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向後退 wrote:
共產黨脫罪的文宣...(恕刪)
想當然爾,
國府帶走了中國絕大多數可用的流動資金,整個1950年代,大陸能動用的國際硬通貨儘仰賴蘇联5億美元的貸款(60年代還清了),直到1963年才重新累積出國民黨帶走的金銀外匯數額。
順便提一下,國府發行法幣以來,就開始強制收兌民眾的金銀外幣。老共用人民幣和老百姓換是沿襲,起碼人民幣沒有惡性貶值。單説銀圓一項,事實上國府从1935年發行法幣到離開大陸,共強制收兌了5.67億枚銀圓(開支了5億多枚,有5520萬枚或5547萬枚帶到臺灣),而老共60餘年合計收兌4.7億枚。比較沒有秩序的文革期間,紅衛兵曾查抄民眾金銀(包括在4.7億枚中間),在1979 年2 月22 日大陸中國人民銀行發文《關於發還查抄白銀、銀圓、外幣變價收兌差價問題的復函》,後來1986 年8 月8 日中國人民銀行又發佈《關於“文革”期間查抄金銀及其製品清退問題的通知》,通過發還、補價等方式予以了賠償。真正沒有保障的是國共內戰期間被土地改革的地主。
同時,直到1961年,輪船噸位才趕上國民黨帶走的噸位,1950年時,整個大陸機動船噸位不到20萬噸,且大多殘破不能出海,而僅僅招商局一家,就帶走了26萬噸優質船舶到臺灣。當時全國造船能力祇有每年6000噸到1萬噸。全國原有24艘油輪,留給大陸的,祇有4艘1000噸的舊船,而且全部自沉江底,等待打撈。
還有提到資本家,當時是對他們的產業是採用贖買政策,政府出錢購買分紅配股付利息,利息付到1966年,在文革中一度遭到了嚴重衝擊,後來酌情做了補償。順便一提,當時資本家最集中的上海地區,資本家接受政府贖買政策的重要催化劑,是1950年的26大轟炸,國軍以舟山群島為基地,對上海大肆轟炸,造成市面人心恐慌,以為戰爭將再次降臨上海,出現大批倒閉潮,促使資本家接受當局贖買政策,以期保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