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4112 wrote:筆誤的機會很大 我想也是,台灣記者真的太混,而且這機種就是我之前貼過MHI Vestas V174-9.5MW彰芳552MW分成100+452兩年 = 9.5(10+47) = 541.5MW西島48MW = 9.5*5 = 47.5MW總共62隻無誤.
搶下離岸風電併網容量卻將整座風場委外興建 台電:降低開發成本台電離岸二期風場將委外建造。去年台電通過能源局遴選、取得300MW併網容量,如今則選擇透過招標方式要將整座風場委外興建,待風場建好5年後再接手。台電這招我真的看不懂,當初遴選就是要挑出有能力的開發商,結果拿到容量後卻想外包處理?? 這是打臉經濟部嗎?! 而且之前台電不是野心勃勃要開發澎湖離岸風場?難道也是個外包計畫?
達德的貸款案底定了,公股銀行並未參與.據了解,達德能源近700億元的離岸風電聯貸案日前完成籌組,最後確定由中信、國泰、富邦、玉山等四大民營銀行,和三井住友、德意志等外商銀行共同籌組,原本參與此案、甚至出任管理銀行呼聲甚高的龍頭銀行台銀,則確定不加入籌組陣容。
貸款細節出來了. 19家銀行中外銀高達15家.德商wpd達德能源宣布完成雲林允能離岸風場的742億聯貸案,成為台灣首座大型離岸風場(500MW以上)專案融資範例,也是目前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此案共有19家國內外銀行、3家出口信貸承作。不過本土都是民營銀行,國營鑒於風險未加入。此案融資期限為18年(2年工程+16年還款)。該風場總興建金額達新台幣940億元,等於將近7成9是借貸,其餘是達德與股東自行出資。此融資團隊包含19家銀行及3家出口信貸機構。包括有國泰世華、中國信託、玉山及富邦4家本銀,法國巴黎、德國商業、新加坡星展、日本三井住友等15家外銀。此案融資742億,有54%屬於出口信貸擔保部分,年利率為1.7%,(無擔保)專案部分占46%,年利率拉到3.4%(但風險貼水利率僅為2.5%),這比起去年上緯的海洋風電專案融資187億利率還低0.2%左右。達德解釋,允能風場規模大,借款金額多,以價制量,且母公司還款能力強,可談到比較優惠利率。
stunmaker wrote:現在是2019年六...(恕刪) 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力持續擴大,連新創公司對中國的投資也受影響。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所創辦的核能應用公司泰拉能源(TerraPower),因為美國政府對中國貿易的新規範,因而放棄與中國國企的合作計畫。報導指出,TerraPower 是一家核能應用企業,由 Bill Gates 擔任董事長。但該公司管理人士對媒體表示,在當前美國政府的限制情況下,其合作計畫遇到了障礙,所以不得不放棄與中國核能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既定協議。而目前正在為其技術的早期試驗,再次尋找新的合作夥伴。TerraPower 是在 2017 年與中國核能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將在北京以南建造一座實驗性的核反應爐。但是,Bill Gates 在上週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面對美國政府所提出的新限制,TerraPower 不太可能執行其計畫。報導進一步指出,TerraPower 目前不確定將與哪個國家合作進行技術試驗。而實驗技術的計畫是將退化鈾用做核子反應爐的燃料,以提高安全性,並且降低成本。TerraPower 的執行長 Chris Levesque 也指出,目前公司正在進行重整中,並且希望能找到另一個合作夥伴。美國能源部在 2018 年 10 月表示,由於美國製造的技術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宣布新的限制內容。對此,TerraPower 的聯合發起人、該公司的董事長 Bill Gates 則是在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美國目前限制內容過於嚴格,不允許在美國境內建造新的反應爐原型,因此才在 2017 年 10 月份開始與中國國企進行合作。如今又因為中美的貿易摩擦而限制相關技術的輸出,使得公司不得不再尋找其他的合作夥伴。
經濟部規劃3階段開發離岸風電,不少開發商對第3階段區塊開發躍躍欲試,能源局長游振偉向中央社記者表示,原先規劃2026年至2030年每年釋出1GW,但有開發商反應希望可以一次釋出,以便長期規劃,經濟部近期將邀集相關政府機關及開發商討論相關做法,爭取在第4季公布具體規定。不過,游振偉表示,為延續第2階段國產化練兵結果,第3階段勢必也會有國產化要求,將視第2階段落實情況評估擬定。經濟部在第2階段遴選時列入國產化要求,依併網時程有不同要求,獲選廠商中,以CIP所負擔國產化程度最高、且併網年度最為零碎,分別在2021、2023及2024年有100MW、452MW、48MW要併聯,CIP台灣區開發長許乃文表示,整個風場的專案融資不太可能分開做,因此希望能在今年底前到位,但以目前國產化要求所帶來風險,是否能取得專案融資,將反應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所面臨的最真實考驗。CIP風場在2021年併聯部分須滿足10項國產化要求,去年提出產業關聯計畫已通過經濟部工業局審查,CIP規劃在今年8月提出2023及2024年併網共500MW的國產化計畫。許乃文說明,2023及2024年分別有21項及27項國產化要求,主要集中在風機零組件、海事工程、海纜等項目,其中在海事工程大約都已確定廠商,除先前已宣布由台船環海負責風機運轉及安裝工程之外,本月份預計再正式與其他2家廠商簽約。但在風機零組件及海纜部分,許乃文坦言難度較高,尤其海纜風險高,「保險理賠有90%都在海纜」,先前邀標發現台廠因前期投資金額太高,意願不高,而已具經驗的他國業者則會考慮到市場需求,「即使5GW整個給他也不見得願意來設廠」,成為一大難關。國產化要求也間接影響到專案融資風險,許乃文指出,台廠缺乏經驗,交期及信用風險本就較高,更遑論初期價格也隨之墊高;此外,國產化要求程度越高,就會與外國出口信貸支持的條件呈現「死亡交叉」,例如CIP風機採日本與丹麥廠商合作,但可能為了滿足台灣國產化要求,而無法符合這兩國的出口信貸要求,「偏偏台灣本土銀行都希望有出口信貸擔保才願意跟進」,使開發商面臨兩難。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部長沈榮津已經要求全力支持離岸風電國產化如期如質執行,工業局當初擬定國產化要求時,也都確認國內相關業者有高度意願;經濟部已注意到CIP面臨問題,會盡快與業者討論瞭解狀況,若是國內企業無法配合,工業局會協助整合,若涉及金融體系問題,也會幫忙協調,務實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