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默而生 wrote:
skistosais wrote:
請不要再人云亦云什麼「炎黃子孫」了
關於黃帝的DNA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分子人類學方法,通過分析古代遺骸DNA,來追溯華夏民族的族源,並與傳說中的黃帝形象進行對比。
這些研究發現,紅山文化與現代漢族人群,特別是北方漢族人群,存在密切的母系遺傳聯繫,且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遺骸DNA屬於Oα類型,與分子人類學家所稱的「三大祖先」之一、且與傳說中的軒轅黃帝高度吻合。
這意味著,黃帝的族源可能與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有著深刻的聯繫,而這與傳統考古學對黃帝族源地在河南一帶的認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研究發現:
紅山文化與黃帝族源:
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国科學院的兩個研究團隊分別透過對古代遺骸進行DNA檢測,分析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古代遺骸DNA,發現與現代漢族人群,尤其是北方漢族人群,存在著高度的母系遺傳聯繫。
Yan S, Wang C-C, Zheng H-X, Wang W, Qin Z-D, et al. (2014) Y 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Descend from Three Neolithic Super-Grandfathers. PLoS ONE 9(8): e105691.
漢族中擁有單倍群O3-M122的比例,超過50% 。 O-M122再演化為下游單倍群包括O3a1c-JST002611、O3-M134、O3-M117
依照Y染色體繪製的東亞族群演化樹,左上角的Oγ, Oβ和Oα (一個在O3a1c-002611下游(即F11),另兩個在O3a2c1-M134和O3a2c1a-M117下游)
(1)單倍群O3a1c-002611 佔中国男性 14.67%
(O3改O2,現在改O2a1c1-F11), 蚩尤的Y-DNA非常大的概率就是O3a1c1-F11。
STR多樣性模式顯示O3a1c-002611可能來自東南亞,然後向北遷移,東夷族群的父系Y染色體代表類型是O3a1c-002611,在約1萬2千年前開始從東南亞大陸向北遷徙進入中國,其下的支系O3a1c1-F11在約6千年前在中國東部地區經歷了強烈的人口擴張,
(2)O3-M134 (O-M134/O2a2b1) , 其中O-F8 佔中国男性 15.71% ,仰韶文化人群奠基父系
(3)O3a2c1a-M117 辽宁省朝阳市半拉山积石冢/石堆墓 红山文化 5000年前←神話傳說的黃帝 ?
Oα類型DNA:
紅山文化最早且最大的積石冢墓主遺骸DNA,屬於Oα類型,而Oα , 即O3-M134 (O-M134/O2a2b1) 被分子人類學家戲稱的「三大祖先」之一,與傳說中的軒轅黃帝高度吻合。
族源地爭議:
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結果,將黃帝族源地指向了紅山文化,與傳統考古學將黃帝族源地定位在河南一帶有所不同,引發了學術界對黃帝族源的進一步討論。
這意味著,一直被視為中華文明邊緣的“北狄”,很可能才是中国人真正的祖先,而此前認定的黃河流域中原祖先,反倒是在數千年前就被迫遷徙到了“西戎”之地?難怪中国網友紛紛調侃:「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不默而生 wrote:
再怎麼洗
旗魚人也洗不成南島語族人
除非你們回去把祖先墓碑重刻、祖譜重寫
墓碑重刻? 您不知道許多台灣人的墓碑寫的是 皇清
霄壠社因為漢化 , 龍潭十股寮蕭家開基祖放棄知母六原名,代之以蕭那 英
而蕭家祖厝大廳是傳統客家形制, 然而祖先牌位上記載的卻是「頭目」、「通事」、「把總」
因為台灣原住民存在許多獨有的母系單倍群,年代已達萬餘年,台灣原住民在盛冰期與大陸人群分出離至少有1.5萬年之久。
江浙一帶是有O1a1-P203、但是和台灣原住民的O1a1-P203共祖年代大概在1.6萬年之前。
根據《The genomic diversity of Taiwanese Austronesian groups》這篇研究中, 在 K=9 的最佳模型下

左邊是現在人群的組成,右邊是古代人群的分析
紫色 所代表的基因 SNPs 在菲律賓Kankanary侃卡納伊人及台灣泰雅族最高 , 這代表了說南島語的族群
菲律賓Kankanary侃卡納伊人及台灣泰雅族 基因上的記號幾乎相同 ,有共同祖先
左邊上方,在中国的樣本 幾乎沒有 這種紫色成份
問題是 , 佔台灣人口96.2%的閩客外省族群, 也有 那個 紫色的 南島基因
非常多的健康問題和南島基因有關
台灣原住民及太平洋南島人在包括痛風、冠心病和 II 型糖尿病的發生率較高(Sakaue 等人,2003 年;Cheng 等人,2004 年)
在輸血和移植標記方面,從同族中找到匹配的捐贈者總是比從不同血統的人中找到匹配的捐贈者更容易
基於 "健康一體" , 其餘人口 並無法迴避 南島基因
2012年在宜蘭發現的漢本Hanben 1550BP 樣本, 經 ADMIXTURE 分析結果,漢本人Hanben 個體呈現出:
• 主要為紫色成分(與現代泰雅族相同)
• 混有來自新幾內亞與俾斯麥群島的綠色與深藍色成分
這樣的結果顯示 Hanben 個體可能與南太平洋族群有遺傳聯繫,但這不一定代表他們「來自」南太平洋,更可能是:
1. Hanben 的祖先與南太平洋族群有過基因交流(例如透過海上貿易、婚姻聯盟等)
2. Hanben 所屬族群是南島語族擴散過程中的一支,在向南遷徙前,已經內含這些南方成分
3. 或者,部分南太平洋族群反向遷徙至台灣,但目前考古與語言證據對此支持較弱
但曾經被泰雅族人描述為 堆石頭敵人( haga石頭 paris敵人)的猴猴族(Qauqaut),對照其棲地曾居住於漢本遺址,在猴猴語中,數字詞彙的元音與尾音脫落現象,與東部大洋洲語言(如密克羅尼西亞語群)更為相似,而與台灣本地語言差異明顯。這一點早在波越重之的記錄中就被注意到,李壬癸老師也據此提出「去而復返」的假說。
這種語音特徵的分布,若與遺傳資料相互印證,的確可能支持猴猴族或其祖先曾經來自南太平洋地區,並在某個時期返回台灣東部。
綜合推論:漢本人與猴猴族的關係?
漢本人的遺傳組成與猴猴族是否一致?目前尚無直接的猴猴族古 DNA 資料,因此無法直接比對。
但若猴猴族為 Hanben 的後裔或相關族群,那麼 ADMIXTURE 中的南太平洋成分就可能反映了這段「去而復返」的歷史。
語言與遺傳的交叉證據讓這個假說更具可信度,但仍需更多古 DNA 樣本與語料支持。