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請問,可以只用草稿(原稿)當作正式的論文嗎? 這樣學校就會給博士學位嗎?

RentHA wrote:
還誠信咧! 白人有幾個人讀過孔孟思想?

啥年代了,還提孔孟思想?

不過,不管孔孟還是歐美的宗教文化,
都會講究誠信,
當然,這只是對「自己人」的社會,
對番邦異族或是白人對不視之為「人」的有色人種,
誠信二字是不存在的.......
turtlins wrote:
你這話當然也有道裡,只是她是在英國倫敦印的,你可以查查當年在倫敦印是多少錢?

或是查查現在在倫敦印是多少錢。


1984年是民國73年。
那時候小弟唸鄉下小學。
班上平常考和補習班的影印考卷滿天飛。
你跟我說那時候影印很貴?
民國73年,台灣剛要經濟起飛喔。

阿是在騙阿才喔。
ghleu wrote:
所以Lecturer在1450牌翻譯機裡面是叫做"正教授"就是了。


你貼的維基百科那段文字是這樣寫的:

After his graduation, Elliott was a lecturer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and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精確來讀的話,這段文字只說他在西北大學是lecturer,在後面兩所大學也是嗎?

紐約時報有一則報導是這樣寫的:

After earning a bachelor’s degree in jurisprudence in 1972 and a bachelor of civil law degree at Worcester College, Oxford, he taught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Illinois and had a tenured professorship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https://www.nytimes.com/2016/07/20/business/media/michael-elliott-newsmagazine-editor-and-humanitarian-dies-at-65.html?rref=collection%2Fsectioncollection%2Fobituaries&action=click&contentCollection=obituaries&region=rank&module=package&version=highlights&contentPlacement=2&pgtype=sectionfront&_r=0

所以,他在1972拿完兩個學士學位之後,開始在西北大學任教,到他1984年任職經濟學人雜誌之間,他在學界任教長達10到12年(林環牆教授的消息來源指出他是在1982年離開LSE)。以他日後這麼出色的表現,會一直只是個lecturer嗎?很難想像。

而且同一段報導最後一句已經補充了這部分的資訊:他在LSE的身分不是lecturer,而是tenured professor。

什麼是tenured professor?最簡單的翻譯就是:終身職教授。

所以,蔡英文1980到1983就讀LSE的期間,她的指導教授Michael John Elliot是一位終身職教授,而不是所謂的「講師」。

至於Elliot教授是在哪一年離開LSE,林環牆教授的消息來源說是在1982年,我查到的這三則資料可以確定的是他在1984年任職經濟學人雜誌。不過,世界經濟論壇的介紹提到在LSE和經濟學人雜誌之間有一個 Former Civil Servant, Cabinet Office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UK.的經歷,這和林環牆教授的說法相符。只是那是在82年的何時,有待確認。

維基百科這麼介紹:

After his graduation, Elliott was a lecturer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and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He joined The Economist in 198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J._Elliott

世界經濟論壇這麼介紹:

1984-93, with Economist: Political Editor;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Founding Author, Bagehot and Lexington columns.



https://www.weforum.org/people/michael-j-elliott

同樣在前面提到的紐約時報那一則報導中,另一段這樣寫:

In 1986, two years after joining The Economist, Mr. Elliott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turtlins wrote:
你貼的維基百科那段文...(恕刪)


不管那個Elliot多有成就,以他的學歷與年齡,在學術界都不會是個可以指導博士生的教授。唯一可解釋的是蔡同學當年讀的根本不是PHD,而是MPhil,這樣Mr. Elliot才能夠當他的指導老師。在英國Lecturer就是北美的助理教授,通常來說如果指導博士生,必須跟教授共同指導。
有入學就等於有畢業嗎?
有寫論文就等於拿到學位嗎?
學生拿出筆記本就可以說自己考試100分囉?
所以你也認同,博士班唸多久不該由大學畢業算起
turtlins wrote:


人家是這樣算的:...(恕刪)
四年內拿到LSE博士學位,與其說是蔡利害,不如說是LSE對她選讀MPhil的基本要求。
dgame wrote:
那張應該要有外交部認證章?!


有啊。

總統府記者會資料PDF檔第18頁左右並列2010年的補發證書和外館認證章。

左邊那張是補發證書,右邊是在補發證書背面蓋的外館認證章。右邊認證章的「駐英國代表處」不是透到左邊的證書正面了嗎?右邊認證章那面的上半部不是也可以隱約看到證書正面的DOCTOR OF PHILOSOPHY等字樣嗎?

不過,右邊那張是放大影印,所以和左邊的證書正面比例不同。有興趣的人可以量一量「左邊駐英國代表處字樣的高度」和「右邊放大後的駐英國代表處字樣高度」,然後再量一量「左邊駐英國代表處字底到上面的DOCTOR OF PHILOSOPHY字底的距離」和「右邊駐英國代表處字底到上面隱約可見DOCTOR OF PHILOSOPHY字底的距離」,算算兩者的大小比例是不是差不多?

當年洪秀柱被周玉蔻質疑學歷造假時,她也是秀出證書背面的外館認證章。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623/524695.htm
turtlins worte:
所以,他是在1984年才離開LSE,加入《經濟學人》雜誌,除非有人能找到他在LSE和經濟學人之間還有其他經歷。
之前不是說,他82年離開去政府單位,之後再加入《經濟學人》?

turtlins worte:
所以,蔡英文1980到1984就讀LSE的期間,她的指導教授Michael John Elliot是一位終身職教授,而不是所謂的「講師」。
之前不是說,英國大學一個系才一兩個教授,其他都是講師?講師指導博士生很正常?

一天一說法...

根據學生記錄表,Elliot在81~82間指導蔡,
蔡在82年底withdraw from course,
之後沒看到重新註冊的記錄,
也不知道誰指導她。
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真的有再註冊?

不管如何,為什麼蔡的論文歸檔會跟別人不同?
論文紙本弄丟就算了,連歸檔記錄都沒有?
還有,誰幫她口試查不出來嗎?

不過就依規定拿個學位,怎麼會有這麼多問題
01newbie wrote:
之前不是說,他82年離開去政府單位,之後再加入《經濟學人》?


這一點,我找到的資料也不是很確定,但林環牆教授的消息來源似乎很肯定是在1982年。

我已經修改前面貼文的部分講法,請參考。
yurue wrote:
所以你也認同,博士班唸多久不該由大學畢業算起


我的看法是,汪浩的算法也沒錯。

因為有人是直攻博士,有人是先念一個碩士,再念博士。所以要比較的話,拿大學畢業到博士畢業的總期間來比,也是一個可以採行的算法。

而我附上的LSE規定說得很清楚,申請MPhil就是要直攻博士,並不是念完MPhil後拿一個碩士,然後再重新開始念博士。而是念完一年的MPhil後,審核你能不能進入攻博士的階段。

所以,這種念法的博士修業長度是要從MPhil入學開始算起,也就是80年10月。這一點,LSE發給蔡英文的晉升博士通知函也說得很清楚。

因此,她拿到博士的時間是從80年10月到84年2月或3月,3年5或6個月,接近LSE訂的4年念完期限,並沒有特別快到哪裡去。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