貝爾獎得主Paul Krugman的戰略貿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後者是對新自由主義的貿易理論最大的反論。雖然很多經濟學家警告:妄用戰略貿易政策會傷人七分自傷三分。但是因為被扶助的廠商惠獲利,因此我的政治警覺告訴我:Paul Krugman的戰略貿易政策才是在現實世界裡會被執行的策略。

       即使擱置Paul Krugman的理論,提倡自由貿易的理論都還是隱藏著很多現實世界裡不一定會實現的前提假設,使得自由貿易理論上的好處在現實上可能變成壞處。        關於這些自由貿易在理論與現實上的差距與可能的傷害,我一直覺得大陸遠比台灣有更高度的警覺和敏感。台灣則太一相情願。”

全文
服貿法制,經濟及國安問題

則是由不同的看法來點出服貿的問題。談到自由貿易不是只有李嘉圖,還有克魯曼。

最後,我想再引用一次這句諺語,

elephant in the room

房間裡明明有一頭大象,就像中共分明用政治利益來交換台灣經濟利益一樣,更甚者,他們的的經濟利益也有可能擺在更長期的戰略位置而非讓利,而我們不談,不代表他不存在,

只是贊成服貿的人集體忽視他而已。





此板回應到此,以後就不贅言了,感謝。
這個問題我簡單用一個例子說明一下

問的是退燒藥是不是可以退燒
幹嘛回答這麼多
只是要症狀消除
幹嘛要求把病醫好
把病醫好不是要討論的重點
退燒藥就是可以退燒

個人看法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