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達成多項共識2014年03月18日22:4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王霽平本報訊記者王霽平報道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3月1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經過4輪談判,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三方已經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談判內容和方式展開了深入磋商,並就包括談判步驟、產品分類、處理方式等基本框架在內的貨物貿易降稅模式達成共識。 此外,三方還同意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貿易救濟、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知識產權、競爭政策、法律條款納入到談判的範圍,並且設立了11個工作組開展磋商。下一步談判的目標是進一步明確三方在貨物、服務和投資領域的開放方式、開放領域和開放程度,並對已經納入談判範圍領域的文本進行磋商。-----------------------------------------就在昨天.
hpwy9999 wrote:我也得好笑 沒人反...(恕刪) 看看這篇文章李嘉誠:香港是寵壞的孩子 若民粹會像野馬易放難收3月5日,亞洲首富李嘉誠2013年年底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實錄公之於眾。近年來,李嘉誠因「撤資香港」、「投資英國」等一系列事件飽受香港媒體非議。在採訪中,李嘉誠坦言對香港日益嚴重的民粹思潮表示擔憂,他用「寵壞了的孩子」來形容香港,並認為,「如果社會因為太多紛爭而停滯不前,經濟發展政策沒有朝氣,對任何階層,都沒有好處。」他還說,香港若真的走上民粹主義之路,就會像野馬易放難收。同時,李嘉誠也對香港的其他政治與社會問題清晰地表明立場。2013年底,李嘉誠在香港辦公室接受《財新》記者專訪。「香港是寵壞的孩子」近年香港社會反富豪和排斥內地的聲音漸強,核心原因在於香港與內地關係日益密切,但各階層從中獲益程度相差極大,貧富分化進一步拉開,中下層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下降。「過去香港的發展是建立在內地的不發展、不開放的基礎上。但現在情況大不同了。」一名熟悉內地和香港政府圈的人士指出。無資源無縱深,香港從來不缺危機感。30年來,香港對新加坡、台灣、內地城市等的競爭,都有危機感,惜乎這種危機感沒有化成對經濟社會改善的動力,反而變成衝擊性的力量,且不斷升級,對政府不滿,對財富階層不滿。處身樓頂的李嘉誠,看法與此相近而有不同,警惕成分更多一些:「新加坡是先天不足,香港則是寵壞了的孩子。香港近來民粹主義升騰,照這樣下去,用不了五六年就會面目全非。」「香港若民粹,會像野馬易放難收」面對民粹主義漸盛的香港,李嘉誠表示,全球均要面對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這對各個政府來說,是頗為困擾的,但切忌「情緒政策化」,因為這是個大滑坡,會造成惡性循環。「我自己是窮出身,經歷家徒四壁的滋味,這是刻骨銘心的。我很明白天天要擔憂生活的感受,滋生民粹乃人之常情,但社會的重點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要停滯在憤怒情緒的階段。」他說,面對社會基層問題日漸複雜,只從扶貧的思維出發,是解決不了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很遺憾,不少政客只會推波助浪,結聚憤怒,視之為得到選票、得到權力的平台,比聚焦解決社會問題更重要。如果社會因為太多紛爭而停滯不前,經濟發展政策沒有朝氣,對任何階層,都沒有好處。李嘉誠再次提及教育及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他說,要實現社會向上流動,解決跨代貧窮,教育改革是必由的,投資教育失當、推行教育改革不當,是對未來的一種罪行。面對科技日新月異,工業化替代力日強,精準自動化,給「生產隊伍」提供再培訓,已是刻不容緩。香港在創新科技的投資和發展,一定要急起直追,因為科技主導未來,高質素和創新的工業尚有發展空間,社會要創富,要機會多元,才可紓緩貧窮問題,這些應是政府領導層份內所應為的事。近年澳門的博彩業越來越旺盛,為香港帶來不少工作就業機會,例如酒店業、裝修業;但只看香港失業率3.3%,便認為改善就業結構和提高素質是非迫切,這等同在製造明天的問題。如看數據,香港從事「創新科技」的人數,看來不錯,但若與其他地區比較,有關就業的本質和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並不可同日而語;按香港政府的數據,從事「創新科技」產業的約有3萬人,以香港360萬就業人口計算,即每1萬人,就有約80人從事創新科技;但觀乎其他權威統計,其他科技產業成績顯著的地區,例如以色列,他們擁有最多的科學家、科技人員、工程師等,每1萬名僱員,就有140人從事相關行業;美國則是85人,日本是80人,台灣是45人,新加坡是32人,香港在同類統計中卻沒有排名,香港的創新科技人才,有多少是科學家和科技人員?香港的政策和環境真的配合「創新科技」發展?真正優質的就業環境,應該讓每個人的能力,在多元產業下得到最大的發揮。談到香港應該怎樣鼓勵創新,李嘉誠說,我們看看新加坡和香港,基於兩地的社會和營商氣氛不同,香港相對來說,在鼓勵創新上不容易。新加坡的輿論不會對外資在當地獲取盈利而有所批評;對於解決勞工問題,新加坡在輸入外勞方面更為進取,但失業率不比香港高;新加坡沒有中國作後盾,先天條件甚至沒有香港那麼好;新加坡重視睦鄰,要兼顧國防開支,香港則沒有這樣的負擔。然而,新加坡在創新方面卻非常成功!他說,1997年時香港的GDP跟新加坡一樣,但今天新加坡高於香港最少三分之一。香港一定要提高競爭力。香港若真的走上民粹主義之路,就會像野馬易放難收。「良性民主講求法治、包容和多元」面對記者提問何謂「良性民主」,李嘉誠表示,任何機制的討論,都先要有定義。「健康的民主社會,講求法治、包容和多元。如果一個社會思維封閉,民主制度的作用也不大,也不會讓社會更加開放。我們要在社會責任和權益之間取得平衡,不能只看重權益,輕視責任。你知道香港有多少人交稅?根據香港稅務局資料,(2011/2012年度)5%人口承擔了91%的薪俸稅收。」他說,近年經濟學有一熱門討論,就是「邊際生產力」(Marginal Productivity)可以是「零」,提出的經濟學者Tyler Cowen認為,受薪者的收入與福利與其能產出的經濟效益不對稱,是今天經濟復甦下失業依然高企的原因之一。據聞有些外國大企業今天聘用高管,面試問題之一包括「你曾否有裁員的經驗?」簡言之,科技帶來的替代性挑戰更明顯時,企業為了競爭力,只能投資效率和聘用高質素的員工。「因此,我多次表示,不介意政府適當地向商界增加稅項,例如增加0.5%商業稅,只要定點用於對持續教育和再培訓的投資,協助提高本地的就業質量,增加年輕一代向上流動的機會,我是支持的。我也贊成政府對小企業或特別新科技行業特供低稅率或免稅待遇,以鼓勵這些行業的發展。」2013年歲尾,香港,李嘉誠(右)在辦公室接受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左)的專訪。「應該真心歡迎所有到訪旅客」近年,內地與香港存在諸多矛盾問題,包括高鐵事件、奶粉風波,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應該如何化解這些矛盾?李嘉誠坦言,「香港人是很真心的,我們不要被社會一些表面現象,扭曲港人對民族認同的心;我相信,認真溝通和包容,可化解矛盾。」他說,香港地方小,若因為資源安排分配問題,令部分香港人有所感受,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應該真心歡迎所有訪港旅客,正如我們出外旅行,也想得到別人的禮待,若對旅客說出一些令人難受的說話,那是不應該的。針對資源不足,導致市民不便的問題,政府應儘快檢討。「沒打算退休 絕對不會遷冊」「我現在完全沒有退休的打算。」今年二三月之交,和記黃埔年報公布之際,李嘉誠在香港中環長江中心9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向記者表示。完全沒有退休打算的李嘉誠,雖幾十年來一直處於注目的焦點,但連月來,正置身於猛烈的輿論漩渦之中:2013年7月,李氏財團旗下和黃公告稱正在考慮出售百佳,香港隨即嘩然,批評李氏撤資的輿論隨即充斥整個大中華地區。2013年11月,他接受了內地南方系四家媒體的採訪,圍繞所謂撤資做出澄請,但輿情依舊。從1980年開始海外投資開始,李嘉誠集團現在全球52個國家有投資和營運,遍及內地、亞洲、中東、歐洲以至美加、中南美洲。目前和黃的香港業務占全球投資比例約15%,長實在香港的投資占全球約三分之一。但這次接受採訪,言談間他再次重申,集團以香港為基地,絕對不會遷冊。歐洲經濟復甦跡象越見明顯,李嘉誠近年在歐洲市場大舉收購能源公用事業。他表示,集團在瑞典、丹麥、奧地利、比利時等均經營業務,生意挺好。集團2013年在歐洲賺的錢已比2012年多,相信2014年在走後賺的錢還會比2013年多。————————————————————————————————————————————————————————————————大陸為了保香港金融業,一直對上海自貿區遮遮掩掩,上海天天有人罵中央.香港人均收入比大陸多幾倍,還要大陸補貼他.明明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問題.自己競爭力下降了,還要怪別人太努力,哪有這個道理. 香港本來就是內地移民過去的,大陸競爭力起來,自己就要加把勁.大陸天天遊客送錢給香港人,香港人卻罵大陸人.海南島本來要建保稅區的,最後被大陸給否了.美國 新加坡都是移民社會,為什麼競爭力越來越強,大陸一些大學生跑到香港上大學,大多數都是獎學金過去的,難道也要罵是學校的錯?為什麼澳門好好的,澳門人均GDP 7W美金,比回歸前提高了4倍.人家會合理利用大陸給的優勢,賺錢賺的每年給市民發錢.而且澳門人口數目增長了一倍.
nombx wrote:我不知道為什麼台商就...(恕刪) 報紙聯名廣告一堆不是 只是不知真假罷了在說服貿該是服務業不是嗎 為何有堆製造業也在那插一腳真的台商要力推先說說你員工薪資多少 有調薪嗎別那工作時間超長 12小時以上 月薪3 4萬叫高薪而在大陸被強制提高薪資叫都不敢叫 乖的很 沒倒閉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