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四年發現根本不夠用還是得重啟核電阿不然都停了四年為啥不乾脆停40年? 400年?他們都懂得面對現實為什麼有人就是不懂永遠跳針式回答你小朋友嗎?kantinger wrote:2015-08-06 07:50 by kantinger全國至少停了四年能源自主呢?
starseven wrote:謝謝你上壹篇回文 ...(恕刪) 沒想到這麼無趣的議題也還是有人關心,先讓我感動一下...但是這年頭,就算是我的教授們出來說,太多人第一個看的還是政黨傾向(顏色),更別提我們這些人微言輕的了~缺電的問題,雖然討論串很多,但都沒有說到最確切的點上:台灣的電力問題除了電價之外,最大的差距應該是在"發電與分配"的使用上!太陽能很好沒錯,但是太陽能的發電方式,注定了它不會是工業用電的第一選項;太陽能這種"細水長流"並且需要搭配電池服用的良藥,更適合作為民生的用電,透過散置的儲存系統組成社區甚至是城市的電力網。「家家戶戶不一定要有太陽能板,但家家戶戶都要有電池」是此種政策的追求目標。那些在各大場合上常出現的「非核家園」,我就不想浪費時間多說沒意義的事情了。缺水的問題,跟缺電有異曲同工之處,水價問題、管線問題都是基礎面的狀況,還是得回歸到分配來看。首先,台灣真的是不應該再多建水庫了,台灣山地多數屬高且陡的狀態,水力發電適合,但水庫就不適合了。光是淤泥堆積這個數據,台灣有一半以上的水庫使用年限都比估計值要低上太多了,更別提後續的維護費用了。海水淡化是台灣較為可行的選項,但這適用於民生用水,工業用水還是得依賴水庫這種大容積的蓄水系統;只是我們現在沒有海水淡化的政策,所以才會變成民生與工業搶水,水價在"經濟發展"與"公平正義"間擺盪。缺地的問題,個人覺得這個議題不在於"地的多寡",而是在於"地的利用"。如果台灣的產業一直打算走代工業,全台灣的土地都不夠用;如果不去重視糧食自產率,根本不會計較農地多寡。所以缺地的問題反而是得看其他政策的制定方向而定,是缺也是不缺。這些財團的"缺地"議題,多數還是在進行圈地遊戲,並不是真的有這麼龐大的需求存在。缺人才&缺工的問題,其實都可以歸類回"教育"的核心上來探討,不只是狹義的「學校教育」,更應該要討論的是廣義的「教、學」。首先,「學校教育」的這個部分,小至小學的教學方式,大至高教體系的系統改革都正處在崩壞的地步;這時不管再罵誰,再不救就真的沒救了。技職體系的回復與高教體系的精簡化(要比廣設大學前更精簡)是必然的步驟,再來才是向下對於國民教育的系統變化,後者的範圍過於廣泛且專業,我也很想聽聽相關的討論(第一線教師最佳)。接著就是「學校教育」以外的部分,而這個"以外的部分",就是要去解決常常被提及的"學卻難以致用"的狀況。在這個議題,政府能做的部份應該在於"建立穩定且可靠的標準",例如證照系統的普及化;甚至這個普及還得廣泛至外籍勞工上,這也能適度去消弭本籍、外籍勞工之間的問題。在對待外籍勞工的議題上,「千金買骨」這個歷史值得去細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