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

核能或火力 -- 真相與謊言的懶人包MKII

niaba worte:
日本核電厰的除役狀況...(恕刪)


根據你的表
扣除三部實驗機組 (本來就是用完就拆, 不是全國發電使用)
日本宣稱要拆除的反應爐也就24部, 包括在福島核災中受損的三部機組, 使用年限達到或即將達到40年的機組

日本在2010年原本有54部核反應爐, 目前有17部核准重啟, 其中9部核反應爐已經重啟, 其它還在準備重啟階段

未來日本核電產業是先重啟, 後續再做安全強化設計後建造新廠
自冰山甦醒 wrote:
再做安全強化設計後建造新廠

常陽可能重啟. 有新建機組消息? 想蓋現在就要開始.
自冰山甦醒 wrote:
現在的確就是列入了 = =
熱測試直接當成正式運轉, 幾部都是沒拿到營運執照就在拚
你自己去看台電網頁算一下就可以發現

台電官網顯示: 林口三號 大林二號 通霄三號
註10:
機組進行試俥(試運轉)中。不計入裝置容量,不接受調度。


煩請提供列入之證據.
stunmaker worte:
註10:
機組進行試俥(試運轉)中。不計入裝置容量,不接受調度。


那個指的是不會列入能源局的裝置容量
但是依這幾年的追蹤顯示他是會被列入備轉的容量裡面

備轉容量率(Percent Operating Reserve):係用來衡量每日供電可靠度之指標。
=(系統運轉淨尖峰供電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100%。
*系統運轉淨尖峰供電能力:扣除歲修(機組大修)、小修(機組檢修)及故障機組容量、火力機組環保限制、輔機故障、氣溫變化、水力考慮水位、水文、灌溉及溢流等。

如果那個試運轉容量不列入分母計算
那他發的電怎麼可以算在分子??
這個完全不合邏輯
過客4112 wrote:
如果那個試運轉容量不列入分母計算
那他發的電怎麼可以算在分子??
這個完全不合邏輯

如果不合邏輯,代表以前就這樣計算. 但是自冰山甦醒原文是

自冰山甦醒 wrote:
經濟部就逼台電把這些也列入備轉容量計算, 約增加250萬千瓦, 這些測試機組過往是不列入備轉容量計算.

顯然你們兩個只有一個人是正確的.
以前跟現在算法應該不會不一樣
但是這兩年的差別在於
為了滿足用電需求,本來也許測個幾天的測試機組
可能延長測到一整個月

這個現象在前年8月最為明顯
過客4112 wrote:
以前跟現在算法應該不會不一樣


自冰山甦醒 wrote:
經濟部就逼台電把這些也列入備轉容量計算, 約增加250萬千瓦, 這些測試機組過往是不列入備轉容量計算.

那就靜候...自冰山甦醒,
提出他的證據了.
問題31: 台灣有足夠的火力發電支援不穩定的綠能? 分區停電限電?

答: 足夠是種感覺,郭董仍可能「感覺」錢不夠,反觀台中市長認為全國供電游刃有餘.




依最新資訊繪製之核能火力更新計畫,上方退役,下方新增(字小請點右鍵檢視圖片).



說明:
1.2018年供參考,增減數值從2019年算起,2026年後可信度不高(官網只公布到2025年).
2.台電部分機組容量未定
大潭電廠: 大潭八號、九號機組裝置容量也擬增加,較原規劃的110萬瓩高做為備案.
興達電廠: 新增三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約390萬瓩以下.
台中電廠: 兩座燃氣機組總裝置容量2600MW.
協和電廠: 2部總裝置容量不超過260萬瓩的燃氣複循環機組.

3.IPP(民營火力發電)遭遇極大阻力,只先採計森霸
宏關電廠(IPP-A): 環差未過.
國光二期(IPP-B): 環評退回.
森霸二期(IPP-C): 環評未過.
中佳電廠生死未卜,不計.
4.麥寮電廠可能改成燃氣,據說是900MW兩座.

夏季午後用電尖峰不久後會被太陽光電整個蓋過,換言之,未來考慮的是晚上七~八點的
電力供應. 夜間第二尖峰跟第一尖峰差距約1.5~2GW,考慮太陽光電已有建置,只將尖峰
成長扣除1GW. 請留意尖峰負載(採計1小時)跟瞬間尖峰負載不同,台電公布的是前者,
新聞報導往往是後者,可參考網友精美資料.

2012到2018年尖峰負載平均成長660MW(六年4GW),經濟部107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
報告(目前最新版),估計到2025年平均增長480MW(七年3.4GW). 配合上圖重新整理
(台積電2020年5奈米量產,需求750MW,2023年3奈米量產,需求880MW)



可見2024年起有缺口,解決方案大概是IPP-A+IPP-B,興達與大潭單機容量擴大到1.3GW
(大潭7號機除外),可增加2GW,或直接麥寮煤改氣1.8GW. 因台電沒測過風電夜間供電量,
不列入計算.



[延伸問題]: 經濟部估的尖峰負載準嗎?
答: 不太準,前幾個版本高估低估都出現過.

最具爭議的首推「台電藏電」風波. 2013年2月25日,立委鄭麗君召開記者會,指控台電高估
用電需求,藏私房電...




當時委員手上最新資料是能源局「100年版負載預測與電源發規劃」(2012/4),


後續發行102年版(2013/12),103年版(2014/12),接著隨電業法第91條改版成「全國電力
資源供需報告」,現有106年與107年兩版,整理各版本負載預測與印證情形.



表上白底區塊是實際值,灰底是當初的預估,可見100年版預測遠超過實際,到2018年尖峰
負載居然誤差高達5GW,2019更進化到6GW,鄭委員批評有理.

可否證明台電藏店? 照鄭麗君的說法,台電高估是為了證明核四必須啟用,否則缺電. 問題
2014年4月核四決定封存後,同年12月的103年版依然高估,2017年高估2.2GW,換句話說
就算計入核四,照理僅短缺500MW,但該年卻是供電最緊張的一年,禍首恐怕是因故不能
發電的核一. 即使料敵從寬,還是不敵政治力陳抗等亂七八糟的影響.

在一連串高估後,106年版矯枉過正,馬上破功低估500MW,說不定擲骰子都比能源局準.
總結若舊核電無法延役,核四2025年前無法啟用,最保險做法就是上面兩個解決方案.
stunmaker wrote:
看來高估低估,和缺不缺電沒有直接關係.(恕刪)


怎麼可能沒有關係
高估頂多是產生閒置設備
低估則是會有缺電危機

從我手上的資料顯示, 台電對於用電成長的預估一直以來都是高估的, 如下圖



原因不外是做一個保險, 避免根據用電需求規劃的新電廠建置因各種原因不順利而延宕
造成供電端出現大缺口, 而產生缺電危機
因此以台電的規劃角度,本來就應該規劃一個較寬裕的用電環境
以應付技術與非技術的風險

總之, 高估用電成長是正常行為, 而低估用電成長百分百是政治力的介入
  • 29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