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tinger wrote:
級分制算不算對考試制度鯨吞不得先蠶食呢?
考試如果不好所謂先進的西方何必抄華人的呢?
華人兩千多年前也搞過風評跟推薦
不久就門生故吏滿天下
反正大家都有關係
那要位置的話
不就要比看看誰有關係
誰比較會喬了嗎?...(恕刪)
雖然現代西方文官制度起源於中國古代考試任職制度,尤其是科舉制度,但二者從內涵上講並不完全處於一個範疇之內。首先,中國古代考試任職制度涉及全部官員,而現代西方文官制度只適用於部分官員,這是由兩種文官遴選制度所屬的制度環境決定的。近現代西方國家的官員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前者由選舉産生,後者由考試選拔産生,因此現代西方文官制度涉及的只是整個官僚體系的部分官員。其次,中國古代考試任職制度僅限于對任職資格進行認定,而現代西方文官制度則是一個包括官員的考試、任用、考績、待遇等所有相關制度在內的完整體系。再次,與現代西方文官制度不同,中國古代考試任職制度有著嚴重的官本位傾向,官員不僅擁有權力,而且附帶性地擁有財富、聲譽和各種特權。換句話説,西方的文官僅僅是一種職業,而中國古代的官員是一種身份等級。
=====================================================================
就說了... 現在先進的西方教育哪裡還在考試是唯一的入學條件?
kantinger wrote:
級分制算不算對考試制度鯨吞不得先蠶食呢?
考試如果不好所謂先進的西方何必抄華人的呢?
華人兩千多年前也搞過風評跟推薦
不久就門生故吏滿天下
反正大家都有關係
那要位置的話
不就要比看看誰有關係
誰比較會喬了嗎?
古代的皇帝,為了鞏固權力,會任用自己人做官,但國家太大,自己人太少,於是創立「察舉制度」,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但是「推薦」不是一個客觀標準,因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惹人非議。
為了矯正「察舉制度」的錯誤,讓選拔人才有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標準,所以創立「科舉制度」,用考試來篩選優劣最客觀,內容分儒家經典和時務對策,這套方法沿用了一千多年,成為刻骨銘心的中華文化代表。
西方的皇帝,為了擺脫貴族或世族的箝制,也學習華人的文官考試任用制度,但僅限于「事務官」,他們發明的「選舉制度」更加深得民心,用「政務官」管理「事務官」,政務官觀察民情,事務官遵循法令,兩者相輔相成奠定民主制度的基石。「科舉制度」的缺失是中央拔擢的官員不了解地方需求,是國家機器強制性指揮人民,「選舉制度」就沒有這個問題,候選人必須具備地方上的人脈,是人民借「政務官」的手指揮國家機器。
「科舉制度」隨大清皇朝結束之後,在台灣借屍還魂兩兄弟,一個是大學聯考,一個是公務人員高普考,大學聯考已經走入歷史,因為它的問題和「科舉制度」一樣,每個科系有獨立的選才需求,有限的統一命題考試,只能粗略鑑別考生局部性人格特質,最終還是老師面談口試最能完整認識考生,這是「推甄制度」形成的理由。
「推甄」不是「考試」的替代品,而是補充品,如果沒有學科成績先篩選考生至合理數量,面談口試作業便無法進行。如果考官徇私舞弊的話,大學錄取名單是可受公共評論之事,並非「推甄」必然墮落的原罪。總統之女推甄上台大,為免惹人非議自動放棄,留學美國哈佛即是一例。
論考試的公平客觀,高普考最有公信力,但是有哪一家民營公司,願意讓你不經面談口試,光憑成績單就錄取上班的?
kantinger wrote:
西方
他們發明的「選舉制度」更加深得民心?
希臘雅典在哪?
羅馬民主之後不也改帝制
並且西方羅馬之後再無羅馬
近現代那些民主國家歷史多長?
民主的希臘被獨裁的斯巴達給終結,不是被人民給推翻。
滿清帝制被本國人民給推翻,不是被外國強權終結。
如果羅馬由共和轉為帝制,便能證明帝制的正當性,那麼更多由帝制轉為共和的例子,如何能視而不見呢?
民主的歷史相對于帝制要短,因為強制、普遍與免費的義務教育誕生才兩百多年,民主要奠基于普及的教育。
選舉的意義在於「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但是民智未開的地區,有力人士可以操弄選舉結果,用假選舉實行真獨裁,例如一些沒有任期限制的民選總統,這是假民主之名實行帝制。
將來也許會有更好的體制來取代民主選舉,但應該不是「帝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