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服貿
內容也太文謅謅我也看不懂
我國文造詣和理解能力不是太好
但我覺得
一個政府你要推動一個大政策
好歹你也得說清楚講明白
讓我們這些庸民能理解你在做些甚麼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說明過 但我就是真的不懂)
但我覺得 如果今天這個政策是對的可行的對國家未來有幫助的話
那怎麼會發生以下兩點
某委員偷偷以30秒時間通過審查?這是民主?
或許在野黨遇中就反 好我認帳
那怎麼會有占據立法院與行政院和警民流血衝突?
我不相信學生有分顏色 我相信她們的知識可以理解那些法條
馬先生
我覺得 你家人都持有綠卡 你的政策影響的的好幾世代的台灣人
今天你對了 你家人依舊留在台灣享受你的德政
今天你錯了 你家人可以外出去享福但受苦的是我們這些平民
我不認為你差我不認為你笨我不認為你是畜生
但從你當上總統後 你自己的所作所為讓人詬病
曾經 我女友要我選你 不選你要跟我分手
如今 他為了當初這樣跟我吵而與我道歉
雖然還是分了
現在的總統
是溝通出了問題
是能力出了問題
是管理出了問題
是理解出了問題
是常識出了問題
是魄力出了問題
是性向出了問題
是反應出了問題
是嘴巴出了問題
是大腦出了問題
是態度出了問題
我總覺得 社會的紛擾就是你這個大問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 wrote:
這幾天下班打開電視看...(恕刪)
大家都說反服貿是反中,但是靜下心想真的是反中嗎? 我到覺得是公民力量轉過來直接面對馬英九政府.
為何會有洪仲丘的凱道一役? 會何這一次又一次學生+公民自主性的站出來? 當台灣公民厭煩了藍色與綠色的長期無能, 又沒有其他可以制衡, 社會公民最後站出來成為台灣公民表達憤怒的力量, 反服貿不過是洪仲丘後的另一戰役, 而這次社會公民藉由反服貿對上了立法院目的是要求立法院能自制(直接打立法院但是間接接打馬英九政府), 馬英九不改, 他下台前還有其他戰役, 反服貿絕不會是最後一役
再看看現在政府做事哪一件是值得稱許的? 荒腔走板的政府官員談出來的服貿是以數字高低為主, 而不是以台灣產業最大利益為主, 因為他們的主子最喜歡看數字(也只會看數字, 其他的他不懂也不想懂)而不是看實質受損或受益的大小
所以台灣社會公民並不是反服貿或反開放
而是反馬英九政府, 反這種浮誇政府, 反耍嘴皮政府, 反無作為政府
南韓與台灣重疊高, 台灣過度倚重大陸, 服貿沒有過說不一定是台灣的轉淚點, 當台灣放棄與南韓比, 放棄過度倚重大陸, 台灣自有它的路好走(雖然往後過程是艱辛的), 服貿過了問題還在, 台灣真的不會更好, 只是慢慢拖向衰敗而已
真的學到很多。
-------------------------
我對於服貿協議本身的看法
今天晚上學生私訊問我服貿協議,既然我又是律師,又在經濟系授課,這兩方面的問題我是不能迴避的,所以我決定在這邊把我對服貿協議風波的看法說出來。我這麼做,可能會觸怒很多人,你可以刪我好友,也可以留言戰我(我不一定會回應就是了),但是別搬教條口號壓我,我不傳教的,所以我從不鳥這一套。當然,我這樣急就章地寫出來,資料及理解難免會有錯,事實上的錯誤,請用力鞭,不用客氣。
其實上維基百科就很容易看到服貿協議的條文,總共24條,這不是平空冒出來的,這是根據WTO之下的「服務貿易總協議」(GATS)的架構訂出來的。我們加入WTO時,這些總協議就已經拘束我們跟任何國家談判時,必須要照這個架構來寫協議內容。
兩岸的服貿協議,台大的鄭秀玲老師在她的ppt報告中也說明得很清楚,它是ECFA架構下,規定雙方必須在什麼時候談好什麼樣的協議,而ECFA也只是個談判時程表罷了。
換句話說,在加入WTO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自願接受這些拘束,WTO條文是沒得改的,我們立法院早就批准了。要改是可以,那就是退出WTO,這我們想也知道,不可能。
真正的問題,也不在服貿協議本身,而是它的附表所開放的行業。很多行業是受到政府以法律管制的,但是WTO是國際條約,在位階上,國內法律必須劣後,所以剩下的只是:哪些行業可以用行政命令直接加以開放的。老實說,這是行政機關想要改就改的。
服貿協議根本不是什麼國際條約,而是兩個行政部門就自己權責所能管轄的範圍去開放。因為我們為了加入WTO,從1980年代開始,行政院與立法院就把國內管制的法律修正到能與WTO條文接軌,所以法律條文也不會是障礙,最後把關的,只剩下行政部門決定開放的是什麼。
行政部門把它送立法院備查,是基於它是個行政命令,在法律上,這並沒有什麼大錯。送備查的行政命令,立法院要是想管也可以,但是依照立法程序,立法院必須限期審查完,否則就是立法權對行政權的侵害。如果沒有涉及對岸,立法院是可以直接修正的。但因為涉及對岸,現在想改,等於是要重新談,或是直接把ECFA的時程擱置,轉向去談TPP、RECP。
不過,這樣等於是重挫台灣的談判信用,而且,說ECFA是我們要進TPP、RECP的入場券,有點聳人聽聞,但並不完全沒道理。
首先,阿共不可能讓我們越過他們直接去談這個。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我們的如意算盤,有了ECFA,我們在TPP中,就不是一般生,而是有扇對中國的任意門,進不去中國的,可以透過台灣,這會讓我們在TPP中講話比較大聲(其實有這種特權的國家,不是只有台灣而已)。
當然,這一切都是理想狀況,而且這扇門開了,不講中國得了什麼,在台灣社會,這種好處是誰才能享受到,我真的不知道。何況TPP是美國經濟圍堵中國策略的一環,而RECP是擴大版的東協10+N,後者中國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兩者性質上是有些不相容的,小國當然是追求兩邊都參加,即使是日本、南韓也不例外。何況,不管台灣想要幹什麼,能跟中國比肌肉嗎?這是現實限制,講來心疼,但不能不說。
結論是很悲哀的,我們當然是可以要求、責成行政部門去與大陸重啟談判,那24條根本是沒什麼好討論的鬼話,重點還是那個表,而那個表是我們為了加入WTO,早就授權給行政部門去談的,立法院現在要不爽,可以做成決議,甚至立國內法,要求行政部門按立法院的要求方針去跟中國重新談附表的行業。
可惜的是,這早在談判前就該監督的東西,直到這個時候,大家才突然熱議起來,事實上早就過了最佳的時機點,我只能說,台灣人向來容易被政治熱、簡單的口號帶著走,所以對於行業開放項目的內容,一直無法聚焦討論。
因為,會關心的總是有力的利益團體,一般老百姓是無法也沒興趣去看這些開放行業項目的,所以有力量去遊說政府的利益團體,會把對他們有利的部分告訴政府去跟中國如此如此談,但是沒有組織發聲的行業,就沒有任何人會幫他們去講話,政府更沒有對口的公會去詳盡蒐集資料,具體地去為這些行業保留緩衝的空間。
誰最想要讓服貿趕快過?是台灣的金融業者,他們要登陸中國了,卡在這兒心裡很急,其他的弱勢行業死活,他們沒義務關心,在談判的時候,台灣不是沒討論,但是太細節太技術性的東西,又沒涉及自己的利益,誰又會去逐一去檢視那個附表(不是條文喔)?
現在台灣跟中國的行政部門已經講好了,依照WTO的精神,以及我國法律的架構,這本來就是行政機關可以自己決定開放的東西,立法院要來審,立場確實是有點怪,畢竟中國的人大只是橡皮圖章,不會跟國務院對著幹,所以中國那邊他們可以說了算。台灣這邊當然是可以說,我們的國會有意見,這個可能要重談。不過,我們的國會真的有強力表示過意見嗎?不要說別的,金融業就不那麼喜歡國會在這件事上意見太多,而立法委員誰不欠銀行錢呢?
知道了吧,就是你我過去的冷漠,造成今天的後果,只能想亡羊補牢了。與其說是黑箱,不如說它比較像是偷渡。說黑箱是為了宣傳,因為這樣才能為我們為什麼沒去關心解套。如果大家都帶著罪惡感,還會去響應運動嗎?
政府實際負責的人員很有限,根本做不到通盤評估及規劃(我或許可以很陰謀論地說,聽企業主說話就可以了),上頭交待要加強「宣導」,這是額外業務,十幾個科員根本支配不了宣導預算,預算當然是由上頭去控制要給哪家媒體去賺,輪不到科員決定。既然「異見」及「雜音」都可以用「逢中必反」來概括,社會反彈並不大,那麼就讓它直接過去吧,在科員政治的邏輯中,這種跳出來宣導的事,踰越了權責及倫理,又何必強出頭呢。
我覺得難過的是,台大的鄭秀玲老師提出了一些意見,其實很多也是訴諸民粹的,我想要看的是事實,至少是些數據,而不是教條。我觀察這些學生很久,不戴著黨籍色彩眼鏡去看,如果是具體的內政問題,是有一些明確的案件,有著力點,很有說服力。但服貿協議,就有太多的腦補。我們目前並沒有開放那麼多行業進來,所以結果如何,大家都是憑著自己的感情去猜想,這當然就混入了統獨情結在裡頭了。
而且有些效應是只有質的討論,卻沒有量化的數據去具體指出衝擊,做為一個經濟學者,把量化的東西談成質化,再包裝了政治語言,就走味了。這可以當做是對自己人取暖的宣傳品,但是要理性說服大眾,就差了這最後一哩,也是最重要的一哩。這應該算是為德不卒吧?
也許社運能換來一場理性的大辯論,但是,站上舞台的人,會輕易這樣把舞台讓出嗎?國民黨每次要跟蘇蔡叫陣辯論,蘇蔡都沒回應,所以國民黨這回才敢打完人又侵門踏戶地對學生故技重施,要逼退學生。同學們!既然都進了這廚房,就別再找藉口退出來了。
大家這次運動,既然把服貿協議視為台灣命脈的決定性關鍵,也由不得你不談它的內容,與其換個話題閃躲,還不如接下戰帖、全力以赴吧。這是讓運動成為民主深化、公共論壇的最好時機,這時候還在叫「我被打了,好痛」,只會惹來質疑,你們不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嗎?如果不辯論,胡亂找個理由退場,這次運動就會淪為一場自嗨、各說各話的鬧劇。你們保住了面子,但是整個社會卻被撕裂了。這是各位所要的結果嗎?
sanford6089 wrote:
我的建議是不要想由別...(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