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台灣真正的歷史,大家要知道的紀錄片,不要聽民進黨胡說八道.

chemistrysgh wrote:
而日據時代皇民化改名(恕刪)

817比500開心嗎?台灣贏來20年甚至更久發展空間
搞不好.大陸改朝換代.習皇再活也不過10年.
不嘴砲.很多歷史像discorvy.HBO.我退休比較閒
太多經典歷史記錄片.不是一兩部拐瓜列棗.歪曲史實就能欺瞞世人
一夕生出數十國.不是不可能.我們................樂觀其成


我是台灣人
herblee wrote:
界碑上的漢文 ? 是不存在的
依據 故宮博物院的 學術季刊 , 條約說要有界碑 , 故宮所藏之 滿文《黑龍江流域圖》也有畫圖劃上界碑
但實際上 卻是 當地找不到石材 , 所以根本沒有刻
碑都不存在 , 虛擬只畫在圖上,虛擬只寫在條約之界碑上的漢文? 當然"實體"也是不存在的

網路僅下載得到如閣下擷圖所示研究提要,具體內容不詳。

提要首揭:本文探討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黑龍江流域圖》,就是以康熙二十九年視察的邊界報告和輿圖資料為基礎,為編修《大清一統志》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繪製而成。
另述及,「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黑龍江將軍接到工部寄來的碑文形制大小及碑刻文種等具體指示」,碑刻文種的文種為何,作者有著墨嗎?

假設界碑囿於當地覓無適當石材以立碑,不存在
因為界碑不存在推論漢文本也不存在,碑刻文種怎麼被失蹤了?

依華人百科,漢文本有三,其中”清實錄著錄漢文本”包含《大清一統志》,而刻碑漢文則是大學士徐元文根據《實錄本》潤色寫定的”徐元文漢文本”。

回文論證有二:尼布楚條約漢譯本是否數百年後始成?清朝有否自稱中國?
其餘閣下高論之”滿文”由來、”大清”意涵…、明太祖遺訓…,恕無能亦無暇參與討論。

29x5x5x2 wrote:
1927年就爆發國共內戰了,台灣確實在日本時代

就樓主搞不清楚!!
討厭或喜歡中國是一回事,純屬每個人的自由與信念,不管同意與否,皆予尊重,但片面解讀或扭曲歷史以遂行個人目的又是另一回事.....
清朝當時對外自稱,不管是大清,中華,中國都使用過,而且使用在與各國所簽署的合約,且明確的定義了清朝人即中國人,大清政府即中國政府。
尼布楚部份樓上仁兄既然回覆了,這就不多做說明,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在條約的內文很明確的寫了中國中國人

嫌這個定義還不夠清楚 ?那好吧,來看看1844年跟美國阿公簽的望廈合約怎麼寫抬頭的...中華大清國,夠清楚了吧!
中美望廈條約

借用樓上仁兄的圖,中英中法合約,清政府即中國政府。


中英緬甸條款

中萄北京條約

沒有尼布楚界碑!!那1885年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後的中越界碑行嗎?
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

中英天津條約
中美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
中俄天津條約
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
不管你願不願意,接不接受,清朝就是在中華民國誕生之前就定義跟使用了中華,中國,即使在宣統的退位詔書上也是清楚的寫著,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扯完了中文換來看看阿兜仔是怎麼稱呼清朝的!
1、俄國:Kита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2、英國:Empire of China
3、美國:Ta Tsing Empire,The Chinese Empire
4、法國:Chine,Empire de Chine
5、葡萄牙:China
6、德國:China,Chinesisches Reich
這其實好像也沒什麼好說的.....
曾經國際上承認的是中華民國繼承了China,現在國際上認可的是對面的阿共繼承了China。
我雖然認可跟支持脫中建國,不代表我會否定血源跟文化關連,更不會扭曲跟醜化歷史來遂行目的,既然國際承認的中國法統是左岸的中共,台灣在國際上一個中國原則的大帽底下跟中國也是糾纏不清,倒不如轟轟烈烈大幹一場在國籍上跟中國這2字徹底切割,看是要正名或改名都行,反正有人說中共不會打,不敢打,沒能力打,就算打也會有美國幫台灣打,況且現在不是號稱美台關係最好的時刻!!!那就大大方方的幹啊!怕什麼?趁我還有幾年才除役,就在我們這代把這問題解決別把問題留給下一代,吵吵鬧鬧嘴砲二三十年了結果還是停留在嘴砲的階段...呿

坦克人確實是當年...不...應該說至今64事件最令人震撼的畫面之一,仁兄PO這張照片的用意是要暗示我們直接聯想到被碾壓成一坨的屍漿
還是要我們別傻傻的被媒體照片給帶風向,要發揮實事求是追根究底的查案精神...
然後找到這段當年的影片.............

猛然驚覺哇靠...原來他沒死,我們被屍漿的照片唬攏了30多年
是呀!!都沒死一人.下面的圖.北京現場.有點驚悚.要收藏的請快.要不然又要被和諧了

64照片64照片








我是台灣人
aber0621 wrote:
哇靠...原來他沒死,我們被屍漿的照片唬攏了30多年

猶記得當年中時聯合在六四事件後
大幅轉貼所謂現場照片,
其中有幾張在泥巴路中央
一灘模糊肉塊混雜著衣飾。
圖解說是當場被坦克壓死的人,
繪聲繪影的。
當年看得是義憤填膺,
如今想來大概又是有心人的擺設,
畢竟類似手法這些年來已經屢見不鮮了。
Joseph.Yang wrote:
提要首揭:本文探討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黑龍江流域圖》,就是以康熙二十九年視察的邊界報告和輿圖資料為基礎,為編修《大清一統志》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繪製而成。
另述及,「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黑龍江將軍接到工部寄來的碑文形制大小及碑刻文種等具體指示」,碑刻文種的文種為何,作者有著墨嗎?

假設界碑囿於當地覓無適當石材以立碑,不存在
因為界碑不存在推論漢文本也不存在,碑刻文種怎麼被失蹤了?

依華人百科,漢文本有三,其中”清實錄著錄漢文本”包含《大清一統志》,而刻碑漢文則是大學士徐元文根據《實錄本》潤色寫定的”徐元文漢文本”。
(恕刪)


如標題 "台灣真正的歷史"
Joseph.Yang wrote:
是嗎?如此說來,美國人歐立德(Mark C. Elliott,新清史學派學者、哈佛大學漢學家及亞洲歷史教授)的一長串頭銜可以拔掉了?
維基上載有,拉丁和滿文本的條約還規定要使用拉丁文、俄文和「中文」(包括漢、滿、蒙三語)鐫刻界碑,翌年碑成,一面是拉丁文和俄文,另一面則有滿、漢、蒙三種文字。
所以,界碑上的漢文不是在締約隔年而是幾百年後補刻上去的?


界碑 是如何 轉移為 "碑刻文種等具體指示 "? 看不懂?
無論 "碑刻文種具體指示 " 為何 ? 都無法改變 沒有界碑 的事實

因為界碑不存在推論漢文本也不存在,
這不是推論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沒有碑上面的文字是要刻在那裏?
完全看不懂 ?
碑刻文種怎麼被失蹤了?
因為整句話 失蹤 了一些"字"
這句話" 碑刻文種具體指示 " , 是指示要刻那一種文字
並不是有一種東西叫做 "文種"? 被寄到 黑龍江
黑龍江將軍接到工部寄來的該指示 , 當然可能是口喩 ? 可能是 寫在文書 ?
但這些都不是碑文

aber0621 wrote:
清朝當時對外自稱,不管是大清,中華,中國都使用過,而且使用在與各國所簽署的合約,且明確的定義了清朝人即中國人,大清政府即中國政府。

如果清朝當時對外自稱什麼 ? 就都是國家名稱嗎 ?
更怪的是 國號 不是應該只有一個 嗎? 有這麼多嗎 ?
皇太極於1636年稱帝,國號為大清 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daicing gurun
皇太極 給朝鮮的國書 自稱是 daicing gurun i han(大清國汗)

大清ᡩᠠᡳᠴᡳᠩ到底 區分成幾個國家 ???
ᡩᠠᡳᠴᡳᠩ 就不是漢文 , 和中國有什麼關係 ???
況且 大清之前稱 大明為 Dulimbai gurun「中央之國」中國 ?
到底 那一個才是 中國 ?

大清非中國 , 如果殺光漢人?武力攻陷中原地區稱"汗 ᡥᠠᠨ"( ᡥᠠᠨ明明唸han , 漢字卻翻譯為"帝") , 就能自認為是"中國" ? 如果這種邏輯能夠成立? 那麼日本在二戰也攻入北京南京 , 那麼 日本也能自稱為是"中國" 嗎 ?

借用 魯迅 說過的
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朮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時咱們中俄兩國的境遇正一樣,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為什麼中國人現在竟來硬霸元人為自己的先人,彷彿滿臉光彩似的,去驕傲同受壓迫的斯拉夫種的呢?

倘照這樣的論法,俄國人就也可以作“吾國征華史之一頁”,說他們在元代奄有中國的版圖。
(俄羅斯也能自稱為是 中國 了! )
蒙古人對於漢族和對於俄羅斯族同樣都是征服者,如果拿成吉思汗和他子孫的征服來自豪或炫耀的話,那麼俄羅斯人更有資格發言,因為他們被征服得比中國還早。

“幼小時候,我知道中國在'盤古氏開闢天地'之後,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歲,又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所謂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裡,因為要查一點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羅思',侵入匈、奧,還在征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

我久不看現行的歷史教科書了,不知道裡面怎麼說;但在報章雜誌上,卻有時還看見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過去,原沒有什麼大關係,但也許正有著大關係,而且無論如何,總是說些真實的好。 ”(《隨便翻翻》見魯迅《且介亭雜文集》)

魯迅後來還說過:“拿破崙的戰績,和我們什麼相干呢,我們卻總敬服他的英雄。甚而至於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隸,我們卻還恭維成吉思汗。”(《那破崙與隋那》見魯迅《且介亭雜文集》)

魯迅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滿清之於中國,殺盡了漢人的骨氣廉恥;再輔以殘酷的文字獄和高壓的民族歧視政策,以數百年之力打造一個奴性十足的奴隸民族是事實具在的歷史。

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

滿洲人以異族入侵中國,講歷史的,尤其是講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殺害了,講時事的自然也被殺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間,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來說話了。 ”

清朝雍正帝在其親自編纂的《大義覺迷錄》(後被乾隆下命全國銷毀)中表示:
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國人對 自己被征服的地位全然不知 ?
我打不過你就加入你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aber0621 wrote:
尼布楚部份樓上仁兄既然回覆了,這就不多做說明,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在條約的內文很明確的寫了中國跟中國人。

中國在此 是地理名稱 , 不是國家名稱
中國人 是中國 這塊土地上的人嗎 ?
還是會變形的中國 ?
領土大小變來變去 ? 打不過你就加入你 ? 認同一個侵略你祖先的土地 ? 認同殺害你祖先的敵人 ?
都領美國護照 ,宣誓效忠美國, 仍然是"中國人"??

aber0621 wrote:
嫌這個定義還不夠清楚 ?那好吧,來看看1844年跟美國阿公簽的望廈合約怎麼寫抬頭的...中華大清國,夠清楚了吧!
中美望廈條約
借用樓上仁兄的圖,中英中法合約,清政府即中國政府。

中華 是那一個國家 ? 中國 是那一個國家 ? 大清 是那一個國家 ?
這樣多得 漢文名稱 只代表一件事 , 這些名稱都不是原版的 『 ᡩᠠᡳᠴᡳᠩ 』
漢字 全都是 翻譯 , 沒有一個字 能完整翻譯 , 才要用這麼多 "名稱"?仍然無法描述 『 ᡩᠠᡳᠴᡳᠩ 』為何 ?

這麼多 漢字 翻譯 ? 不是如同 "盲人摸象"
摸到象腿 說柱子 , 摸到象鼻 說軟管 ,摸到象牙說牛角 , 摸到象尾說是"蛇" , 摸到象肚說是"大鼓" , 摸到象耳說是"扇子"

清朝雍正帝在其親自編纂的《大義覺迷錄》(後被乾隆下命全國銷毀)中表示:
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
您說 清政府即中國政府
雍正 的 我朝(是清政府 還是中國政府? )入主中土(中國(大明國)) ,君臨天下(地球?) , 它自己不混亂嗎 ?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國人對 自己被征服的地位全然不知 ?
我打不過你就加入你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aber0621 wrote:
不管你願不願意,接不接受,清朝就是在中華民國誕生之前就定義跟使用了中華,中國,即使在宣統的退位詔書上也是清楚的寫著,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若依據退位詔書 ?
由大清帝國宣統帝退位詔書上的文字可清楚知道 ,這份退位詔書只是一份有交換條件性質的[內政租約]。
這中華民國政府以每年繼續供奉給大清帝國皇帝各四百萬兩白銀作為交換條件 ,讓清帝國皇帝不再攝政 ,成為虛位元首 。
中國民國 自1911開始 ,主權者屬於虛位性質存在 ,並不曾轉移或消滅 。
至今 ,沒有任何政府向大清皇帝供奉每年四百萬兩白銀的租金 ,因此任何自稱中國政府的人 ,別說主權 ,連合法的政權使用權都沒有被清帝授予 。

aber0621 wrote:
扯完了中文換來看看阿兜仔是怎麼稱呼清朝的!
1、俄國:Kита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2、英國:Empire of China
3、美國:Ta Tsing Empire,The Chinese Empire
4、法國:Chine,Empire de Chine
5、葡萄牙:China
6、德國:China,Chinesisches Reich
嗯這其實好像也沒什麼好說的.....

China 就是 "瓷 器" , 生產 瓷器的國家

aber0621 wrote:
曾經國際上承認的是中華民國繼承了China,現在國際上認可的是對面的阿共繼承了China。
我雖然認可跟支持脫中建國,不代表我會否定血源跟文化關連,更不會扭曲跟醜化歷史來遂行目的,既然國際承認的中國法統是左岸的中共,台灣在國際上一個中國原則的大帽底下跟中國也是糾纏不清,倒不如轟轟烈烈大幹一場在國籍上跟中國這2字徹底切割,看是要正名或改名都行,反正有人說中共不會打,不敢打,沒能力打,就算打也會有美國幫台灣打,況且現在不是號稱美台關係最好的時刻!!!那就大大方方的幹啊!怕什麼?趁我還有幾年才除役,就在我們這代把這問題解決別把問題留給下一代,吵吵鬧鬧嘴砲二三十年了結果還是停留在嘴砲的階段...呿


"中國" 一詞雖然古已有之, 但通常是指周天子的京畿之地 , 國中之國 , "中央之國" , 有別於分封出去的"諸侯國"。
河洛 才是 "中央之國" 的語言
滿清 是以異族入主中原 , 以夷狄之君主中原之事 , 想借由 漢化去合理 其 異族統治 ? 滿清晚期才開始自稱"中國"。 這個中國是 "偽標" 品, 借由武力征服中原的土地 , 借殼上市罷了 !
如果這種邏輯能夠成立 ? 日本於二戰期間同樣 武力侵入 中國地區 , 佔領了南京北京 ! 那麼 日本 不是也能自稱自己為是 "中國" 了嗎 ???
比起 傳承自河洛話有數千年歷史的台語, 只有 400年的 北京滿韃語 正是"方言"無誤

在"中國" 那塊土地上 所 亡佚的不只是 語言
千年傳承的 正體漢字 也變成了 简体 ?
三國的吳服 , 唐裝 髮髻 ,宋朝的茶道在中國早已失傳 , 要到日本才看的到
唐代木造建築在中國早就看不到了 ,但是 日本還能看到 鑒真在754年東渡 所建的唐代寺廟,唐招提寺/とうしょうだいじ
世界最大現存唐式木構佛寺建築,要到日本才看的到。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在728年大筆投資興建"東大寺",雙層屋頂的「寄棟造」よせむねづくり式,就是宋代四阿頂 , 唐代廡殿頂(阿房、阿殿) 重簷廡殿頂造型。 距今約有1,200餘年的歷史。

更別說 三砸孔家店 , 本質以馬克思列寧侵略文化的信徒 , 早就不是孔孟王道行仁義的中華文化 ? 卻在全球設立"孔子學院" 大做政治統戰 ?
孔子地下有知 , 自己的孔丘被掘 卻被利用來統戰 ? 應該會大罵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也會罵 明知為"偽標"中國 , 卻附和 統戰說法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瀝瀝囉囉工歸甫...拿一個18世紀才成型的現代國家概念硬要套在17世紀初就建立的王朝...竹篙裝菜刀隨便兜喔...講的還很義憤填膺
漢語古代「國」的涵義類似但不等同於現代觀念中的「國家」,而「國」與「家」在最初是有區分的[3]。如《周易》:「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國」從部落聯盟的氏族土地,至商周成為對其諸侯封地[4][5][6]。秦漢以後以一國而統天下,由於儒家文化強調「家國同構」,家又指家庭、家族,從而形成了「家」「國」並提的條件,「國家」指一國的整體,如西漢劉向《說苑》:「苟有可以安國家,利人民者」,《明史》:「國家正賴公耳」。但是中國古籍中出現的「國家」指由某個姓氏家族形成的王朝[7],並非近代民族國家的觀念。在西學東漸時,才用「國家」一詞附會西方的state[8]。

在英語中,國家(country)是指一個涵蓋一定範圍的土地且具有政府的政治實體,此政治實體可能是獨立的主權國家(sovereign country),也可能是某個主權國家的一個區域[9]。

喬納森·哈斯概括了兩種國家起源的模式:一種是衝突論,認為國家的產生源自於解決社會分層制度中的內在衝突的需要;一種是融合論,認為國家的出現是社會協作的需要。[13]

哈斯總結了國家產生的途徑,主要有三種:

國家的演進是在環境限制和頻繁戰爭中進行的
國家的演進是在大量基本生活資料要求輸出和交換的基礎上進行的
國家是在大規模水利灌溉工程中演進的
馬克思主義則認為國家是在原始社會晚期私有制產生之後才出現的,之前只有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公社。根據對古代歐洲和中國的考古學和人類學的一些研究,氏族公社向國家的過渡有兩種模式:直接從氏族社會中演化形成;從氏族社會解體後出現的酋邦中演化形成。[14]

維基-國家

論「近代國家」概念
「國家」一詞顯然有廣、狹二義:廣義的「國家」泛指歷史上所出現的種種人類政治組織形式,而狹義的「國家」則特指直到近代才在西方出現的某種政治組織形式。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就字詞史而言,「國家」(state, Staat)一詞,乃是直到近代才出現於政治與法學論述中的,並且是經過相當長的淘汰過程,才逐漸由許多互相競爭的語彙中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一般之所以認為我們可以用「國家」一詞泛指歷史上所出現的種種人類政治組織形式,認為只要加上某些前輟(如「中國古代」、「西方中世紀」「希臘城市」等等),便可以區分開各種極為不同的人類政治組織形式,固然有語言使用上的經濟考量,但更重要的理由似乎是假定
了「近代國家」體現了人類政治組織的共同「本質」或「原型」。而當我們將「國家」一詞運用於其他歷史時期的各種政治組織形式時,也就必須隨時記住這一點,才不致造成不必要的概念混淆。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區分開「國家」概念的二種不同使用:(1)特指「近代國家」的歷史概念(historischer Begriff)與(2)泛指歷史上所有政治組織形式的超歷史概念(類概念〔Gattungsbegriff〕)。其次,必須先釐清的一點是:對於體現於「近代國家」的國家概念的探討,不完全是根據「字詞與概念史」(Wo r tu n d B e g r i f f s g e s c h i c h t e)進行的,而主要是依據「結構史」(Struckturgeschichte),亦即近代國家概念所指涉的政治組織形式的「結構」進行的。
最後,由於「近代國家」乃是西方近代歷史的特殊產物,並且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逐漸形成的,因此,要掌握近代國家的本質,非得由近代國家的興起過程著手不可。由於「國家」基本上是一個「歷史的概念」,而歷史概念的建構,勢必得採取韋伯所說的「理想型的概念建構」(idealtypische Begriffsbildung)的方式進行。
論近代國家概念-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張旺山

一個近代國家的形成一定有其演進的歷史脈絡,包括氏族公社或是族群間(古代的"國")爭伐與融和,現在的領地也不會一定是永遠的領地。
以英國為例,現在的英國領土是過去的幾百年中多次合併的結果。在10世紀時,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1284年,威爾斯公國被英格蘭控制[27][28],直至1535年成為英格蘭的一部分[29][30]。1603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兩國成為共主邦聯[31][32],1707年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33]。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1169年至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併,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34]。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35],而北愛爾蘭則仍由英國政府控制,英國國名也在1927年改為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36]。而愛爾蘭自由邦在《英愛條約》明確地排除了成立共和國的可能。它所提供的是作為大英帝國(現稱大英國協)一部分的自治領地位,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平級。而後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又分別獨立建國出去,如同外蒙古自中國獨立出去建國。
維基-英國
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 在《資治通鑑》記載的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中國」一詞至明朝末期,已經有著約3000年的使用歷史,該詞最早是一種地域專屬名稱,專指中原地區。秦漢時將整個天子統治的疆域都稱為「中國」[《漢書·溝洫志》:「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後漢書/南匈奴列傳79券》「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後來隨著大一統思想的發展和鞏固[註 1],「中國」一詞逐漸成為正統朝代的標誌性稱呼,例如宋金對峙時期,金朝為表示正統,往往自稱「中國」。

1260年,忽必烈稱帝,自立為第五代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取儒士劉秉忠建議,取《周易》「乾元」之語定漢文國號為「大元」,改蒙古語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大蒙古國[4],定都於漢地大都[5](今北京市),建立元朝。是為薛禪汗。忽必烈建號「中統」,意即「中原正統」[8][9]。宣佈新王朝為繼承歷代中原王朝中華正統王朝[11],史稱元朝,忽必烈即元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元世祖。1279年元朝攻滅南宋,統治全中國地區,結束自窩闊台攻宋以來40多年的蒙宋戰爭。
各元朝統治者亦以歷代中原王朝的繼承者以及「中國」、「區夏」和「華夏」自居:

「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仰惟祖宗應天撫運,肇啟疆宇, 華夏一統。」

「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

清朝以前,「中國」兩字並不曾被作為任何某一個朝代的專屬名稱。自清入主中原取代明朝以來,清政府以中華正朔自居,開始以「中國」稱其全部統治區域[17]。
清順治時期的政治文書中出現了將整個清朝統治區域稱為「中國」(滿語: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轉寫:Dulimbai Gurun)的用法。
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國體意義上的「中國」首次正式出現在國際法條約文件上[19]。該條約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按照國際法原則、以對等方式談判達成的平等條約,也被指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另外,條約中的「中國」指蒙古和中國東北在內的整個清朝統治地區[20]。
除了在近代條約上使用「中國」,明確以現代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則是在1909年中國的第一部成文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中。該條例採用「血統主義」來確立國籍法的原則,條例中申明:[23]
凡左列人等不論是否生於中國地方均屬中國國籍
生而父中國人者;
生於父死後而父死時為中國人者;
母為中國人而父無可考或無國籍者。
條例中的「血脈」包括中國的滿、漢、 回、蒙等民族,當中提及的「中國」一詞在晚清與歐洲列強交涉過程中,擁有了現代主權國家的含義[24],且逐漸成為大清身為一個主權國家對內外的名稱[25]。現代的「中國」概念,正是來自於清朝所塑造的中國觀[20]。中華民國成立後,其國號簡稱為「中國」,從此「中國」成為廣泛使用的具有現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隨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為「中國」[26]。
歷史學家葛兆光認為,在對「中國」這個涉及理論和歷史領域的研究中,有三點特別值得重視[27] :
歷史意義上:「中國」是一個移動的「中國」,因為不僅各個王朝的分裂與統一是常有的事情,歷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空間邊界更是常常變化,因此不必以現代中國的政治邊界來反觀歷史中國,也不必簡單地以歷史中國來看待現代中國。
文化意義上:中國是一個相當穩定的「文化共同體」,這是作為「中國」這個「國家」的基礎,尤其漢族中國的中心區域是相對清晰和穩定的,經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文明推進之後的中國,具有文化上的同一性。至少在宋代起,中國已經漸漸形成了一個實際的而非「想像的」「共同體」。
政治意義上:「中國」常常不止是被等同於「王朝」,也不是在指某一家「政府」。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說」:「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五族共和的思想擴大中華民族的涵義,進而前朝大清帝國境內的其它民族,而漢族則為中華民族的基幹和主體,中華民國國旗也從十八星旗改為五色旗[50][51][52]。五族共和的思想孫中山於三民主義中提倡將漢、滿、蒙、回、藏五族歸成一個中華民族,其根本意蘊是要以漢族爲主體融合同化中國境內其它少數民族,形成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
孫中山之中華民族思想的三民主義最終於1946年,被「制憲國民大會」列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規範了中華民國的憲政基礎,且中華民國憲法之第五條:「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與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更是彰顯了孫中山在其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思想 。
中國王朝的定義經歷了從「王朝國家」到「現代國家」的轉化,自19世紀以來由於民族危機加深,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最終取代了中原王朝國家的觀念[2]。
不論是滿人(金朝及清朝)或是蒙族在王朝統治期間仍以中國法統繼承者自居,也使用了或是自稱了「中國」這個詞,形成了中國法統的承傳與沿續,最終滿蒙也融入併入了中華民族成了其中之一員。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不管你願不願意,接不接受,清朝就是在中華民國誕生之前就定義跟使用了中華,中國。
wikiwand/元朝
中華民族
元清非中國論
中原王朝
尼布楚條約
China的由來說法眾多,別單單把它簡化為瓷器嘿...
China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或者德語)、Chine(法語)、Kina(瑞典語)、Cina(讀作chi'na在印尼語和馬來語、讀作chi'no在爪哇語)、Sina(現代拉丁語)或其變體。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秦」、「契丹」、「絲」、「赤那」等,以往也被認為是「茶」和「昌南」。

明朝末年傳教士衛匡國認為,China、Chine、Kina、Sina等詞彙來自「秦」的音譯。這裡的秦不僅指秦朝,而且也指西周和東周時期的秦國。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秦人通過當時的玉石之路來與西方人進行貿易往來。這一稱號用在中古波斯語為(چین Chīnī),其源頭是梵語चीन(Cīnāh),[90]而現代語言中的China是由16世紀葡萄牙探險家使用並由此衍生的。[91]

據說,中國在古印度語梵文是cina(佛典翻譯為支那)、chinas,在希臘語是Sinai、Serica,在古拉丁語是Sinae。但古印度人和希臘羅馬人的「cina」等詞究竟何指,目前沒有定論。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有學者認為「cina」是指西周的秦國,(衛匡國 Martini.Martin,1614-1655),但也有學者認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為赤那之地的音譯(意思是狼)。「cina」更可能為古印度人對東方國家的稱呼而不是特指中國。
中國的稱號
北京滿韃語本來就是中國眾多的地方方言或是族語之一,是被中華民國政府遴選出訂為官方語言稱之為國語,你是那裡人啊!這點常識居然會不知道?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次年2月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具有入聲。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20年,京國之爭後,由「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確立了「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即「新國音」,並開始在全國學校推廣[19]。
1932年之後的國語廣播,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的形式,各地的國語標準一致化。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即源於這個時期的國語系統。[20]
中華民國國語
至於中華文化正統,不要問我,去問現在當政的民進黨政府,是誰在一系列去中化、去孔化的
孔子後裔孔繁晉:蔡英文上任後未曾祭孔
曾經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被認定為中華文化唯一正統,畢竟清末民初時的一些儒學大師幾乎都跟著國民黨撤來台灣,沒走留在大陸的在文革時被弄的不是死就是殘,再加上從北京故宮捲了一批幾乎是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古物來台灣,日韓那時也是戰後百廢待舉的情況根本沒餘力爭這個,而中國,沒事搞了個文革...1967年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家熊十力遭抄家、批判。他對於紅衛兵的行為感到悲憤不已,不斷給中央領導寫信抗議,他獨自一個人在街上和公園裡自言自語:「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1968年5月23日,因反對文化大革命絕食患病,逝於上海虹口第一醫院。
國民黨撤退來台後也沒閒著,1967年7月28日,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現名為中華文化總會)發起大會,及孔孟學會在台灣和海外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所以在當時國際上幾乎沒人會質疑中華民國的中華文化法統。為什麼我會說「曾經呢!」,近幾年在綠朝執政下去中國化的思維影響......諸多不及繁載...連孔孟學會都被要告囉,風傳媒 王君瑋2016年11月7日 民進黨立委何欣純、李麗芬今早召開記者會指出,位於台北市南海路45號,占地約600平公尺民間團體「中華民國孔孟學會」 自1960年代設址在教育部所屬教育廣播電台房產,無償占用教育部房舍至今超過半世紀,期間也未繳水電費。教育部長潘文忠承諾,要求孔孟學會立即歸還國產,若年底孔孟學會沒依法騰空就要提告。
既然台灣不要不爭,那別人就撿去囉,2017年韓國文化遺產廳官員當天透露,9座分布在韓國各地的朝鮮王朝時期(1392年-1910年)儒家書院遺蹟將代表韓國競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韓方計劃明年1月提交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於2019年申遺通過。
其實,這並非韓國首次想將儒家書院申遺。2015年韓國就曾提出過申請但後來主動放棄。當時,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說法是,韓國的儒家書院未能顯示出與中國及日本書院有顯著不同,且書院周邊不屬遺產範疇。
對此,前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則表示,儒家學院的源頭在中國,儒家學院作為人類文明的整體前去申遺更合適。
其實仔細看韓國申遺的內容與倒也還好,只是這舉動就讓同為儒學大國的中日兩國跳腳了,我們不要的東西別人可當寶咧,全球首家孔子學院是2004年在韓國首爾正式設立的,截至2015年12月6日,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可是在台灣,在這當朝氛圍下能說什麼呢!
說是人為的擺設我想也不盡然,畢竟在那個年代阿共還沒那麼顧人怨,而媒體記者也還有所謂的風骨,造假帶風向的風氣並不盛行。
我個人是比較相信是當時情況太混亂,珍貴的記實底片流出不易,各國際媒體有拿到什麼就報什麼,因而導致一些錯誤的連結,應該說是報導的不夠精確,也很難精確,畢竟太混亂,不能以現今的通訊設備與技術來論當時的狀況。就如同廣為流傳的天安門屠殺,血腥鎮壓,也不完全正確,因為血腥衝突的發生地不在天安門廣場,而是天安門廣場外圍的木樨地。

6月3日晚間,國營電視臺陸陸續續警告北京市居民留在室內[225][226];但受到前兩週成功阻擋軍隊的激勵,大批市民仍然走上街頭以阻止部隊行進[227]。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從北京市各個方位逐步向天安門廣場推進,分別由第38集團軍、第63集團軍和第28集團軍負責西面;空降兵第15軍、第20集團軍、第26集團軍和第54集團軍負責南面;第39集團軍和衛戍第1師負責東面;以及第40集團軍和第64集團軍負責北面[210]。大約晚上10時,第38集團軍在廣場西方約10公里的長安街五棵松十字路口,開始向示威群眾開槍[4][210]。群眾對於軍隊下令實彈射擊感到驚訝外,轉而開始向部隊丟擲物品[210]。當天晚上,32歲的航太技術人員宋曉明成為首位經證實的死者[210]。之後軍隊遭指控使用射入人體會碎裂,進而造成嚴重創傷的達姆彈[167][228]。 10時30分,由於民眾將雙節無軌電車推到路上並放火焚燒,行進中的軍隊被迫暫時停在天安門廣場西側約5公里的木樨地,試圖清除這些臨時路障[229][230]。住在附近公寓的居民亦出面試圖攔阻軍方車隊,但第38集團軍再度開火,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167][114][224]。根據天安門母親運動調查後提出的死者報告中,共有36人在木樨地死亡[224][4][229]。另外士兵還向木樨地附近的公寓開火,造成在建築陽台或室內有人因而遭到槍殺[197][224],這包括數名在公寓觀察事態發展的中國共產黨高級黨政官員[224]。

所以劉曉波、侯德健說天安門廣場沒死一個人其實也沒錯,因為血腥衝突的發生地在木樨地,但要把天安門廣場沒死人渲染成六四沒死人那就是有心人在帶風向了,人家阿共可沒這麼說。

1989年6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官員召開新聞發表會,發言人袁木表示「初步統計」包括部隊士兵、大學學生、非法分子和誤殺群眾在內,有近300人死亡。
六四事件

會這麼輕易被帶風向去相信這種說法的人,只能說...其智堪慮啊...

至於阿共官方的死亡人數說法,我也持存疑態度,不過事隔30年要去探究確切人數恐也不易啦。
提供2個網址,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會讓你對六四有更多的了解,尤其天安門母親,詳細的記載受難者家屬的心路歷程,連死亡名單跟位置分佈圖都有,也記錄了他們漫長的追求真相及每年紀念活動的點點滴滴,唯一要提醒的是........血腥的紀實照片很多,一個時代巨輪下的悲劇事件。
六四民運誌
天安門母親

tnkk01 wrote:
猶記得當年中時聯合在(恕刪)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