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都已經被我封鎖了,幹麻還堅持要回我?是對我有感情了嗎?
機率小當然不是一定不會發生,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堅持機率小的才是對的,機率大的不對呢?
你也不用叫我去跟誰學統計學。我統計學都學到高級統計學了(multiple regression, factorial ANOVA, resampling 那些,板大提到的t-test還算是中級的而已),只是這case,根本不需要用到高級的統計學而已,單純機率學(probability)就可以了。
你可以說1%機率不低,那2個1%的同時出現呢?5個呢?10個呢?
統計學p value 小於0.05就可以說排除掉虛無假設,比較嚴謹的0.01才排除。
如果是0.0001(2個1%的同時發生),那排除掉是肯定的。只有你還在堅持這個0.01%的機率才是對的,99.99%機率的可能性是錯的。
你說的那一百多本不見的論文,是紙本論文。你怎麼知道沒有電子版本?現在電子版盛行,有時紙本論文不見,也不會特地去補。還有微縮膠卷,通常非母校的大學圖書館也會收藏各地博士論文的微縮膠卷。沒有的話,研究生也可以館際借閱。有的畢業生會直接出版他的博士論文,花錢就可以買到。所以不是說母校沒有紙本論文,就代表全世界都沒有這本論文可以查詢。要怎麼確認?去看看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大概就知道了。
請問那一百多本論文,引用次數都是0嗎?
此外,徐永泰等人去看論文的地方,確實就是婦女圖書館。有人說是婦女圖書館裡面的archive room。所以徐永泰沒說錯啊。要看,就只能去婦女圖書館裡面的archive room,而不是去放博士論文的區域。要看還要先約時間,然後圖書館管理員會把論文鎖在置物櫃,你跟櫃台拿鑰匙,才能去打開來看。請問這世界上那麼多本博士論文,有幾個人的博士論文可以享受到這種像保存古書或機密資料的待遇?絕對不到萬分之一。絕大多數都是直接放在論文區,研究生可以直接從架上拿下來看,根本不會有那麼多關卡要過才能讀到。有寫過論文的就知道我在講什麼。我去過好幾間大學圖書館的論文區找資料,沒人管我有沒有對內文拍照。找不到紙本論文,可以去找有沒有微縮膠卷。沒有微縮膠卷,可以申請館際借閱。不然就是圖書館資料庫看有沒有電子檔論文可以看。再不行就上網找論文作者的聯絡資訊。問他怎麼去讀到他的著作。總之從來沒遇過需要特別申請閱覽,還要拿鑰匙去打開特別的置物櫃,然後不能拍照的論文。
其實這些先前老早就說過了,懶得再說。
你要堅持你的信仰,就繼續吧。反正又不關我的事。
真的值得仔細觀閱
我先提出SHL主管回信中的一段:
".....實體論文自然是經學院口試委員(我相信通常是一名大學校內委員和一名校外委員)口試。因此,總是有可能論文在口試委員報告送達後獲頒學位,而實體複本還沒收回到高階學位辦公室——以及之後的圖書館。結果,Passed – Not Yet Received的註記就被加進了館藏紀錄,以顯示儘管學位已由大學頒授,所要保存的實體複本還沒收到。"
這裡已明確地說明LSE頒授學位的準則
是在口試委員的口試通過報告書送達到高階學位辦公室後即頒授學位
所以IALS的論文索引必然有蔡英文的名字, 學位, 論文題目 年份
但這只能證明蔡英文有通過口試而已
並不是如turtlins所言證明有繳交論文到高階學位辦公室
其他種種學位證件,高階學位辦公室在學位已頒授的情況下, 可陸續發出
但是依然無法證明有繳交論文到高階學位辦公室
再看另一段
"..... 圖書館的系統小組每月從高階學位辦公室收到一份學位頒授的資料輸出檔——這給了我們在每個欄位所需要的所有資料——作者、題目、學位等等。這份資料接著就會輸入我們的圖書館管理系統。結果顯而易見,論文館藏書目製作的工作現在就快得多了——製作館藏書目的人只需要從新到圖書中找出相關實體複本,把實體條碼和frontsheet貼進論文裡面,然後把那個條碼資訊加進館藏紀錄。
由 "新到圖書中" 一語, 可瞭解論文是一 批一批送到圖書館
因此就必有高階學位辦公室製作的書目 去一一對應
如有遺失, 驗收人員也必可當下發現, 並通知 高階學位辦公室
而高階學位辦公室知曉論文遺失後, 再通知學生補交論文應是正常程序
由此推知, 如果發生論文遺失, 學生應該會知道, 並隨即補上論文給高階學位辦公室
不知 turtlins 如何呈現當年論文遺失, 高階學位辦公室製作的書目檔案也遺失, 然後行政人員毫無作為, 蔡英文也不知道, 也未隨即補交論文的種種情況
而 turtlins 文中提及遺失的131本論文, 並不一定是遺失
其實也可解讀為有許多人也是未繳交論文給學校
懷疑蔡英文1984年未繳交論文最主要的根據是
2019年10月8日LSE聲明 是說: 根據圖書館紀錄 (2011年) 曾收到一份論文副本
卻被蔡英文在臉書上, 用混淆手法寫 : " 當年也有繳交博士論文到圖書館 "
只見 turtlins 一再逃避這個明顯事實
如此更加應證蔡英文當年沒有繳交博士論文
livebookart wrote:
根據圖書館紀錄 (2011年) 曾收到一份論文副本
是啊,2011年這記錄,不就說明蔡英文最起碼當時就已經知道學校沒她的論文,所以想要補一本進去嗎?(除了學生本人之外,還會有誰擁有蔡英文的論文,然後拿去給LSE?)
如果我是蔡英文,我想要補論文進去,結果最後學校不收,或是立刻又搞丟,我的反應會是什麼?
「算了,沒差」這樣?
很多東西根本不用講那麼多,願意懂的就會懂。
livebookart wrote:
turtlins的發文 " 關於倫敦大學有313本論文至今仍未送達圖書館一事之考證與修正 "
真的值得仔細觀閱
我先提出SHL主管回信中的一段:
".....實體論文自然是經學院口試委員(我相信通常是一名大學校內委員和一名校外委員)口試。因此,總是有可能論文在口試委員報告送達後獲頒學位,而實體複本還沒收回到高階學位辦公室——以及之後的圖書館。結果,Passed – Not Yet Received的註記就被加進了館藏紀錄,以顯示儘管學位已由大學頒授,所要保存的實體複本還沒收到。"
這裡已明確地說明LSE頒授學位的準則
是在口試委員的口試通過報告書送達到高階學位辦公室後即頒授學位
所以IALS的論文索引必然有蔡英文的名字, 學位, 論文題目 年份
但這只能證明蔡英文有通過口試而已
並不是如turtlins所言證明有繳交論文到高階學位辦公室
其他種種學位證件,高階學位辦公室在學位已頒授的情況下, 可陸續發出
但是依然無法證明有繳交論文到高階學位辦公室
你這個問題,我早在本棟98頁976樓和110頁1010樓已經詳細回答過兩次了。
我把其中一段再貼一次:
雖然這種可能性並非絕對不存在,但非常低,
比論文遺失的可能性還低,畢竟確實有論文遺失的實例,而且還不少。
但論文沒繳回,口試委員不會催嗎?高階學位辦公室不會催嗎?
負責收回論文的高階學位辦公室在口試通過之後,從10月中到3月中這五個月裡,接連寄了兩封信函通知口試通過、即將頒授學位,也把學位資料轉給LSE,供學生紀錄卡登錄及院長據以寄出道賀函,最後寄出證書。
辦公室如果在這五個月中一直都沒收到論文,會把這麼多程序一路進行到完畢嗎?
我現在再提供另一項佐證:

這段其實就是彭主播前幾天在節目中神秘兮兮宣稱得到關鍵回覆的那段文字。
所以,LSE的規定是:要收到 final copy,才會授予學位,
SHL主管的說明是:總是有可能學位辦公室收到報告後先登錄學位資料,論文本應之後補送,卻沒送過來。
這兩者綜合起來就是:
有可能學位辦公室收到報告後,先登錄學位資料,等待論文送過來,和學位資料一起送往SHL。
如果論文沒送過來,那麼學位辦公室就不會正式授予學位,因為:
this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degree and we cannot make an award to you until we have received a final copy of your thesis.
所以,在1984年3月正式發出學位證書之前,學位辦公室會先確認收回論文。
livebookart wrote:
再看另一段
"..... 圖書館的系統小組每月從高階學位辦公室收到一份學位頒授的資料輸出檔——這給了我們在每個欄位所需要的所有資料——作者、題目、學位等等。這份資料接著就會輸入我們的圖書館管理系統。結果顯而易見,論文館藏書目製作的工作現在就快得多了——製作館藏書目的人只需要從新到圖書中找出相關實體複本,把實體條碼和frontsheet貼進論文裡面,然後把那個條碼資訊加進館藏紀錄。
由 "新到圖書中" 一語, 可瞭解論文是一 批一批送到圖書館
因此就必有高階學位辦公室製作的書目 去一一對應
如有遺失, 驗收人員也必可當下發現, 並通知 高階學位辦公室
而高階學位辦公室知曉論文遺失後, 再通知學生補交論文應是正常程序
由此推知, 如果發生論文遺失, 學生應該會知道, 並隨即補上論文給高階學位辦公室
不知 turtlins 如何呈現當年論文遺失, 高階學位辦公室製作的書目檔案也遺失, 然後行政人員毫無作為, 蔡英文也不知道, 也未隨即補交論文的種種情況
而 turtlins 文中提及遺失的131本論文, 並不一定是遺失
其實也可解讀為有許多人也是未繳交論文給學校
懷疑蔡英文1984年未繳交論文最主要的根據是
2019年10月8日LSE聲明 是說: 根據圖書館紀錄 (2011年) 曾收到一份論文副本
卻被蔡英文在臉書上, 用混淆手法寫 : " 當年也有繳交博士論文到圖書館 "
只見 turtlins 一再逃避這個明顯事實
如此更加應證蔡英文當年沒有繳交博士論文
至於你後面這一大段,
根本是建立在你自己憑空創造出來的「一 批一批送到圖書館」、「高階學位辦公室製作的書目」之上,
SHL主管回覆的原文根本完全沒提到這兩件事。
而且,你這篇貼文引用的那兩段SHL主管回覆,都是在講21世紀初期電腦化之後的情況,
那時才有所謂圖書館先收到電腦資料檔,有了學位資料可供館方在論文收到之前先建立館藏條目,
而論文並未收回學位辦公室、也就沒有送達圖書館,
所以才會產生2005年到2009年not yet received的論文條目。
但蔡英文是1983/84年欸,
就在你引用SHL回覆那兩段的前一段,SHL說得很清楚,
即使到了21世紀初期電腦化之前的1990年代,
圖書館都得等到論文和學位資料一起送來,才有東西可供館方建立館藏條目,
所以,蔡英文的論文沒送到圖書館,當然連學位資料也沒送到,所以才會連館藏條目都沒有。
你這樣混淆SHL對不同年代的描述,
是故意,還是不小心呢?
andrewtsai7777 wrote:
T大:
奇怪,都已經被我封鎖了,幹麻還堅持要回我?是對我有感情了嗎?
因為這招有點賊。
封鎖我,我就看不到,你在貼文怎麼講我,我不知道,也就回不了,那不就像是暗中偷襲嗎?
andrewtsai7777 wrote:
機率小當然不是一定不會發生,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堅持機率小的才是對的,機率大的不對呢?
沒人說機率小的才是對的、機率大的就不對啊,
你是哪聽來的啊?
又在自己憑空幻想嗎?
機率小、機率大都沒有對或不對的問題,
只要機率不等於零,就代表同樣都是有可能發生,
而只要發生了,無論機率大小,就同樣都是事實。
把機率小和不可能劃上等號,是對機率的錯誤理解,這應該是機率的ABC。
andrewtsai7777 wrote:
你也不用叫我去跟誰學統計學。我統計學都學到高級統計學了(multiple regression, factorial ANOVA, resampling 那些,板大提到的t-test還算是中級的而已),只是這case,根本不需要用到高級的統計學而已,單純機率學(probability)就可以了。
很好,讚。
所以呢?
所以就能推論蔡英文的論文不存在、學位造假?
andrewtsai7777 wrote:
你可以說1%機率不低,那2個1%的同時出現呢?5個呢?10個呢?
統計學p value 小於0.05就可以說排除掉虛無假設,比較嚴謹的0.01才排除。
如果是0.0001(2個1%的同時發生),那排除掉是肯定的。只有你還在堅持這個0.01%的機率才是對的,99.99%機率的可能性是錯的。
很好,讚。
所以呢?
所以0.01%的機率就可以和「不可能」劃上等號?
andrewtsai7777 wrote:
你說的那一百多本不見的論文,是紙本論文。你怎麼知道沒有電子版本?現在電子版盛行,有時紙本論文不見,也不會特地去補。還有微縮膠卷,通常非母校的大學圖書館也會收藏各地博士論文的微縮膠卷。沒有的話,研究生也可以館際借閱。有的畢業生會直接出版他的博士論文,花錢就可以買到。所以不是說母校沒有紙本論文,就代表全世界都沒有這本論文可以查詢。要怎麼確認?去看看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大概就知道了。
請問那一百多本論文,引用次數都是0嗎?
又來了,疑英派的標準作業程序又啟動了。
131本不知去向的論文,是要證明論文在送往圖書館的過程中,確實有可能遺失,
你無法反駁,就轉移焦點改扯電子版本啦、微縮膠卷啦、館際借閱啦、論文引用啦,
這樣「旋轉、跳躍、我閉著眼」,難道不會不好意思嗎?
而且,電子版?會不會太誇張了點啊?
1983/84年的論文,你把電子版都扯進來?
andrewtsai7777 wrote:
此外,徐永泰等人去看論文的地方,確實就是婦女圖書館。有人說是婦女圖書館裡面的archive room。所以徐永泰沒說錯啊。要看,就只能去婦女圖書館裡面的archive room,而不是去放博士論文的區域。要看還要先約時間,然後圖書館管理員會把論文鎖在置物櫃,你跟櫃台拿鑰匙,才能去打開來看。請問這世界上那麼多本博士論文,有幾個人的博士論文可以享受到這種像保存古書或機密資料的待遇?絕對不到萬分之一。絕大多數都是直接放在論文區,研究生可以直接從架上拿下來看,根本不會有那麼多關卡要過才能讀到。有寫過論文的就知道我在講什麼。我去過好幾間大學圖書館的論文區找資料,沒人管我有沒有對內文拍照。找不到紙本論文,可以去找有沒有微縮膠卷。沒有微縮膠卷,可以申請館際借閱。不然就是圖書館資料庫看有沒有電子檔論文可以看。再不行就上網找論文作者的聯絡資訊。問他怎麼去讀到他的著作。總之從來沒遇過需要特別申請閱覽,還要拿鑰匙去打開特別的置物櫃,然後不能拍照的論文。
第一,還在婦女圖書館啊?
已經不知講過多少遍這個例子了:
一本數學類的書,如果因為某種原因,被移到圖書館內某處展示區,沒有放在數學類書的架上,
那麼,請問這本書是否就變成了不是數學類書嗎?
當然不是嘛,只要這本書的書碼還是數學類的書碼,不管擺在哪裡,都是數學類書啊。
蔡英文的書碼是F開頭的書碼,這個書碼是LSE本校畢業論文的書碼,
蔡英文的論文分類區是Store theses,這是學位論文分類區,

根據LSE主管回覆,Due to the current interest, we have been given a facsimile copy of President Tsai's thesis and it should be available in our special collections reading room,
什麼是current interest?不就是你們這些疑英派一天到晚吵著說沒論文沒學位嗎?
所以館方特地將這本黑皮書放在館內四樓的special collections reading room展示,
結果徐永泰那個烏龍商人,硬要把special collections reading room說成是同樣也在四樓的婦女圖書館。
這真是奇了,LSE圖書館的空間使用定義,到底是館方說了算,還是徐永泰說了算?
LSE圖書館各樓層使用分區早有清楚定義:

圖書館四樓不是只有婦女圖書館,還有其他各種館藏,
而且那個閱覽室人家LSE圖書館官網是叫它4th floor reading room啦。
LSE圖書館也解釋很清楚,館內某些館藏會採取館內閉架式儲存(on-site closed storage),這類館藏包括LSE的博士論文:

所以,LSE把蔡英文的黑皮書放在四樓閱覽室採閉架式館藏,根本不代表館方不認為她的黑皮書是本校畢業論文。
就是因為你們以館內沒有論文質疑蔡英文的學位,
館方只好慎重保管這本好不容易找到原稿複印裝訂的論文,
以免又出了什麼差錯,譬如被某人幹走啦、故意扔掉啦、拍照後加工製作偽造內容上網流傳啦。
說實在,這種「特殊待遇」,在很多圖書館都看得到啦,
如果你真的如你號稱有豐富經歷,就少在那邊裝了啦。
又來「絕對不到萬分之一」了,
你的機率學真的都白學了。
andrewtsai7777 wrote:
其實這些先前老早就說過了,懶得再說。
你要堅持你的信仰,就繼續吧。反正又不關我的事。
我也這麼覺得,
你那些說法老早就都駁過了,
你要繼續「旋轉、跳躍、我閉著眼」,我真的也沒辦法,
只好你說一次,我就駁一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