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kkeigo wrote:慈濟投資股票,其實需要檢驗的是:1,是否短期操作或炒作特定股票?2,是否圖利特定人士?若答案皆"是",那怎能再盲目跟從? 如果真的炒短線或圖利特定人士,當然要把慈濟中的害蟲揪出來不過你做這樣的指控,你的證據在哪裡,請跟大家說說吧!!
過期無效 wrote:這位大大,看來是專家前一頁就有版友貼了慈濟醫院的投資財報,財經名嘴如你所說的太可怕哪麻煩你在這裡指正他的錯誤,順便幫大家上一下財經課簡單問,102年說賠了四千萬,這個說法是否正確?...(恕刪) 現在才看到這篇, 抱歉啊!還有, 你這是挖陷阱給我跳嗎?我引言的是你#20篇, 竟然是如此得到2億的數字!財經專家卻沒基本會計知識, 實在太可怕! 至於為何我需要給大家(應該只需要給你)上會計101呢?自己去大學報名不就好了 LOL其次你簡單問我, 102年是否賠了4千萬,我先反問"賠"的定義是什麼?
一點想法,以下是美國紅十字會的財報,進行投資理財,本來就是世界慈善基金運作的常態。KPMG做的。[按我去看 美國紅十字會2013財報PDF]目前略看的訊息包括:美國政府債券 2億美金公司債券 2億美金公司股票 3億美金避險基金(hedge equity fund) 1億美金收購與成長資本基金(buyout and growth equity fund) 1億美金貨幣市場與其他 (money market and other) 6億美金有錯請大家指正。然後來看看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財報,勤業眾信做的,[按我去看 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97年財報]可以看P43/P44 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合法合理的理財投資。彰銀股票,華南股票,JF,摩根,復華,統一,日盛,群益,富遠,元大,新光,安泰,匯豐,富蘭克林,建弘,寶來得, 保誠威寶。如果要去提這些基金的邪惡可能性,那真是欲加之罪,光統一就會讓鄉民高潮了,所以不要這樣想,人家也是好醫院,要留口德。有錯請大家指正。不才建議的是這個角度。[按我去看 Dan Pallotta TED 演講]行動主義者及籌款家 Dan Pallotta 指出,我們自以為的『公益』,或『慈善團體』應該如何運作,大部分是低收益,高道德批判,高付出的血汗付出比例,這種錯誤認知,造成的歧視,正是讓慈善團體無法運作的原因。而一再一再的攻擊,在市場原則的運作下,許多人才寧可選擇高利潤,低道德的工作。然後你再來問我們為什麼,許多社會問題無法解決?你以為你在反財團?有沒有想過你作為一個慈善『消費者』,你可能比財團還狠,還血汗?簡單來說,這樣對慈善的錯誤認知概念,只會送一個又一個的十元便當阿嬤散盡家財過勞死,然後作為名嘴網民,消遣其他慈善,滿足嗜血鬥爭虛榮心的踮腳墓石。相對于盈利機構,對於慈善團體,我們容易犯的五種歧視,對於一般商業專案,我們都可以允許,但是非營利機構來做,就是罪大惡極,但是也是慈善專案常常做不出來成果的原因,其實在事項來說,非營利及盈利機構,面臨的都是現實的問題,但是因為這幾種歧視,非營利都一定要綁手綁腳來做,做不成功,也是想當然爾:第一:(道德期待歧視):道德上一定要有超于常人的期待,不行就是罪該萬死。NPO的工作人員也是人,把人架上神檯後捧摔,對於社會問題真的有幫助嗎?第二:(宣傳歧視):不可與宣傳自己做的好事,做的話就是浪費錢,愛慕虛榮,沽名釣譽。那盈利公司比如可口可樂,都很了解廣告宣傳的正效應,都是正式專業的海量分析的來做,非盈利團體只要做一下,就是沽名釣譽想得諾貝爾獎。第三:(風險歧視):慈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也不能挑戰一些有創意但是有失敗風險的做法,所以只能固步自封,坐吃山空。第四:(效率歧視):慈善如果沒有將善款使用達到一定的效率(短時間執行率迷思),就是貪贓枉法,甚至如果沒有馬上使用,就是有問題,但是有做過專案的人就知道,有些專案是要分段時間性執行的,不是一股腦把錢全部花在第一階段,那剩下來怎麼辦?蓋樓蓋一半,剩下靠天吃飯嗎,連計劃都不行?第五:(收益歧視):慈善事業不能用任何方式來產生盈餘,在渡小月的狀態自給自足,甚至未雨綢繆,如果有的話就是罪該萬死。現在的言論集中在:『佛教』團體不可以怎樣怎樣,究竟是我們對世界NPO經營的無知,還是對於佛教團體一定要打入『隱居山林不問世事』的歧視期待呢?希望大家可以思考看看。同廠加映延伸好文:[按我去看 專欄:指定捐款用途?你可能是讓NPO陷入飢餓循環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