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電子商務的評量, 是用這樣簡單的算術喔...是我們智商跟不上他嗎?

絕代蝴蝶 wrote:
前陣子跟我一個開四家...(恕刪)

我覺得很正常啊,這也是第三方支付目前的挑戰,面對的是龐大又綿密而且有系統的通路如何能搶市
反過來說便利商店當然也會感受到威脅,第三方支付在這方面再怎麼發展也不是創造一個新的市場,而是搶食既有的基礎,對於便利商店系統而言當然是個威脅,看看最近便利商店也積極發展自己的電商就知道了
tgbqaz wrote:
唐鳳表示,淘寶網有 ...(恕刪)


如小弟前面回文所言,,,
1 台灣實體超商的密集度與強大的服務內容
2 台灣立法能否突破,讓電商市場規模擴大再擴大,到對岸去?

這兩點 只要跨得過去
技術 和 資金 和 商模 和 數據 創新
就都不是問題了

唐委員 講話 有很多虛擬世界的學術專有名詞
,,,聽起來很嚇人
但 做起來,,,無錄用
今天看到支付寶的廣告文

仁川国际机场接入支付宝 免税店购物扫支付宝就行

這就是我說的決心


或許你認為我手上一張卡就夠了,很多銀行也是這樣認為,拿張卡就夠了,網路化不就是做個app嗎?

但是中國的第三方支付的努力,會讓你一直想用第三方支付,把錢放在第三方支付,甚至你還能從第三方支付借錢


今天不是台灣的電商要出國,說真的,是要保護台灣的電商不會被巨大中資的的侵吞

如果沒有保護措施

那超商很方便是吧,那中資入股,在裡面推支付寶還是微信就好啦,這種小額交易的最方便推廣了





朕不想給的,你不能搶
朕想給的人,可能還沒準備好

在我理解的电子商务简单一句话概括。
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由此而带来的“身体移动的减少”。

几乎绝大部分需要身体移动的服务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来完成,购物和生活缴费是其中一种最简单的功能了,大家讨论也最多。

有一个同样很重要的点似乎没人讨论到,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具有虚拟信用卡的功能,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将来会几乎完美替代信用卡的申请。我只在淘宝购物了大约几万人民币的物品,在没有填写学历,毕业院校,房产,汽车等等所有资料的情况下支付宝已经给了我20000多元的借款额度,申请贷款几乎是即时到账,如果详细填写资料的话额度会更高,身边不少人已经高达10万的借款额度了。
芝麻信用度比较高的话,很多例如汽车租赁,宾馆住宿等服务都可以在不填写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来完成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当场付费,不用来来回回办理所谓的证件,只要在支付宝上来操作就可以。这个功能完善下去的话,信用卡慢慢就要消失了,应用范围之广难以想象。
foolish0308 wrote:
我只在淘宝购物了大约几万人民币的物品,在没有填写学历,毕业院校,房产,汽车等等所有资料的情况下支付宝已经给了我20000多元的借款额度


這個我覺得會變成信用風險泡沫。


絕代蝴蝶 wrote:
據他的說法,很多來客是因為「繳費」而順便消費,一旦行動支付能做到線上整合性繳費,超商的人流肯定會減少,至於網拍的取貨付款,對岸現在也積極推動在各小區的暫時性置物櫃,也就是物流人員把你訂購的物品放到你住家附近的一個櫃子,給你一組領貨密碼或QR Code,掃一下櫃子門就打開了。
人流一減少,機會性消費的機率就減少。


現在水電瓦斯路邊停車費都可以去信用卡銀行網站上設定扣繳,一般活存帳戶網路銀行也都有各種公共事業費線上繳費,每次看到拿著五六張帳單在那邊繳弄上半天的我只能假設他是為了拿代收收據優惠。不過超商要吸引人上門的手段太多了。

至於物流置物櫃,現在台北有快取寶,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從大陸來的,總之看看後續發展吧。
絕代蝴蝶 wrote:
殺手級的應用就是我有一個微信錢包可以搞定剛你提到的事,在台灣我必須裝一堆APP。
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您也是一個反行動支付的人,並沒有真的想了解行動支付,行動支付如果不是未來的趨勢,政府也沒必要推廣,民間公司也沒必要投入。
有大大提到最困難就是整合,至少在中國大陸這麼大的市場裡,微信錢包辦到了,台灣每個出來玩的都劃地自限,光Line Pay只能提現到國泰世華就可見這些人有多麼小鼻子小眼晴。


那我寫一個app能做到你講的這些事並且用信用卡支付,是不是也是殺手級應用了?(不過就我所知台灣某些醫院只收現金,我不確定大大是要去嘲笑他們落後還是幫他們出交易手續費)

其實幾位喊到震天價響的大大都點出有價值的部分在系統整合,所以支付手段是什麼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大大們捧上天的apple pay綁定的是低科技落後的信用卡或金融卡。


與其說我反行動支付(反行動支付我又沒錢可拿),不如說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只有行動支付才能做到系統整合,其他的支付手段都做不到(不過現階段台灣的廠商沒有受到威脅所以沒啥作為這我同意)。你把你的發文裡面的支付寶微信替換成visa master,其實都不會很突兀。至於系統整合是要錢的,不是半夜有小精靈幫你寫code做測試隔天起來忽然就通了還附贈免費的伺服器。


其實最後原理還蠻簡單的,賠本生意沒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這些支付手段都要收手續費,商家如果覺得某支付手段帶來的額外業績比手續費多,就會樂意採用,而支付手段為了讓商家樂意採用,則會提出各種優惠或附加價值,例如免費條碼機或大大們不斷讚賞的系統整合或者林北是業界獨大你不用你等著生意掉五成,可是這些都是要錢堆出來的,就看手續費收入能不能抵過這些成本(還有員工薪水股東股利)。最後還是回歸最原始的公式,

營收 減掉 成本 等於 利潤。

不管是商家還是支付業者都一樣。
budinx wrote:
那我寫一個app能做到你講的這些事並且用信用卡支付,是不是也是殺手級應用了?(不過就我所知台灣某些醫院只收現金,我不確定大大是要去嘲笑他們落後還是幫他們出交易手續費)

其實幾位喊到震天價響的大大都點出有價值的部分在系統整合,所以支付手段是什麼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大大們捧上天的apple pay綁定的是低科技落後的信用卡或金融卡。


與其說我反行動支付(反行動支付我又沒錢可拿),不如說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只有行動支付才能做到系統整合,其他的支付手段都做不到(不過現階段台灣的廠商沒有受到威脅所以沒啥作為這我同意)。你把你的發文裡面的支付寶微信替換成visa master,其實都不會很突兀。至於系統整合是要錢的,不是半夜有小精靈幫你寫code做測試隔天起來忽然就通了還附贈免費的伺服器。


其實最後原理還蠻簡單的,賠本生意沒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這些支付手段都要收手續費,商家如果覺得某支付手段帶來的額外業績比手續費多,就會樂意採用,而支付手段為了讓商家樂意採用,則會提出各種優惠或附加價值,例如免費條碼機或大大們不斷讚賞的系統整合或者林北是業界獨大你不用你等著生意掉五成,可是這些都是要錢堆出來的,就看手續費收入能不能抵過這些成本(還有員工薪水股東股利)。最後還是回歸最原始的公式,

營收 減掉 成本 等於 利潤。

不管是商家還是支付業者都一樣。
我期待您寫一個APP,整合食衣住行育樂的所有資源,不管是綁信用卡還是提款卡都好,我第一個支持你。

我也是寫程式出身的,寫一個像微信錢包或支付寶的APP有很難嗎?並沒有;但要把生活資源整合到APP裡就是一個難事,台灣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是技術落後,而是每個企業都想自己當頭,沒有分工整合的概念。

以下是微信錢包訂購電影票的流程,選擇想看的電影、選擇想看的戲院、選擇想看的場次、選擇想坐的座位。




在台灣,如果我想看新光影城就要裝新光影城的APP,想看華納威秀就要裝華納威秀的APP,更別說一般地方戲院連APP都沒有,去年我還在襄陽那種古城三級城市用微信錢包買票看電影。

今天台灣的便利商店能成功就在於他的整合,你想的到需要繳費的項目都可以在便利商店繳費,另外7-11也支援支付寶付款了,但7-11支持Line Pay了嗎?不,7-11的夥伴是中國信託,而Line Pay的配合銀行是國泰世華,萊爾富的夥伴是台新,彼此都是財團,誰也不願承認自己小;所以我前面有說第三方支付從來就不是銀行去弄的,不會大家一起長大,只會大家一起長不大。

Apple Pay有兩個賣點,一個是iPhone使用的人數多,基數夠大;另一個是離線刷卡,即使你在國外上不了網Apple Pay只要對準感應器依然能刷,配合指紋辨識,不用担心被商店側錄卡號盜刷的風險,因為商家也不知道我的信用卡號是多少,只有Apple知道。

說個最簡單的東西,大家都在PChome買過東西吧?結帳付款方式有ATM、便利商店繳款,線上刷卡,有沒有可能像支付寶或微信錢包一樣,結帳時出現一個QR Code,我只要打開APP對著電腦螢幕掃一掃,管他APP綁的是信用卡還是金融卡,指紋掃過,付款完成?

我在藝龍訂酒店,付款時選微信或支付寶,就能馬上從我綁定的銀行卡扣款,我如果退訂,藝龍便會把錢打到我的微信錢包或支付寶裡;在台灣的話,我會先接到客服要我提供我銀行的帳戶,退款需要等會計出納上班,然後有又後面一堆銀行帳戶被冒用等叭啦叭啦的風險。

我還是一個建議,覺得台灣目前的消費環境沒有必要引進行動支付的朋友們有空到對岸生活一個月,體驗一下行動支付的便利性,若您體驗過後還是覺得台灣方便,那便可以大聲的告訴政府台灣沒有第三方支付的必要。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大家的討論 終於回到 實際面了

大陸第三方支付 與 o2o商模
在台灣 目前 的使用環境上發展
遇到的 困難點 和 可以帶來的效益
都切中實際

如果對照前幾樓
唐 鳳 委員的發言
⋯⋯我無言了


budinx wrote:
這個我覺得會變成信...(恕刪)


绑定了身份证和银行卡,谁会因为这点钱冒着黑名单和被起诉的风险?
而且信用卡不一样有拖欠不还的吗?
如果拖欠不还自己承担后果就好了。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