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小多 wrote:
到處設小機場,搞得像東南亞熱帶雨林一樣。
根據網路上資料
這些小機場是軍用機場,日本陸軍35個,海軍19個,當時1920-1940年代
有幾個民間人士坐得起飛機?
即使是戰後也要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一般人才有機會坐飛機
當時的台北國際機場也只有松山機場(1936年啟用,台灣第一座民用機場)
邪惡小多 wrote:
除了軍方或達官顯要,誰坐得起飛機。
這些軍用機場,與其說提供全島交通聯繫,
倒不如說是為了防止殖民地動亂、迅速鎮壓用的
其實當時客機也不夠發達,且危險性也很高
要到DC1-DC3(二戰軍用C47運輸機的民用型)
才算有點安全性,看網路資料,當時強調只剩一個引擎運轉下
還要能飛行..
看看客機發展史,1920年代歐洲開始才有較大規模民航業
而且有些客機還是1910年代轟炸機的技術
穩定性就更差了
至於機場大小
日本客機最多是雙/ 三引擎
12人座,1920年代末-1930年代

DC2/DC3 ,32人座,1935年美國授權給中島飛機公司生產,類似狀況1936年授權俄國生產Li 2

四引擎的星座式客機80-100人座等級

那是1930年代末,1940年代的科技,要到戰後才開始普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