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林媽利:台灣人、中國漢人逐漸成為不同民族


TD4 wrote:
你連當時的有往來、...(恕刪)


用邏輯來推吧

說不定平埔族早期也是漢人的沿海移民

所以在這次的基因檢測來看才會變成這樣的結果
TD4 wrote:
你連當時的有往來、通婚族群的平埔族(熟蕃)
與會出草、砍人頭的高山族(生蕃)都分不清楚
在這研究中,很能喝的是後者...(恕刪)

問題是平埔族怎麼認定呢?林媽利醫師的作法是依受測者自述,我說我是平埔族,林就會拿我的基因跟其他人比對,跟我同基因特徵的都是原住民。
如果我說謊?如果我祖父記錯?如果林醫師所發現我跟他不同的基因特徵,其實並不是原住民跟漢人的分別,而是漢人跟倭人的差別特徵?

邪惡小多 wrote:
問題是平埔族怎麼認...(恕刪)


2009年,陳叔倬取得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分析了172個平埔族(包括巴宰族、西拉雅族)樣本、34個居住在西拉雅吉貝耍部落的漢人樣本、138個臺南漢人樣本,並對照已發表的高山原住民基因數據與中國漢人基因數據。對於平埔族樣本的認定,陳叔倬採取不同於林媽利的方式。在林媽利的研究中,只要受試者說他是平埔族,這個樣本就被放到平埔族中。因此,一個實際上沒有平埔族血統的受試者,可能藉由自我宣稱而成為平埔族樣本,並使其他沒有平埔族血統的樣本也被鑑定為平埔族。

陳叔倬則結合日本時代的戶籍資料,確認受試者的家庭從19世紀末以來未曾與漢人通婚,才算是平埔族樣本。他的分析結果顯示,臺南漢人的基因較接近中國南方漢人,不同於平埔族。至於居住在吉貝耍部落的漢人,其父系血緣較接近臺南漢人與中國南方漢人;其母系血緣較接近吉貝耍的平埔族。
TD4 wrote:
你連當時有往來、通婚族群的平埔族(熟蕃)...(恕刪)


直到日據時期,漢人與平埔都未能大量通婚,何況是在更早民智未開的年代
有些人總是以為,有了一個張達京,就有千千萬萬個張達京

流言三:由於漢人與平埔族大量通婚,大部分臺灣人都擁有平埔族血統。

漢人男性與平埔女性通婚的案例確實存在。張達京入贅岸裡大社而繼承大片土地,便是一個經典的例子。不過,跨族群通婚究竟有多普遍呢?有沒有達到「大量通婚」的規模呢?

伊能嘉矩指出北投社與毛少翁社的平埔族「與漢人通婚的例子不多」[1]。詹素娟引述 Melissa Brown (鮑梅立) 的研究指出:「從清末到日治初期,頭社、吉貝耍、番仔田的平埔族雖然已經與漢人有各種往來--說福佬話,進行水田稻作,祭祖拜公媽,但他們一直維持著『熟番」(或「gun hoan-a」) 認同,在通婚關係上始終沒有跨越漢、番的界線。」 [2]

何以漢番界線難以跨越?鮑梅立的解釋是:「平埔族婦女之未能積極與異族通婚,關鍵因素為『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異族通婚必須仰賴婦女,但在『纏足』這項形諸身體的可見差異,使平埔婦女無論如何過著漢人生活、衣飾容貌如何與漢人沒有明顯不同,仍可以被輕易辨識出來,影響其與外人的通婚。」 [3]

假如鮑梅立的解釋是正確的,那麼在 1915 年纏足被禁止以後,漢人 (主要是福佬人) 與平埔族人通婚的比例應該明顯增加。根據各年度《臺灣人口動態統計》,我們得以掌握跨族群通婚的情形。最上面的統計圖顯示福佬男性與其他族群女性結婚的比例。顯而易見,97% 以上的福佬男性選擇族群內婚。至於福佬男性與平埔女性結婚的比例,在 20 世紀上半葉時未滿 0.5%。亦即,每 200 個福佬男性當中不到 1 人與平埔女性結婚。即使是在 1915 年纏足被禁止以後,福佬人與平埔族人的跨族群通婚也沒有明顯增加。

註釋:
[1]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 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1996。頁70。
[2] 詹素娟,〈熟番身分論--以日治時期的身分登錄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2008。
[3] 同上。
[4] 李國銘,〈關於屏東平原少數民族二三事〉,《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 57-64。

馬來西亞有700萬個華僑, 整個東南亞有2600多萬個華僑.

然後林媽利聲稱, 離大陸最近的而且還被清廷直接統治台灣, 上面的人大多數不是華人.

對比於清朝沒有直接統治的東南亞各國華人人口, 林媽利的研究只是個笑話,

但是會被納入課本當成以後台灣下一代根深蒂固的認知.




hello

macacafly wrote:
馬來西亞有700萬...(恕刪)


其實有志之士是該好好整理一下資料
出版一些書,好專門駁斥現行課綱底下刻意歪曲的資訊
標題就類似「課本裡的謊言與欺騙」、「政府、學校不希望你知道的」之類的


想想不就當年我年輕時在路邊書報攤看黨外雜誌的翻版
也挺有意思的
TD4 wrote:
你連當時有往來、通婚族群的平埔族(熟蕃)
與會出草、砍人頭的高山族(生蕃)都分不清楚
在這研究中,很能喝的原住民是後者...(恕刪)



連血統 文化風俗 語系都很近似的生番熟番 , 共同在台灣生活幾千年間
彼此都沒啥在通婚的了 , 有啥理由漢人來台後卻要大規模嫁給漢人 ? 而
且這件事如果被男性原住民知道了 ,他們會不會憤怒 會不會覺得不公平 ?







還有 當時漢人吃番肉 熬番膏可沒在分什麼生番熟番男番女番的 , 在他們
眼中 反正通通都是番 ~~

所以林媽利的這個研究 簡直是天方夜譚呀 !!
oviraptor wrote:

其實有志之士是該好好整理一下資料
出版一些書,好專門駁斥現行課綱底下刻意歪曲的資訊
標題就類似「課本裡的謊言與欺騙」、「政府、學校不希望你知道的」之類的


想想不就當年我年輕時在路邊書報攤看黨外雜誌的翻版
也挺有意思的...(恕刪)


不用擔心, 這種事情自然就會發生. 因為反權威本來就是青少年到青年階段的一種天然習性(反骨), 政府愈是把荒謬的東西放到課本, 未來反彈的反作用力就會愈大, 因為追本溯源就是有問題. 如果這些意識型態的東西放到課本裏面有用, 那現在國民黨不會是這種慘狀...

macacafly wrote:
馬來西亞有700萬...(恕刪)


你這邏輯很有問題,中國直接統治的境內都有非漢族區域了

拿距離來直接判定血統,根本就是錯的
人民的名義 wrote:
直到日據時期,漢人與平埔都未能大量通婚,何況是在更早民智未開的年代 大笑
......
伊能嘉矩指出北投社與毛少翁社的平埔族「與漢人通婚的例子不多」[1]。.....

何以漢番界線難以跨越?鮑梅立的解釋是:「平埔族婦女之未能積極與異族通婚,關鍵因素為『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異族通婚必須仰賴婦女,但在『纏足』這項形諸身體的可見差異,使平埔婦女無論如何過著漢人生活、衣飾容貌如何與漢人沒有明顯不同,仍可以被輕易辨識出來,影響其與外人的通婚。」 [3]...
(恕刪)


這一段話中有一個重點"平埔族婦女和漢人外貌...沒有明顯不同."
我在網路上還看到有網友寫到:
1896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還有提到在士林觀察,山上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和街上的〝漢人〞,體格和臉形上無法區別。可見凱達格蘭人長相近似台北人,而與高山族不同。

所以在日據時可以確定, 平埔族和漢人跟本一模一樣, 問題在為什麼? 平埔族是何時又是怎麼出現在台灣的?
也就是說差別只在分時間上的先來後到, 在更早年代前就先來到台灣的原住民被稱為平埔族, 而在明末清初才新來到台灣的新移民被稱為漢人.
也因為本來就一樣只是稱呼不一樣,要稱為凱達格蘭平埔族或是福建來的漢人跟本沒差別.
所以林媽利血液樣本隨便採都會是平埔族沒錯呀, 但她明顯特意漏掉了附近地緣上的人種比對, 所以其它學者採樣福建區的一起研究比對也一樣, 就會發現林醫生的研究資料搜集不足了.

而從國外學者對喝酒的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 Deficiency)上的研究範圍更大了, 倒是證明了沿海這一區的是同一族, 不同於台灣高山族和北方漢人.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