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三:由於漢人與平埔族大量通婚,大部分臺灣人都擁有平埔族血統。
漢人男性與平埔女性通婚的案例確實存在。張達京入贅岸裡大社而繼承大片土地,便是一個經典的例子。不過,跨族群通婚究竟有多普遍呢?有沒有達到「大量通婚」的規模呢?
伊能嘉矩指出北投社與毛少翁社的平埔族「與漢人通婚的例子不多」[1]。詹素娟引述 Melissa Brown (鮑梅立) 的研究指出:「從清末到日治初期,頭社、吉貝耍、番仔田的平埔族雖然已經與漢人有各種往來--說福佬話,進行水田稻作,祭祖拜公媽,但他們一直維持著『熟番」(或「gun hoan-a」) 認同,在通婚關係上始終沒有跨越漢、番的界線。」 [2]
何以漢番界線難以跨越?鮑梅立的解釋是:「平埔族婦女之未能積極與異族通婚,關鍵因素為『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異族通婚必須仰賴婦女,但在『纏足』這項形諸身體的可見差異,使平埔婦女無論如何過著漢人生活、衣飾容貌如何與漢人沒有明顯不同,仍可以被輕易辨識出來,影響其與外人的通婚。」 [3]
假如鮑梅立的解釋是正確的,那麼在 1915 年纏足被禁止以後,漢人 (主要是福佬人) 與平埔族人通婚的比例應該明顯增加。根據各年度《臺灣人口動態統計》,我們得以掌握跨族群通婚的情形。最上面的統計圖顯示福佬男性與其他族群女性結婚的比例。顯而易見,97% 以上的福佬男性選擇族群內婚。至於福佬男性與平埔女性結婚的比例,在 20 世紀上半葉時未滿 0.5%。亦即,每 200 個福佬男性當中不到 1 人與平埔女性結婚。即使是在 1915 年纏足被禁止以後,福佬人與平埔族人的跨族群通婚也沒有明顯增加。
汉族,或者说中华民族从来强调是文明认同,文化认同,所谓“夷入华则华,华入夷则夷”,就像我会把晚上一起撸串的藏族同胞当同胞,而不会认同台湾人是我的同胞一样。
看完之後就知道,其實我們就是"地球人",不懂林媽利為什麼腦子裡都裝大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