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其他縣市不清楚為何台北市民會抱怨最近交通塞車的人,請進來看吧 !!!

撫蒂魔 wrote:
寶傑最近請假,我好期...(恕刪)


說不定LBJ還塞在路上
到不了攝影棚,才請假
fatlee3 wrote:
認為如何能提高公民的素質?...
(恕刪)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勇者無懼"(Amistad, 1997),
賴比瑞亞(Republic of Liberia), 一個以自由為名的國家,

這群不幸中的幸運兒早在1845年就在美國人(美國殖民協會)的幫助下舉行制憲會議起草憲法,
該部憲法還是以美國憲法為藍本, 整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機構也都效仿美國,
賴比瑞亞共和國從此獨立, 成為非洲大陸上的第一個現代國家,

對照同一時期的四萬萬中國人(清朝人), 做奴才的還在三跪九叩首, 做主人家的還在纏足抽大煙,

接著在1847年賴比瑞亞選舉出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
他的名字叫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茲(Joseph Jenkins Roberts),

1847 vs 1911, 非洲人道光二十七年就選總統, 完勝當時還沒出生的孫文,

但是....

人類發展指數0.412(世界排名175),
年平均所得356美元(世界排名189),
國民預期壽命58.7歲(世界排名166),

這是今天的賴比瑞亞,

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在其執政菲律賓期間(1965-1986),
除了貪汙超過上億美金, 還操控選舉作票舞弊, 甚至涉嫌謀殺候選人,(現今菲律賓總統的老爸)
最後在以捍衛自由民主價值為己任美國軍隊的幫助下逃亡夏威夷,
(曼紐.諾瑞嘉表示: %#$%@!@#....)

但是....

菲律賓知名的民調機構"亞洲脈動"(Pulse Asia)在2005年公布了一系列的民調,
其中前總統馬可仕的個人滿意度高達7成,
比往後這30年的所有入主馬拉坎南宮的繼任者都還要更高,
話說這民調的樣本如果不是反智就是有M屬性....

如何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 我認為應該這樣解釋....

公民的政治素質(理性)是原因, "公民參與政治(民主)"的這個制度則是建立在原因之後的結果,

一本來就是信仰理性的族群,
從八百年前簽署大憲章開始, 過程雖有逆襲, 走到今天的民主, 我會認為這是其必然的結果,

但是一本來就不是信仰理性的族群,
就算不用經歷鬥爭, 天賦給他參與政治的權利, 又如何? 賴比瑞亞就是一個例子,

沒飯吃沒水喝人會死, 但是沒理性人不會死,
所以我們或許可以說理性並不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

舉例, 不理性的人就好像沒有藝術天分的人,
我不認為貝多芬或者畢卡索的成就,
可以經由美學教育的作用,
普及而且均衡分布的發生在不特定的其他人身上,
想進茱莉亞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要先通過考試,
這種事並非有教無類, 也不是任何人付得起學費就能變身馬友友,

我認為民主制度是理性在政治上的結果,
而非倒果為因憑空運作民主制度自然而然就會增加公民的理性,
理性或許只是一部分人, 而非所有人的天賦,
也不太是教育可以影響的,
不過我還是相信,
持續營造一個善良的環境是有可能可以幫助所有人最大化其內在本來具有的理性值,









--------
以上三更半夜的胡言亂語....

撫蒂魔 wrote:
寶傑最近請假,我好...(恕刪)
難怪很久沒看到他,換女的也不錯啦
bernie3208 wrote:
說不定LBJ還塞在...(恕刪)
LBJ是LeBron James嗎?
看了半天,大多只是批評目前塞車的問題,我想問開車族(我自己也有車,但非針對"非"開車不可的開車族),最近三個月塞車,要多兩個小時才能回到溫暖的家,那換乘大眾運輸工具會不會更快一點?如果沒有!那麼我想進一步問甚麼理由,您還可以佔住寶貴的城市平面(車道)空間,犧牲那些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想要快點回家的人的利益。

在台灣,開車成本很低(油價降低後,開車成本更低了!),這是事實,而且開車族大多為家中經濟主力,話語權相對較大,也因為說話夠大聲,所以同時也是民意代表沒有辦法忽視的選票族群,不然下次就不選你了!(但其實不開車的弱勢族群也是一人一票,而且族群更多更大),所以才造成目前的交通亂象(因為過去市長一直被議員批評,其實都是為了選票,犧牲了大多數人的權益),停車費不敢漲,路邊停車格不敢取消

開車的確就不用怕太陽太大、風雨太大,但想想一整個街區的車子(對!就是現在塞住的那些車!)裡面舒舒服服的人,其實一個大眾交通工具的車廂就可以容納了,但卻占住這個城市最為寶貴的平面空間,看看旁邊漸漸地多出來的人行空間,可以容納幾倍車道空間的人,所以開車族你們消耗的無形社會成本其實很大。

為何許多世界大型城市不斷地倡導甚至直接就是降低開車的舒適性?

因為一個城市升級必然導入以人為本的概念(開車族要換位思考,這裡"人"指的是多數人還有人類自然本性而言),當人口數越來越密集,人與人的關係建立就顯得相當重要,對一個有文化、經濟、創新的城市更是如此,車子對這些大型城市而言,其形象是落後的,也是一大阻礙,車裡面的人跟這個城市沒有任何連結(當然!開車要專心嘛!),而車行速度明顯地使人(相對而言移動速度緩慢許多)產生緊張感,還有多少人注意到十年前並排的人多少有點罪惡感,而十年後並排似乎僅僅是一個"習慣"?而這又造成了多少交通事故?

最後,回歸我的問題,到底有甚麼非開車的理由?可以犧牲掉其他非用車人共處在同一個城市空間、呼吸相同空氣的利益?走路(不管大太陽、颳風、下雨,一年當中因為氣候因素難以出門的狀況其實沒有想像的多,台灣相對世界上很多國家而言,還算是氣候宜人的國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底有多難?只是習慣問題而已吧!

還有,大家不用再花錢花時間做環保了,只要選擇不開車,就是保護地球了!現在公民意識抬頭,我想,地球意識也在抬頭,簡單做環保,台北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城市,不可否認的不能再活在舊思維裡面了!開車族、民意代表,試著去看到這些措施的長遠影響及利益,未來,我們的小孩會感謝我們的!

oaixuol wrote:
沒飯吃沒水喝人會死, 但是沒理性人不會死,
所以我們或許可以說理性並不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恕刪)


您三更半夜的問題
我們快三千年前就有答案
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就算以現代理論比如馬斯洛來說
理性也是屬於高層次的需求滿足
順位排在生理需求後面

人要先活得好才會想有的沒的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windmill4007550 wrote:
最後,回歸我的問題,到底有甚麼非開車的理由?可以犧牲掉其他非用車人共處在同一個城市空間、呼吸相同空氣的利益?走路(不管大太陽、颳風、下雨,一年當中因為氣候因素難以出門的狀況其實沒有想像的多,台灣相對世界上很多國家而言,還算是氣候宜人的國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底有多難?只是習慣問題而已吧!(恕刪)


套句最近很紅的話
你有想過為什麼要開車人的感受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你以為那些困在車陣中的人,都是貪圖享受,不想搭大眾捷運,故意要通通擠到道路上面的嗎?
我相信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如果可以改用其他的交通方式,相信沒人要塞在路上兩小時
但為什麼有人就是要開車咧
可能因為要接送小孩
可能是新北市居民,沒辦法兩段式換搭公車捷運,太遠
可能是工作上要跑業務,必須要開車才能在城市間移動
可能還有很多原因,你沒想到,不代表沒有

再者,搭大眾運輸工具的人並沒有比開車的人還要優越,可以指著開車的人罵說,為什麼你要開車,都是你造成城市壅擠
因為開車並不是作奸犯科,沒有侵害到別人的權益
至於環保,開車或不開車絕對不是願不願意做環保的唯一且最重要的選項
用不開車來宣揚環保真是一種不知道怎麼形容...每個人對於要移動到工作地點乃至於要用多少時間移動到工作地點都有自己的評估..環保可已從很多自身生活習慣累積做到...每個人狀況不一樣..那我可以提為了環保我們不要用電廠單發雙不發....聽到為了環保不開車真是ooxx

windmill4007550 wrote:
看了半天,大多只是...(恕刪)



誠哉斯言!
是先有單車道規劃引導大家以單車代步。
還是等到大家都以單車代步在做單車道規劃?

道路空間有限,機車道會限縮汽車道,無障礙寬闊人行道也會擠壓汽車道。
荷蘭成為單車城市過程同樣也經過汽車族的抗議與不滿。
Show How Amsterdam Turned Itself Into A Bike Rider's Paradise


面對塵霾與都市廢氣和節能減碳等環境議題,
我們要的是汽車城市還是單車城市?

個人單車通勤超過十年,上有兩老,下有兩小。
大賣場採購,桃園新竹上班通勤,接送幼兒,到台北聚會。
都是單車+公共運輸。
兩老病恙以公共運輸或計程車就醫。

單車生活是選題不是問題。

很高興也贊成台北市往單車城市邁進!
更希望六都也一起來!

IU妹妹 wrote:
套句最近很紅的話
你...(恕刪)


"搭大眾運輸工具的人並沒有比開車的人還要優越",對!不可能有人比誰要優越這回事!
"你以為那些困在車陣中的人,都是貪圖享受,不想搭大眾捷運,故意要通通擠到道路上面的嗎?" 當然不是!但往前看看那些批評吧!我不認為怕流汗跟怕擠是理由!這個同意吧!?
我覺得妳應該是"非開車不可"的人之一,所以,不是應該為"非開車不可"的人發聲嗎?所以,你擁護開車族的權益還是"非開車不可"的人的權益,這很重要!

如果城市依然是開車族思維,依然是強化door to door的方便性,不去考量城市為了door to door的利益,無形之中所損失的機會成本,那麼永遠不會有創新的解法,永遠在爭那個城市所殘留最珍貴的平面空間

首先,必然是有"非開車不可的理由",所以配套就是應該照顧這些需求,也需要多一些這種"非開車不可的理由"的發聲,配套才會準確。所以,我們看看路上多少比例是"非開車不可",為何會提這個問題,因為除了批評"塞車時間比起以前多太多"以外,很少討論是提出非開車不可的理由,這些聲音要出來才能對症下藥。由這些批評的比例可以想見,如果把那些開車當成比起大眾運輸要來的享受,不用忍受風吹雨打,不用人擠人的人的思維轉變一下,那車道該會有多麼的寬闊,所以在加入批評的聲音的同時,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是"非開車不可"。

回應一些非開車不可的理由,其實不見得是非開車不可的理由,例如:台北市是全國資源集中地是公認的,外縣市就一定要開車去?城市間移動用車子,城內移動用公共運輸工具。家附近沒公共運輸工具,所以應該是要開車到有公共運輸工具的地點,換乘公共運輸工具,而非直接開車進城。至於到大賣場採買,應該東西很多吧!可能也動用了不少人力,搭公車捷運是不方便,那計程車也是選項呀!如果距離在15公里內,其實多300元車資,比起採買那幾千塊,應該這樣比較省力,當然,有人距離遠到"非自己開車不可",那我想問,台北市這個資源集中地已經沒有其他賣場了嗎?一定要穿越台北市區嗎?如果是,那的確,您的這項需求是"非開車不可",至於小孩、老人是最需要人行空間的族群,過去的台北市以車行空間為主要思考思維,小孩老人就是弱勢族群,請問大家討論的這個議題,有小孩跟老人的聲音嗎?但,當車行空間被壓縮時,就把小孩老人拿出來,這不合理呀!有些小孩、老人需要人帶著,可是小孩、老人不能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的理由是?開車送他們去不是也花了一個司機人力嗎?還是只是為了節省一點時間?我相信有例子是"非開車不可",所以這議題也是為這些"非開車不可"的人而發的。
  • 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