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 50 年

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 50 年??

這說法倒是蠻新鮮的。

如果日本殖民台灣不是掠取資源、而是建設台灣,
50多年來怎麼會連最基礎的交通建設規劃都沒有?
到處設小機場,搞得像東南亞熱帶雨林一樣。
全島連結的陸路交通卻要等到國民政府來台,
才由老兵、榮民去敲橫貫公路、北迴、南迴,拓寬蘇花公路....
R1688 wrote:
人類起源於東非, 您(恕刪)

說到祖先就只會拿人類起源來擋?
至少我能知道的範圍我的祖先是從大陸福建過來的。
你喜歡自己祖先歷史被消滅是你家的事。
【此留言違反數位中介服務法即將被民進黨刪除】
cchan wrote:
病毒兄,不懂歷史就不要轉貼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

似是而非才可以洗腦年輕人
邪惡小多 wrote:
到處設小機場,搞得像東南亞熱帶雨林一樣。

根據網路上資料
這些小機場是軍用機場,日本陸軍35個,海軍19個,當時1920-1940年代
有幾個民間人士坐得起飛機?
即使是戰後也要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一般人才有機會坐飛機
當時的台北國際機場也只有松山機場(1936年啟用,台灣第一座民用機場)
hx135cb750 wrote:
根據網路上資料
這些小機場是軍用機場,日本陸軍35個,海軍19個,當時1920-1940年代
有幾個民間人士坐得起飛機?....

的確。

所以我說要建設台灣首先應該重視的是陸路的全島交通。

除了軍方或達官顯要,誰坐得起飛機。
這些軍用機場,與其說提供全島交通聯繫,
倒不如說是為了防止殖民地動亂、迅速鎮壓用的。
邪惡小多 wrote:
除了軍方或達官顯要,誰坐得起飛機。
這些軍用機場,與其說提供全島交通聯繫,
倒不如說是為了防止殖民地動亂、迅速鎮壓用的

其實當時客機也不夠發達,且危險性也很高
要到DC1-DC3(二戰軍用C47運輸機的民用型)
才算有點安全性,看網路資料,當時強調只剩一個引擎運轉下
還要能飛行..
看看客機發展史,1920年代歐洲開始才有較大規模民航業
而且有些客機還是1910年代轟炸機的技術
穩定性就更差了
至於機場大小
日本客機最多是雙/ 三引擎
12人座,1920年代末-1930年代

DC2/DC3 ,32人座,1935年美國授權給中島飛機公司生產,類似狀況1936年授權俄國生產Li 2



四引擎的星座式客機80-100人座等級

那是1930年代末,1940年代的科技,要到戰後才開始普及
1933年,台灣男生女生衣著例:


https://reurl.cc/20ORp6
skistosais wrote:
1933年,台灣男生女生衣著例:

那是有錢人的穿著
如果祖先當時在台灣,建議拍出相本的照片(如果有的話)
比較能顯示一般人的穿著
skistosais wrote:
1933年,台灣男生(恕刪)


那是大地主.你要不要找一下佃農的照片出來貼.那些連白米飯也吃不起的
日據時代怎不出個三級貧戶當上日本首相的故事?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