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et11 wrote:
先告訴我
晚上沒太陽的時候要用什麼發電...(恕刪)
他應該會說:用x愛發電,或是用x砲發電
小樓一夜聽春雨 wrote:
德國一度電多少錢?
好像是12元以上了,台灣的4倍,
最近幾年,德國每年調升10%以上的電價
隨著綠電比例的提高, 以後還要再調漲
德國盛產煤,火力發電以煤為主,成本很低,但污染也不輕
台灣產啥能源呢?
順便問一下
您認為德國的發電污染嚴重呢?( 燃煤發電占50%以上)
還是法國的發電污染嚴重?(80%是核能發電)
很好奇,法國一度電多少錢呢?
alfamale wrote:
0.1%的發電轉換率是太悲劇了點,但是18%的又太理想化了!
光線角度只要差一點,發電效率就大減.
再生能源來說,太陽能實在不是什麼好的選擇.
peterboulong wrote:
哪個國家用綠能當基載電力的 不說來給大家笑嗎?
電費呢?多少?說出來讓大家吃驚一下啊
oldchang1205 wrote:
誇張? 這是根據實際使用者計算下來的數字,
另外,裝置容量!=發電量 你能提出這麼多數據應該懂吧!
oldchang1205 wrote:
另外,您的計算是以光照大地來換算能源轉換效率...這不能說你錯
但是現實面你直接換算就是一個很大的謬誤,因為這是努力的目標(但是現實做不到,因為18%僅是太陽能面板轉換效率,您還沒考慮到實際上發電狀況效率更糟,包含面板實際能達到18%轉換效率僅一兩個小時)
不能把努力尚未做到的目標拿來當作計算的基礎...
現在想推廣的家戶屋頂使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
要能真正發出500萬千瓦的電算出來就是這麼大的地和這麼多的經費(這是以實際安裝者的經驗值計算結果)...
economic wrote:
你這篇其實內容有問題的不少,光電轉換18%跟實際日照時到底產生多少電力的落差有人說了,我就不重複了,看其他有點可以探討的地方
economic wrote:
這是跟你貼的圖的同一份資料,看一下總電量,1994~2006,長期看來是上升趨勢,2006~2014,沒上升了還有些下降,對照一下德國的電費,是否有以價制量的狀況,你所謂核能和其他電能的增減,總電量都往下了,電費又一直往上,台灣也漲電費,我覺得就算做沒德國好也差不會太遠
economic wrote:
你貼的資料都顯示了兩者結構差很多,那一起比較適合
還有核電廠也不是不能調節,彈性沒有火力大而已,如果法國有德國那樣多的煤,那選擇也許會改,法國因為核電的電便宜而有能力將電力外銷,那是當時發展的政策原因之一
台灣絕對比德國適合太陽能,但這單價要民眾買單幾乎不可能,而且台灣目前問題之一是電力分配,北部缺電而南部發電反而充足,但南部安裝太陽能比例要比北部高非常多,現在把北部核電廠不開和關掉,夏天北部缺電機率極大
從能源安全政策看,幾乎各國都是每一種都發展來避免風險,不否認台灣在太陽能、風能、……等等有政策發展空間,但核心問題是電價,電價往上升,別說發展這些綠色能源,減少浪費的省電說不定都省一座以上的核電廠
石梯有夢 wrote:
若真如你所言,太陽能發電成本如此低
那,這些太陽能設備廠龍頭怎麼倒了?
2013/03/21 陸太陽能巨擘破產 華爾街慘賠
2015-05-20 英利恐破產 台虹砍單追貨款
KCLin0423 wrote:
不是質疑,只是補充...(恕刪)
BigMac4Diet wrote:
僅對您部分資料的解讀提出不同觀點:
1.德國如果不靠歐洲電網,當然可以搞再生能源,就要把基載電力標準再提高即可,這樣只要處理過剩電力,而無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
BigMac4Diet wrote:
2. 歐陸電網的營運的交易類似期貨買賣,交易中心在法國。您似乎簡化了電業營運。....
BigMac4Diet wrote:
3. 調節火力發電量有兩個方法,1.增減負載 2.關機。 跟你想的可能有出入,燃煤廠並不會比核電廠更容易操作,燃煤廠更會有最佳效率的問題,故一般都是維持基載發電量。唯一可以快速開機關機的是燃氣渦輪發電,而德國的燃氣渦輪發電投資裝置容量跟法國差不多。這也就是德國在歐盟被人用來指責的理由之一,只想用便宜但汙染更高的燃煤電廠來取代核電做基載發電。
而法國則常常在周末讓部分核電廠離線,沒什麼困難,更何況法國還有相當高的水力發電量,也是可以隨時並聯,一旦有更便宜的電可購入,就用買的好了,價格好的時候再多發電去賣更划算。這是電業自由化所引導的結果。只不過,台灣不可能有類似條件。
KCLin0423 wrote:
再加上台灣往高成本能源發展,而韓國,中國都不斷尋求更低能源的方案
(說穿了就是核能,韓國都可以輸出核電機組了,而中國韓國更是第四代核反應器的會員國)
economic wrote:
這邊我看的點是貨幣和人口的相對關係,人口下降而貨幣存量下降,那價格往下我覺得可以
愛睡貓 wrote:
這邊想先請問一下你指...(恕刪)
愛睡貓 wrote:
例如歐洲能源監管機構理事會這一份報告。
煤機組有幾個不同的出力負載區段範圍在(某些%數出力區間有維持與調整上下空間),
變化性與反應速度上明顯比核機組要好的多,
(目前火力機組技術改良重點除了熱效率與試驗碳封存外,停啓用解併聯與升降範圍反應時間也是很重要一項)
如果你指的操作容易是說放著不太用管也不太用去調整那我沒竟見,
另外德國的電力進出口量在歐網整體用電量較高的月份(冬季)出口較多,歐網整體用電量較少的月份(夏季)出口較少。
這幾年德國的煤電用量一直在減少(基本上歐盟整體火電用量佔比隨著再生能增加而漸漸減少),
這種德國在歐盟被指責的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到,給個來源我看看講法合不合理吧。
愛睡貓 wrote:
太陽能價格下來後最近這兩年不只歐洲地區國家在增加太陽能的安裝量,
連一些人均收入比台灣低的國家也漸漸開始使用了。...(恕刪)
愛睡貓 wrote:
在中國核電並不是以價格更低的理由在推廣(主要是講清潔能源),
中國自產煤實際上煤電成本更低(沒像日本在火電價格中加入排碳費),
況且中國發展再生能的力度也不輸核電。
除非舊核廠不用另外花錢還能延用,
不然以後要去那生這種現在不用攤建設成本的舊核電來用(這問題這幾年不少國家同樣要面對),
結果還有些人老是提舊核電的成本來誤導。
BigMac4Diet wrote:
1.德國如果不靠歐洲電網,當然可以搞再生能源,就要把基載電力標準再提高即可,這樣只要處理過剩電力,而無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代價就成本更高而已。
德國目前太陽能裝置容量比18%,風力17%。德國太陽能滿載發電時間是晴天時下午1點鐘1個小時。此時會突然多出30GW電力供應,這樣是多大呢?目前我國未啟用的核四裝置容量是2.7GW(相當於核1.2.3廠加起來),30GW相當於11個核四滿載發電。而且很不幸,根據合約,大部分電力公司都必須高價吃下,要是用不完又賣不掉就得全賠。
德國跟法國的問題特性不太一樣。
2. 歐陸電網的營運的交易類似期貨買賣,交易中心在法國。您似乎簡化了電業營運。發電量(供給端)是來自於市場的預估,台灣因為是獨佔,僅靠台電內部預測。而歐洲電業自由化,價格由市場需求決定,電廠則根據預測來產出發電量。透過期貨交易機制和需求分析將發電量準確地維持在最佳成本(購買的來源和時間都是浮動的),而不是根據用戶現在開了幾盞燈來發多少電。所以德國不僅買電,也需要頻繁賣電,因此靠歐洲電網才能搞再生能並不是"流言"。一旦預測失準,由無法及時提高電力供應時,就會發生停電,這就是德國前幾年發頻繁小規模停電的原因(雖然全年總發電產出量高於國內總需求,算是個能源輸出國)。也是為何德國要強力推動歐洲智慧電網,提升交易品質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