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南方澳跨港大橋斷橋 工程公司:纜繩先斷、曾示警

king_hsueh2007 wrote:
這個嗎...(恕刪)



這是拱形的,底下完全沒橋墩 , 所有應力都靠拱形+橋墩的4個點支撐,是應該要有「防落長度」,也只要拱形靠岸邊加長一點點,或橋墩往海中央靠一點點,不是像有一堆橋墩支撐的高架道做法。

但拱形加長或橋墩再往「海裡」靠一點, 不管哪種都會大幅增加成本, 差1公尺就差很多。

拱形加長:橋面差1公尺(直徑),拱形的圓周要增加更多公尺。
橋墩再往海裡靠:因為「跨海」,離岸邊差1公尺,海深度就差好幾公尺, 基樁成本會大幅增加。

南方澳:拱形沒跨過橋墩,應力看起來就快掉下來的樣子,拱形+橋面+橋面車輛所有重量就4個這樣的接觸點,那4個點上面好像有什麼墊片。




La Barqueta Bridge at Dusk, Seville, Spain.
西班牙:拱形完整放橋墩,且有略跨過橋墩。
sogo5370 worte:
有大陸學者已經分析出為什麼整個拱形會掉落的原因了

值得參考!


BigMac4Diet worte:
這位浙大的彭教授所做的分析,看來跟國內專家後來的說法方大致相同,陸續出爐的影像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佐證。

目前的資訊應該可以做出程式模型來模擬坍塌(希望國內土木工程相關學系手腳較要勤快,不要落後給對岸),這樣的斷裂強度估計是遠低於設計規格才會導致連鎖反應。下一步就是調查造成鋼纜錨接組件強度不足(損傷)的原因為何了。


暗 黑 worte:
這樣的執政很危險
不會啊 ! 只要有滿滿的台灣價值 , 一點都不危險

大陸學者隔海分析得到的結論 ,竟有可能是最終的真相
台灣一堆專家學者 ,唉 ............


那個南方澳跨港大橋的橋面是鋼箱梁結構,
屬於鋼結構,
又不是預力混凝土梁,
屬鋼筋混凝土,
那來預應力筋伸長?

最好上拱的鋼結構那麼軟Q,
可以向上彎曲變形到拱腳滑出支承,
彈性範圍內的變形量不會這麼大.
那個分析方式與公式,
在結構學上是應用在彈性範圍,
這橋不止達到塑性範圍,
還已經斷裂破壞傾斜,
兩端拱腳才滑落橋墩.
那能用彈性範圍內的機構去解釋已經屬於破壞機構時的行為.
那個塑性鉸產生位置大學修過結構學的都知道吧?

就算電腦軟體分析,
需要斷面尺寸,材料參數,邊界條件 三大條件,
一堆資料要輸入
除非亞新設計資料外流,
不然就算有設計圖要知道所有參數還有的搞!

還有會落橋是因為沒有設置防落橋裝置,
那是早期規範沒要求,
目前的耐震設計規範都有要求裝設防落橋裝置了.

BigMac4Diet worte:
目前的資訊應該可以做出程式模型來模擬坍塌(希望國內土木工程相關學系手腳較要勤快,不要落後給對岸),這樣的斷裂強度估計是遠低於設計規格才會導致連鎖反應。下一步就是調查造成鋼纜錨接組件強度不足(損傷)的原因為何了。


沒意義吧!
學生當作業還可以,
要看出破壞趨勢,
隨便弄個模型變形都是這樣的趨勢,

要精確模擬就不用模擬了,
不是盜版軟體都是一套上百萬,
要輸入一堆參數,
除非亞新要給你設計資料,
那要很多錢的,
鑑定單位會直接調亞新的資料來看的,
直接用亞新的電腦資料來分析就好了,
所以目前沒有人會做這種事的!
RentHA worte:
這個是拱形的,底下完全沒橋墩 , 所有應力都靠拱形+橋墩的4個點支撐,是應該要有「防落長度」, 但並不像一般沒有拱形那種。

南方澳:拱形沒跨過橋墩,應力看起來就快掉下來的樣子,拱形+橋面+橋面車輛所有重量就4個這樣的接觸點,那4個點上面好像有什麼墊片。


新聞資料:
大橋主橋面由9塊重110噸箱型橋板組成,鋼拱共9塊,每塊重40噸箱,拱柱12塊,每塊重60噸,鋼纜13條,每條由13股鋼索組成,總重2700餘噸,設計結構可支撐400噸,橋面約重1600噸,安全性無虞。

樑架支承型式:750 T單向活動鋼支承
橋面大樑支承型式:人造橡膠支承墊
...........................................................
看現場應該是
中間兩顆是人造橡膠支承墊
兩端各有1顆單向活動鋼支承

支承主要是承受垂直力,
那是因為橋面斷成V字形後才滑下去的,
不然支承承受垂直重量2700T+400T沒問題的.

13跳鋼索(束)可負荷重量不能以總負重量去評估是不是沒問題
越靠近兩側高架橋墩的鋼索(束)越短,負荷的能力越強,反而承受的荷重較小

越中間的鋼索(束)越長,負荷的能力越差,反而設計的強度及固定處要更強,安全係數要增加

新聞畫面是整個第6條鋼索(束)的固定點整個脫落

總之
設計圖是13條鋼索(束)平均分攤荷重?還是等比增加分攤荷重?


tgdlyg wrote:
新聞資料:大橋主橋面...(恕刪)
tgdlyg wrote:
新聞資料:大橋主橋面...

樑架支承型式:750 T單向活動鋼支承
橋面大樑支承型式:人造橡膠支承墊
...........................................................
看現場應該是
中間兩顆是人造橡膠支承墊
兩端各有1顆單向活動鋼支承

支承主要是承受垂直力,
那是因為橋面斷成V字形後才滑下去的,
不然支承承受垂直重量2700T+400T沒問題的.(恕刪)

中間兩顆人造橡膠支承墊和拱形掉下來沒什麼關係。但拱形絕對也有墊東西, 是不是人造橡膠支承墊? 就不清楚了!


若鋼纜先斷,理論上:
橋面斷了以後,拱形受到震動或彈力--滑離支承墊--因拱形沒吃滿基椿,基樁側邊水泥也撐不住,拱形整顆滑下基椿。(但橋面斷掉的震動或彈力,不應影響到拱形。)

若拱形「某個」支承墊裂化,理論上:
支撐拱形的四個支承墊當中,其中一個點偏離--拱形偏離後,帶動鋼纜讓橋面偏離--偏離後的橋面銜接處被拉開,從中間斷了--橋斷了之後鋼纜也被拉斷-----再來就回到上面「鋼纜先斷」的步驟, 影片同樣會先看到鋼纜斷掉。
king_hsueh2007 worte:
13跳鋼索(束)可負荷重量不能以總負重量去評估是不是沒問題
越靠近兩側高架橋墩的鋼索(束)越短,負荷的能力越強,反而承受的荷重較小

越中間的鋼索(束)越長,負荷的能力越差,反而設計的強度及固定處要更強,安全係數要增加

新聞畫面是整個第6條鋼索(束)的固定點整個脫落

總之
設計圖是13條鋼索(束)平均分攤荷重?還是等比增加分攤荷重?


不是這樣好不好?
不是平均的,
還有土木跟機械對於安全性的計算方式是不同的,
機械大多直接用安全係數,
例如強度是2,
就限制使用是1,
這樣安全係數就2了,
土木是有考慮風險因素與經濟因數等等,
例如自重是靜態分析時就要乘1.1
風力是動態要乘1.3,
地震是動態而且風險高要乘1.5,
以上數值不正確,
只是說明是類似這種算法,

那不同材料,
還要考慮材料的缺陷風險,
材料強度用於分析時要折減,
例如乘上0.9,0.85,0.7等等來折減.

那鋼索都有預拉的,
根據電腦軟體分析的結果,
每根鋼索的預拉力都不同的,

現場安裝時,
是根據油壓裝置的壓力推估鋼索受力,
若是預算夠的,
可以裝荷重元(荷重計)直接用儀器或電腦裝置讀取,
若裝遠端傳輸設備,
就可以隨時監控鋼索的,
但荷重元是套在錨錠處,
之前沒裝,
要新裝可能沒空間,
所有鋼索得拆下重裝套上荷重元重新錨錠,
超大工程啊!

若鋼索沒有預拉,
安裝好後,
橋底臨時支撐移開,
橋梁會因自重變形下垂變成曲線狀.
橋梁不能看不能用的.

tgdlyg wrote:
不是這樣好不好?不是...(恕刪)
seatree wrote:
橋垮了非專業的酬庸董事長還能免責,哪來這麼好的事情。

運作良好是因為董事長指導有方,
出了紕漏一定是總經理的錯,
如果總經理也是自己人,
那就一路往下找.........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